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项刻不容缓的记录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回顾与展望

2022-10-19张庆善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哈尼族代表性民间故事

张庆善

又是一个文化遗产日,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要展示和回顾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些年来因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验收工作,使笔者深深感到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以前我们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有记录的,但那时主要是为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求和今天不一样。从今天的眼光看,我们当年所做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无疑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不够细致。特别是从传承、研究、教学等层面看,我们当时的记录远远不够,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而今天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了,我们无法留住逝去的时光,无法留住传承人的年华,只有与时间赛跑,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传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留下珍贵的“种子”。

有人称这是一项进入倒计时读秒的工作,的确是这样。我国现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年纪已经很大了,这些年来去世的超过几百人,抢救他们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确实是刻不容缓。这些年来,笔者参加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验收评估工作,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指导思想明确,部署周密。2015年4 月,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同时下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试行稿)》,全面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2016 年,文化部非遗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起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并开展了培训活动,最后还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组织专家验收评估。在评估验收工作中,既有非遗专家参与,又有技术人员、文献方面的专家和纪录片的专家参与。这一系列部署,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效果也很好。

开展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将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保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后人更好地传承、研究、宣传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可靠的档案。

为了保证记录的质量,对记录成果进行严格的验收,是记录工作整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验收就是检查记录工作的成果,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下一步工作。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承担了验收工作。验收人员包括技术人员、非遗专家、纪录片专家和文献专家。

以前称之为“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在改称“记录工作”,虽然少了“抢救性”三个字,但不等于不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了。以前“记录工作”强调“抢救性”,现在转为记录工作的“常态化”,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变。对一些年高体弱的传承人要进行抢救性记录,而对其他传承人的记录也不能忽视。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所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目的是为后人留下最完整、最真实、最系统的文献资料。这不是权宜之计,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基础性工作。

笔者主要参加民间文学和民俗类项目的验收工作,在验收工作中,有很多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作都让笔者印象深刻。有的传承人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但仍然坚持配合记录工作,尽可能更好地完成记录。有的传承人在记录过程中去世了,令人倍感难过,也让我们深感记录工作的紧迫性。

在验收工作中,有两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辽宁古渔雁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刘则亭,一位是云南四季生产调的传承人朱小和。这两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验收时都被评为优秀。

古渔雁这个名字今天听起来很陌生,但如果换个说法,可能就不陌生了——闯关东。过去一讲到闯关东就想到山东,山东很多人通过海路,坐船到了东北。古渔雁民间故事也和闯关东有关系,只不过山东人闯关东到了东北就定居下来了,而古渔雁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像候鸟一样,从河北沿着水路的线路到了东北,到了辽河口二界沟。自古以来,富饶的辽河口海域渔场,一直是古渔雁落脚打鱼集聚的地方。这里地处渤海辽东湾的北部,南起营口,西至葫芦岛。这个地方有大片大片的滩涂,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且有辽河等江河水注入,因而每年都有多种洄游的鱼虾在这里生长繁衍,非常利于渔民在浅水区捞鱼捕虾。内地沿海打鱼人追逐着洄游的鱼虾,像天上的大雁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游动迁徙,在多年的经历过程当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群体,这就是古渔雁这个名字的来历。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从事捕捞群体的口承叙事,承载着这个特殊的群体对祖先、大自然的崇拜,以及生产生活的各种习俗。那时很多渔民都会讲故事,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会讲的故事就有一千两百多则。从很早以前,他就在收集整理相关故事资料,可以说他替我们保存了古渔雁很多民间珍贵故事的记录,还包括遗物,也使我们今天能够对古渔雁有更深刻的了解、更准确的认识。刘则亭先生真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可以用“文化自觉”这个词来形容他,当年没人交给他任何任务,他凭着对这种文化的喜爱,从他父辈、祖辈那里得到的素材,对民间故事进行收集整理。

人们听古渔雁民间故事会把大海、船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古渔雁民间故事的研究、保存,不仅仅是保住了民间故事,更重要的是保住了一种历史的记忆,使我们和先人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使我们对先人、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季生产调是云南哈尼族的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哈尼族的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人说四季生产调就是哈尼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甚至有人说没有四季生产调就没有哈尼族的文化。

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在上千年的劳作生活中,对生产、生活、技能经验的重要总结。四季生产调的传承人朱小和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从小就跟随爷爷学习演唱,后受教于当地其他歌手,既有家庭传承,又有拜师所学。朱小和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圆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地享有盛誉。

如果你不是哈尼族人,当你进入哈尼族人生活环境,听到四季生产调的时候,你会从中得到一种对文化神圣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民族对自己生活的那种喜悦心情会感染到你。我们听到的四季生产调唱的每一句,都是他们生活的过去时和现在时以及想要追求的将来时。正因为这样,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从他们这样的不同民族的艺术当中感受到生活的那种影响和心灵的震撼。

四季生产调是基于梯田农耕文化产生的,而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基于渔猎文化产生的,两者虽然表现形态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生活环境、生态方式都影响着它的文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是梯田文化的表现,它是吟唱,讲怎么耕作、怎么插秧;古渔雁民间故事是海洋文化和渔雁文化的表现,它是讲故事,讲我们的生活,讲到伏羲,讲到女娲,讲到龙王,讲到出海赶海。它们都期盼神灵、祖先保佑后人,期盼能够丰收,期盼我们这个小家、我们这个村落,我们这个民族能幸福。

人们正是通过这些传承人的讲述,走进历史深处,走进先人心灵当中。这样的记录对于我们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它对于增强我们今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哈尼族代表性民间故事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学校您好
致敬经典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勤劳的哈尼族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