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实现新征程上走在前列贡献民政力量

2022-10-19中国社会报

大社会 2022年8期
关键词:广东社区服务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

珠江之畔,广州勇担5项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初步形成,长者饭堂成为响亮的养老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出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先行示范作用;南海之滨,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捐赠公益事业管理条例》,举办九届国家级、综合性慈善行业盛会——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慈善事业发展破题探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各级民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锐意改革、务实进取,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为广东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奠定坚实基础、贡献民政力量。

强保障 民生底线兜得更牢固更精准

“全家搬进新房,我也有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面对民政干部和社工的探访,家住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的阿宇(化名)激动地说。

父亲离世后,阿宇和患有精神残疾的母亲一起生活,当地民政部门及时将其纳入低保,并对阿宇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对其母亲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通过“共建一个家”贫困家庭旧房改造项目,筹集、发动慈善力量捐款14万元,帮助阿宇家重建房屋,改善了居住环境。

阿宇家生活的变化,是广东省民政部门全力做好困难群众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和能力,精准有力地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出台《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突破城乡、户籍限制,将非户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及在广东临时遇困人员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推动救助业务“全省通办”,开通社会救助“掌上办”,基本形成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救助体系。

兜底脱贫有力有效。将全省符合条件的44.98万户、91.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 “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

流浪救助提质增效。自2017年至今,连续开展救助和托养机构大排查大整治,消除了风险隐患。扎实开展寻亲送返专项行动,帮助9528名受助对象成功寻亲。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年满18周岁后仍在高中、职业学校、专科及本科院校就读的可继续享受相关保障政策。

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持续提高。2012年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制度,2013年—2022年间,省政府连续10年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

优服务 基本社会服务供给更丰富更普惠

“以往从村里到镇上办事要一个小时,现在用手机几分钟就能办好,真是省时又省力。”家住惠州市惠城区的汤先生通过登录“粤省事”民政专区,帮助年过八旬的母亲完成了高龄津贴申请。经系统审核,老人成功领到高龄津贴。汤先生高兴地说:“这次便捷的申领,让一家人切身感受到了民政服务的贴心与温暖。”

养老服务、婚姻登记等基本社会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10年来,广东民政部门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致力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动基本社会服务普惠化、均等化、精准化。

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省养老服务部门间联席会议工作协调机制,率先完成养老服务条例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双立法”。建立普惠型80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惠及299万名老年人;将3.2万名农村留守老年人纳入关爱服务范围。“一证通行”健康核验系统、“粤省事”尊老爱老服务专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

儿童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拓创新。儿童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发展,儿童保障向关爱保护延伸,服务对象由孤儿向所有儿童拓展,服务内容由物质供给为主向“物质+服务”迈进。2018年出台了《关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的意见》,部署构建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关爱服务网络。全面建成覆盖省、市、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

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创新。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实现规范化,婚姻登记实现“全城通办”“跨省通办”。启用结婚证和离婚证电子证照;启用婚姻登记证二维码,解决政务服务中“证明难、核实难”问题。

殡葬公共服务稳步发展。大力推行海葬、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全面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2015年起,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惠民政策,免费项目由5项扩展到7项;每年为40余万名逝者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免费金额超5亿元。

区划地名公共服务全面提升。稳妥开展行政区划变更,以优化大中城市市辖区区划结构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重点,按规定程序报批实施了有关行政区划变更。

建平台 基层社会治理更优质更多元

夏日时分,走进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街道整洁,秩序井然。几名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踩着潺潺溪水快乐地嬉戏,一派生机勃勃安居乐业的景象。

大源村是闻名遐迩的“淘宝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有2751家电商业户、3万多名从业人员。外来人口多,快递业务量大,也增加了大源村的治理难度。既脏又乱成了大源村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为加强基层治理,广州市以党建为统领,全面实施“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形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五大提升工程,全方位打造红色大源、平安大源、幸福大源、活力大源,构建起“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大源村旧貌换了新颜。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城乡社区为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为纽带、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政领域“一核四社”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民政领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社工“双百工程”、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模式等在全国得到推广。

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不断深化。有序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全省大规模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及党员参加社区(村)“两委”选举试点。全省各村(社区)建立以“四议两公开”为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由省民政厅等单位起草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发布实施,全省打造3100多个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20个全国农村社区议事协商试点。打造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省实现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一口受理、一窗通办”服务模式深受群众好评。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党建、法人治理、登记管理等,广东社会组织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管理机制向高位推进、协调联动方向转变,党建工作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培育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管理模式由传统方式向科学系统方式转变,作用发挥从一般经济社会服务向全领域参与社会治理转变。仅2018年至2021年间,全省社会组织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累计投入资金就超过50亿元。

社会工作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服务地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更加聚焦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以实现“全省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为主要目标,打造了一支近3万人的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畅通了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慈善事业在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及社会治理、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打造 “广东扶贫济困日”等慈善品牌,深圳市连续承办9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出台《广东省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广东从慈善大省向慈善强省迈进。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东省民政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真抓实干、奋勇前行,推动广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广东社区服务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行摄广东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粤来粤美”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