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纪轻轻,说话怎么“乙里乙气”

2022-10-20白简简

党员文摘 2022年19期
关键词:拜托乙方甲方

□白简简

打开你的微信,输入“收到”“麻烦”“拜托”“打扰”等词,蹦出来几百条聊天记录,那么恭喜,你一定是一个资深职场人。互联网用词最善于推陈出新,“乙里乙气”应运而生,意为说话“乙方感”太强,程式化的客气,总像在和甲方说话。

在合同术语中,甲方是提出目标的一方,往往也是出资方,乙方是完成目标的一方,从甲方获取收益。在一个甲方市场中,乙方为了收益,只能尽己所能满足甲方的需求,就算你想要五彩斑斓的黑,我也一定给你办到。

这在语言的表现上,就是过分恭敬。

首先要声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然需要互相尊重。然而身处职场,清晰的层级,让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不由得谨小慎微,抱着“恭敬总不会错”的心态,让自己坐稳了“乙方”。

互联网上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乙里乙气”。屏幕上的对话,屏蔽了除回复时间和文字之外的所有表达因素。互相看不见表情、听不到语气,那些人与人交往中最微妙的信息,被一刀切除。这时候,只能在文字上加大投入,从而导致语言的“通货膨胀”。

最简单的例子,网上聊天,你说“哈哈”,那不是真的笑,甚至已被定义为漠然的冷嘲,只有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达你真的在笑,这个“哈”字的数量,据说起步是7个,有时候甚至刷一屏。

语言膨胀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大词”“谦辞”的滥用,也就是我们说的“乙里乙气”。其实设想,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如果一方猛然“啪”地90度鞠躬,说“拜托了”“辛苦了”,而所“拜托”之事只是帮忙掩上办公室门,那双方估计都要跌入尴尬的深渊,但这样的对话,在网络聊天时,却司空见惯。

自从微信让职场人的工作和生活再也分不开后,微信群里的工作任务就成了大型花式敬语展览现场,而“排队”这一现实中可能总有人想挑战的规则,在微信中竟得到了贯彻。

有人发布一条并无特定指向的日常通知,一群人一模一样地回复“收到”,往往还得加上“辛苦了”,尽管可能这件事既是分内事,而且并不辛苦。当然,其实大家也许都默认了一个规则,那一句“辛苦”背后并无多少真情实意,功能约等于一个标点符号。

一些原本明确的下级对上级的术语,也被泛滥到日常交流,比如,“安排”“落实”,好好说话,有这么难?也许有人辩驳,这只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在潜意识中,这些“乙里乙气”是否就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自我矮化呢?

更不应该的是,“乙里乙气”还可能从职场蔓延到其他场景,比如大学校园等。

大家并不是多么讨厌这些词语本身,而是因为“乙里乙气”带来的并非礼貌,而是双方关系的不对等。

在契约社会,在一个健康的职场,你真的需要给自己找那么多“甲方”吗?换个角度,对某些人来说,你真的以为自己是“甲方”?

一个团队若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那么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各司其职、守土有责,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人只会“收到”,团队的活力将大打折扣。大量的无效客气,会让团队卷入内耗的旋涡。

当我们有求于人、需要找人合作时,自然要表现出足够的礼貌。但“乙里乙气”的泛滥,恰恰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礼貌,只是一种规训。况且,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礼貌,要视双方的站位来决定,那么,这也并非文明社会的风度。真正的礼貌,应该是无论何时何地的平视与真诚。

年轻人啊,咱们不妨摆脱“乙里乙气”,做事的做事,发声的发声,最大的“甲方”当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拜托乙方甲方
破产千金倒追落魄甲方:所有的好,不如刚好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少林秘宗自卫术
少林实用防卫制敌术
家庭劳动小岗位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