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出新,以文化人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试题分析及命题规律探究

2022-10-20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红权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分值题型试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红权

从2021年起,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八套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份高考语文试卷。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延迟高考,目前出台七套试卷。黑龙江省和吉林、陕西、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份和自治区共用全国乙卷。

因为今年语文试卷从题型设置、试卷结构等角度有较大变化,所以下面笔者通过对照的方式对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乙卷与2019—2021年全国乙卷(二卷)试题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此方式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分析试卷的特点。

表1是笔者整理的2019-2021年全国乙卷(二卷)的命题结构及内容特点。

表1 2019-2021年全国乙卷(二卷)的命题结构及内容特点

续表

对照以上表格,我们来分析2022年的高考语文乙卷试题。

一、2022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所选内容摘编自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在与西方叙事的对比中探讨中国传统叙事中流动视角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叙事文学的当代价值。

三道选择题中第2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其他两题均是选择“不正确”的。这一命题方式从2017年开始就是如此,只是不同年份要求选择“正确”选项的题号有所不同。2021年第2题论证分析题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2022年第2题仍然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过变为选择“正确”的一项,这一微小的变化实际上是增加了这道题的难度。从这个变化角度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对整体阅读的要求更高,这种考查的引导指向更为明确,希望学生能提高阅读专业论文的能力,尤其是提升把握论证内容及方法的能力。本题第2个选项考查的是论证内容的概括及事例论证的作用。第1题、第3题考查的是筛选整合信息以及逻辑思考、理解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与2019—2021年高考试题相比,内容选择方向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国本土人文层面。这应该能代表这一类型的内容选择方向。

2.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阅读材料依然是非连续性文本,总共由三则材料构成,分别摘编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内容选择和2022年冬奥会有密切关联。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世界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北京,北京冬奥开幕式的“雪花”形象也再一次被世界人们关注,这三则材料的选择都是对与雪花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贴近我们的生活,选文对“六瓣雪花”的形成原因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进行了科普。

题型设置均为选择“正确”的一项,这和以往年份的设置方法不同。这样实用类文本阅读经历了从最初的两道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到2021年一道选择“不正确”加一道选择“正确”,再到2022年两道选择“正确”选项的转变,从难度设置角度考量,也是略有增加。

第4题的设置很有新意,需要学生结合文字材料读图判定,有一定难度。这对学生的跨学科、跨文理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第5题和第6题相较于以往年份来讲,没有什么本质变化。第6题要求分析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我们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启示,有引导学生提升科学研究的敏感度、提升深入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以及从科学家身上获得的一些研究方法等的作用。

从和2019—2021年三年高考的比较来看,内容选择依然是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可见这一类型的内容选择多为高考当年或前一年的热点话题。

3.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左翼作家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九一八”致弟弟书》,是一篇书信体散文。阅读量近1900字,略大于往年。从内容来看,属于红色题材。在文中,萧红对弟弟的关心以及对他及同样具有革命激情的青年的充分肯定,对当代青年是有引导作用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是有为国奋斗、为国牺牲的激情的。那个年代少的是“娘炮”,多的是“英豪”。内容选择符合“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

第7题是简单的内容理解题,难度不大。第8题要求分析萧红“恍惚感的由来”,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难度适中。其中“一再呈现”这样的引导语,就是提示学生要结合原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9题要求分析萧红“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这种设问直接将学生引向对文本主题的探讨。这道题起到了激励当代学生要有抗战年代青年的斗争精神、担当意识。

与2019—2021年高考试题相比较,内容选择了从2017年的《窗子以外》之后多年未涉及的散文。但是从题材、主题等角度来考量,考查的还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主观题的设置延续了前几年对打破答题套路的探讨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阅读材料选自《说苑·贵德》。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国之宝在德不在险”,这也契合孔子所言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乃治国之本,有了它百姓才能得到生活的滋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说苑》为西汉刘向所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有很多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篇章。主要表现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及伦理观念,属于古代杂史小说集。

第10题依然为断句题,难度较低。第11题依然是“内容解说”题,只是内容改为对文言实虚词含义的理解。黑龙江省高考从2015年开始设置“内容解说”题型,内容也大多为文化常识方面,至今已经有7年的历史,今年的内容设置打破了这一传统。在很多人看来它是新题型,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传统题型的回归。全国卷在考“文化常识”之前,文言文第1题一直是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只不过这次的第11题相较于以往而言,加入了初高中以及经典文本的语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否则就难以判断。其中B选项的《屈原列传》,黑龙江省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没有涉及的,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对阅读视野的检验。试题既考查对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情况,又考查对语境意义的判断能力,体现了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的综合性与运用性要求。第12题依然沿用2021年“概述”题型,难度适中。

与2019—2021年三年高考相比较,文言文文本的选择从传记到本末体,再到今年的“小说”体。这体现了高考文言文选文的多样性特点。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学生扩大阅读视野。

