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开拓创新

2022-10-18赵启斌

收藏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立轴傅抱石设色

赵启斌

“傅抱石与国立中央大学绘画群体特展”展出了42件傅抱石及其他画家的作品,这批展品通过绘画实物真实还原出这一绘画群体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各自的绘画个性特色,使我们对于傅抱石及原中央大学绘画群体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及其文化观念、审美特色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感受到他们在面临外来文化和传统时所付出的努力。正是通过他们的绘画创作实践活动,走出了传统、开拓、创新的艺术道路。

一、傅抱石绘画展品及其绘画题材与艺术特色

本次展览推出29件傅抱石的绘画作品,占据全部展出作品的三分之二,有《仿石涛山水图》《大涤草堂图》《对牛弹琴图》《潇潇暮雨》《山鬼》《石勒问道图》《屈原像》《山阴道上》《晋贤图》《抚阮图》《树下参禅图》《抚琴图》《云林洗马图》《松下四老图》《抚阮图》《古今输赢一笑间》《千峰送雨》等,包括诗意画、泉瀑雨声、历史故事专题的绘画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傅抱石20世纪40年代的绘画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质。

“泉瀑雨声”绘画专题有《岭观瀑布图》《万竿烟雨》《潇潇暮雨》《风雨归舟》等。《万竿烟雨》设色纸本,全幅纵110.2、横62.7厘米,是傅抱石1944年创作的作品。20世纪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战入川,进入了绘画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四川多雨、多水的特点,启发了傅抱石“泉瀑雨声”专题的山水画创作,雨景和泉瀑题材成为画家一生专注的绘画创作对象,创造出瑰伟壮阔的泉瀑雨声山水新风。《潇潇暮雨》(图1)即为傅抱石雨景题材的佳作,亦是其此类山水画风格基本定型的重要作品。此幅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幅纵103.5、横59.4厘米。是傅抱石于1945年依据明代诗人李东阳《游岳麓寺》“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诗意而创作的诗意画作品,描绘出巴蜀雨雾弥漫、朦胧而奇特的审美意象。山川在烟雨弥漫中静静地沉寂,山阁殿宇微微露出雨帘水气中,山间小路上一持杖红衣人正匆匆低头前行。全幅完整地再现出巴蜀地区多雨条件下特有的山川地貌特色,将古人诗意与雨景创作有机地融汇为一体,亦有着画家本人幽隐而激越的特定精神情怀的表露,高逸冲远,给人以强烈的内心冲击。此件作品是傅抱石泉瀑雨声与诗意画结合的典范之作。

傅抱石诗意画作品《仿石涛山水图》《对牛弹琴图》《抚阮图》《大涤草堂图》《屈原像》《山鬼》等,都是此次展出的傅抱石此类题材的经典佳作。《仿石涛山水图》(图2)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图纵150.5、横53.7厘米,创作于1943年。此幅依据清初画家、诗人石涛《游华阳山图》及题画诗而仿作的诗意画作品,微妙地再现出石涛心目中“华阳山”“一峰削尽一峰环,折径崎岖饶碧渊”“咫尺诸天开树杉,潆回万壑起眉端”的理想境象,书屋、飞瀑、石梁、烟岚、鸟道、泉源一一再现笔端,成功地塑造出“流云缥缈隐仙坛”的画面空间氛围,不愧为以仿为创的精神分布式山水画得意之作。傅抱石的《对牛弹琴图》(图3)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幅纵84.9、横57.9厘米,是傅抱石1944年创作的人物画经典之作。对牛弹琴的典故原出自于《弘明集·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作为画家表达的画题,石涛及同时代的画家均创作过这一专题。傅抱石此幅《对牛弹琴图》依据清初诗人、画家石涛去世前一年《对牛弹琴图》题画诗词所作的诗意画作品,表现“牛声一呼真妙解,牛角岂无书卷在。世言不可污牛口,琴声如何动牛慨”“朝耕暮读不知音,一弹弹入墨牛耳。牛便倾心寐破云,琴无声兮犹有闻”的诗意境象。有着画家对“牛也不屑与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世无知音孤独心情的深切理解与同情。《抚阮图》(图4)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幅纵103.9、横30.1厘米,创作于1944年。以表现音乐家、音乐艺人的“抚阮图”“琴阮图”题材在唐宋以来的仕女画作品中颇为流行,黄庭坚即曾观赏过有关作品,并在《题李亮功家周画美人琴阮图》中留下“琴阮相与娱,听弦不观手”的著名题句。此幅作品即为傅抱石依据蔡京所题唐代画家周昉《擘阮图》“左弹右擘弄清音,手捻轻蕉口自吟,侧耳含情披月影”诗意而创作的作品,作屏风下一女拨阮,二女侧身静听的情形。全幅笔墨简略出疏阔,细笔与写意笔法相结合,深得传统工笔仕女、写意人物画的精妙。《山鬼》(图5)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图纵163、横82.8厘米,是傅抱石1946年依据《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诗意创作而成的楚辞诗意画作品,亦是《楚辞》诗意画中颇具代表性的巨作,作丰腴秀美的山鬼(没有玉帝册封的林间女神)正缓缓行走在雨雾冥冥的阴晦空间,雷电雨雾中依稀可见有男性神的身影在快速地前行,将风狂雨骤、虎豹环绕、风雨飘摇、神秘幽晦的诗意境象再现在画面之上。在绘制阴雨迷蒙、鬼气森森的画面空间和山鬼人物形象上,甚至连画家本人都不止一次赞叹说“此中真有鬼也”。

