APP下载

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

2022-10-21钱敏

人民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国博史家第二课堂

本刊记者 钱敏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创建110周年。5月初,以孙机为代表的10位国博老专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工作学习情况。7月8日,他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两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给正在国博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发来贺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博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六次莅临国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为国博重要展览致信祝贺。在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如何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这还得从博物馆的功能说起。通常认为,博物馆具备三大功能:收藏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同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亦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排在首位。

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备受重视,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特殊作用正逐步显现。

有人说,逛一次博物馆堪比阅读十本书。博物馆聚集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天然的学习空间,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审美情趣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去博物馆,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开拓思维、提升境界。

去博物馆的意义,绝不局限于走马观花看看藏品,更重要的是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2016年以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综艺节目纷纷亮相荧屏,好评如潮。节目聚焦国宝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了大国工匠的精神,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道道纹饰是一次次文明的触碰,一个个标本是一桩桩不朽的奇迹,一件件藏品是一段段历史的记忆。如果说传统意义的博物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那么在教育功能日益强化的今天,博物馆则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青少年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博物馆就像没有边界的“第二课堂”,可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如何用好这个“第二课堂”,有关方面不断进行有益尝试。

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去年11月,国博与北京四中合作推出《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研学丛书。此前,国博还曾与史家小学合作出品《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依托国博馆藏精品,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四大主题。

其实早在2013年,史家小学就与国博签约,率先推出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每个星期,史家小学学生都有半天时间可以走进国博,接受博物课程教育。作为史家小学友好学校美国西德维尔友谊中学学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二女儿曾在史家小学上过博物课,对此她深感震撼,直言这是她上过“最奢华”的课。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出明确指导意见。《意见》印发后,受到各地高度重视,北京、江苏、江西、重庆、甘肃等省份创新实施多种形式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猜你喜欢

国博史家第二课堂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第二课堂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智慧国博建设的思考
国博展出元代瓷器大家族 揭开元代瓷器历史地位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全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