2.古代诗歌阅读(9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阅读材料选择的是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歌,主题比较常见。第14题是简单的内容理解题,根据诗歌原文,理解难度适中。第15题是比较题,要求和初中所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要求比较“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的不同点。此题的难点在于对《白下驿饯唐少府》的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的观照和对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理解。学生如果关注到“方法”和“排遣离愁”的关联性,就可解出这是重点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内涵,否则答题方向就可能差之千里。

与2019—2021年三年高考相比较,古代诗歌阅读依然以唐宋名家为主要选择对象,注重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考查。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没有变化,考查了高中篇目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初中篇目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篇都是古诗,没有考查初高中的古文,题型都是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但对书写的精度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日的复习备考中注意书写的精准性。

与2019—2021年三年高考相比较,内容依然选择名家名篇名句,较以往难度有所降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语言文字运用Ⅰ(7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有变化。这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体现的是最明显的,尤其是今年的变化是很大的。17、18、19这三道题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题。17、18题的文本选材是对小镇相馆的回忆,那时的照相馆“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是一个时代的印迹。

第17题是成语填空,分值为3分,需要根据语境分别填写三个成语,每个1分。考查难度较以往的近义成语辨析增大,不过这道题的答案不应该唯一,只要符合情境即可,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更为灵活的特点。这也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积累成语,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不容忽视。

第18题考查更为灵活,分值为4分。考查“我”“你”人称及出现次数的效果差别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语文知识的应用性原则,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范畴。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解题也有迹可循,但是要想得满分还是比较难的,这主要体现在对再三出现“你”的理解上。

与2019—2021年三年高考相比较,由根据语境选择,到根据语境填空、理解,难度增大,所需时间也有所增加。

2.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

分值设定和试题结构设置有变化。阅读材料是关于疾病“眼中风”的内容,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契合教育部推出的关于限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相关政策。一个情境语境,设置三道主观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又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健康,体现了命题的人文关怀。

第19题与往年试题一样,要求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三个恰当的句子,每处12个字,每空2分,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的能力。第20题要求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分值4分,考查内容概括与学以致用的能力。第21题为修改病句的主观题,分值3分,需要学生形成完整的语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这较以往的客观选择题形式而言,增加了考查的难度与灵活度。

与2019—2021年三年高考相比较,今年高考增加了主观题的答题量,考查方式与内容也更为灵活。

(四)写作(60分)

该作文材料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图表,其二是文字。图表是2008年和2022年两次中国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数据对比,包括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方面。图表直观地呈现了两次奥运会的14年间中国以奥运会为契机的方方面面的提升性。文字内容理解十分关键,两次奥运会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这期间展示的是“你”见证的第一次跨越: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这一代人的成长。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现在取得的体育的荣耀和国力的强盛的深切感知,更引导了青年人关注未来“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现在的“你”已经成年,将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做一个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去实现“再跨越”。这既是这一代的责任,也是这一代的荣耀。

这则作文材料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要考虑的内容还是十分丰富的,要综合起来考量,否则只能是管中窥豹,难以观到全局。

综合材料,文章立意应以两次奥运展现的体育荣耀和综合国力兴起的第一次跨越为起点,探讨有为之“我”,担起国家再跨越发展的重责为最佳。

与2019—2021年三年高考相比较,作文除了材料形式有所变化,阅读量有所增加以外,家国情怀依然是主导。

如果说高考语文试卷到了2021年由全国一卷和二卷合为全国乙卷是一次跨越的话,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又是一次跨越,这种跨越是迈向新高考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二、命题规律探究

(一)与新课标对接

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高考的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立德树人”“语文核心素养”等理念是高考命题探索的重要风向标,从现在的新、旧高考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熟知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学习、复习。

(二)与新时代对接

从现在的高考中各种题型的内容选择来看,高考与新时代联系十分紧密。高考已由原来的关注时代热点,但不直接设题,转变为关注时代热点,并直接命题。这种趋势已经很明确地指出未来高考内容选择的趋向。这也引导新时代的学生要关注社会、国家甚至国际。做一个有责任意识、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学子。

(三)与新青年对接

新的时代必定会滋养出新青年。这个时代的青年怎么认识自己,怎么认识社会,怎么认识国家等,将会影响未来国家的发展、国际的局势。而高考又是为国选材、指导教学的风向标,所以,高考试题中这方面的内容也占了主导地位,这要求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比较高的思想站位。

(四)与新高考对接

我国即将全面进入新高考,新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更加全面。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我们要更加注重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落地,要强化学生的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基础性、创新性与运用性。语文学习需积日久之功,切不可一曝十寒。作为中国人要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让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的文化血液,同时也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扎实掌握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

全面新高考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我们不必为此而担心,因为语文的“正”一定是不会改变的,我们的母语教育是本,所有的“变”也都以其为根。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在平日的教学中以“守正出新,以文化人”的理念去对接新高考,去迎接新语文时代。

猜你喜欢

分值题型试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