本次展出傅抱石的历史故事画也是傅抱石绘画颇具特色的地方。他的历史故事画的成功出现,使他不仅以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著称于世,而且也以卓越的人物画家为人们所铭记,在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史上确立出自己卓越的历史地位。傅抱石将无数的历史故事、文学优美的艺术形象纳入到中国画创作中来,构建出他极具自我个性特色的人物画艺术风貌。此次展出的《古今输赢一笑间》《树下参禅图》《石勒问道图》《山阴道上》《晋贤图》《倪云林洗马图》《松下四老图》等,都是此次推出的傅抱石的重要作品。《古今输赢一笑间》(图6)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幅纵167.2、横41.2厘米,是傅抱石创作于1940年的作品,当为依据明代诗人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词意而创作的诗意画,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诗意境象在画面上完整地表现出来,故作旷达语,寄寓画家无限的感慨和对时事的抑郁、忧闷感伤情绪。亦或为“谢安东山报捷”典故的挥写,以此故事描绘点出“古今输赢一笑间”“都付笑谈中”的创作主题。《云林洗马图》(图7)为横轴,设色,纸本,全幅纵60.5、横109.3厘米,是傅抱石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云林洗马图》写倪云林洗马故事:“昔者云林有白马,甚护惜。会母病,请葛仙翁诊视。时天雨,葛要以白马相迎,既乘马,行泥淖中,人马俱污。云林弗堪,遂命濯之。”傅抱石将这一艺术形象通过白描的艺术形式再现出来,人物神情勾画生动传神,木凳水瓮的精工细绘,线条流畅洗练,使人很容易感受到汉画石及顾恺之、李公麟、陈洪绶、石涛的笔法,将倪高士博雅而迂痴的精神气质淋漓地呈现在画面之上,不得不惊叹他在人物画中如此惊人的艺术造诣。《石勒问道图》(图8)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幅纵92.2、横61.1厘米,创作于1945年。《石勒问道图》是我国传统人物画题材,有不少画家如展子虔、钱选、蓝瑛等人都创作过此一类型的作品,傅抱石此件作品无疑参照了我国历史人物画中《石勒问道图》的传统,又引入日本桥本关雪《石勒问道图》绘制而成,前作石勒为持弓佩剑武士形象,正依稀问道于红衣高僧佛图澄之前。画中佛图澄恬淡超然的神态、石勒微微低目沉思反省的情形呈现于画面之上。一株巨冠大树之下,于一带斜坡之上,劲毫狂扫出一隅浓荫。从中可感受出傅抱石人物画泼墨大写意与工笔结合的艺术特色,有着他自己审美个性特色淋漓尽致的显现。傅抱石曾说“日本画对我也有影响。一是光线;二是颜色上大胆些了。现在看来,第一点比较显著,在创作上注意了光线对比等等”,于兹图可见一斑。《晋贤图》(图9)为立轴,设色,纸本,全幅纵137.2、横45.4厘米,是傅抱石创作于1945年的作品。根据题跋,是傅抱石依据秦观《秦淮海集》所记载《晋贤图》而创作的人物画作品,作古衣冠十人,画中人物或作舉杯欲饮状,或隐几、或杖策、或倾听、或假寐、或读书、或属文,将晋代高贤宴居博雅之状在画面上呈现出来。人物线条以大写意笔法完成,充分发挥水墨的渲染效能以及敷色营造出来的氛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具有完全现代意义的中国现代人物画作品。

二、原中央大学部分老师展品及其绘画艺术特色

原中央大学创建于1928年,由于南京是当时的首都所在地,以及这一地区历史上对于绘画艺术的高度重视,同时该校对绘画艺术的教学与创作的热忱,不断积极地吸引人才来校任教,使得这里成为当时中国艺术的渊薮,吕凤子、李毅士、陈之佛、徐悲鸿、张书、汪采白、潘玉良、张大千、高剑父、黄君璧、吕斯百、杨建侯、邓白、张安治、苏葆桢等人,都有在此教学和绘画创作的经历,因而画家云集,使原中央大学艺术系的绘画水准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本次展览仅仅遴选院藏部分作品参加展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可见原中央大学部分老师的审美价值追求和绘画艺术特色。参与此次展出的有高剑父的《苍鹰图》《设色花鸟图》、吕凤子的《人物图》《薛涛抚琴图》、陈之佛的《虫竹菊石图》《秋塘荷鹭图》、汪采白的《山水图》、徐悲鸿的《鸡图》《三马图》、黄君璧的《山水图》、张大千的《唐人观音像图》等,均为展出的精品之作。

吕凤子继承并发展了文人画诗、书、画、印兼精的传统,擅人物、花鸟、山水,早期以罗汉画和仕女画著称,尤精于線描罗汉,笔力雄健,奇拙老辣。笔墨凝练遒劲、奇崛生动。本次展览展出了吕凤子的两幅院藏品,其一为《人物图》,另一幅则为《薛涛抚琴图》(图10),此幅《薛涛抚琴图》为立轴,纸本设色,全幅纵82.1、横61厘米,为吕凤子1946年创作的有关薛涛题材的精品之作。吕凤子非常喜欢我国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诗词和才情,一生为薛涛造像不下4幅。此画中薛涛坐于蒲团之上正手扶琴囊,微微远视。面部形象端庄丰腴,流露出女诗人峻激深思、沉静娴雅的神情。衣纹则中、侧锋并用,勾、勒、擦兼施,笔墨自然劲畅,流利生动,与明清传统的中国画的衣纹线相比,更具有写意性的特质,增强了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和力度,敷色沉稳厚实、古朴宁静。此幅《薛涛抚琴图》是吕凤子抗战结束后寓居重庆璧山尚未东返时的作品,也是他“凤体书”高度成熟时期创作出来的精品之作,绘画与题跋相得益彰,体现出吕凤子在书画艺术方面的精湛造诣。

陈之佛在继承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埃及、波斯、印度等古国和近代日本画,以及西方绘画的某些长处,加上多年研究图案造型、色彩的规律,创造出独特的工笔花鸟画绘画风格,开创一代新风,赢得“南陈北于”称号。画风清新俊逸、古雅。此幅《虫竹菊石图》(图11)为立轴,全幅纵108.9、横34.5厘米,是陈之佛于1947年52岁时创作的作品。此幅作品构图丰满,用笔秀细典雅、敷色明快,将菊花迎霜盛开、青竹在风中摇曳的景象极为自然地表现出来。竹叶上一只缓缓爬行的红色瓢虫,亦衬托出晚秋宁静清冷的氛围,进一步营造出了闲适安逸的精神情调。全幅工笔中不乏写意笔法的流露,早期岑寂、清冷、落寞的情绪也不在画面出现,从中可见画家此时心境已经平复下来,有着画家此一时期舒畅而宁静的内在精神情致的呈现。绘画格调亦给人以典雅明净、清新秀丽之感,为一件民国后期画家难得的心境舒畅之作。

徐悲鸿《三奔马图》(图12)设色,纸本,全幅纵81、横103.7厘米。此幅作品画三马作正面飞奔状,题跋“驽下讵终弃,迎风思战场”,点出此幅作品的主题。让人感受到跃马奔腾的惊人气势,将战马撕裂秋风、踏清霜跃枯草电掣而过、敢于征战的情怀在画面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物喻人,立意高远。此幅作品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大写意画的特色,高度概括出传统鞍马题材的绘画要素,将鞍马题材向现代绘画做出了有力地拨转,同时积极引入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造型准确,透视感极为强烈,也为此幅作品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触。

黄君璧擅山水、仕女和花鸟,山水主要师法渐江、夏圭,尤长于飞瀑流泉、风帆、霜林,又积极引入西方绘画的明暗透视方法和风景写生,追求真实山水的神韵,创造出深具自我个性和时代感的山水意象,笔法苍劲有力,气势雄壮。此幅《山水图》(图13)为立轴,全幅纵104.1、横24.2厘米,为黄君璧1941年结合渐江、石涛等人绘画而创作出来的山水画作品。此幅作品注重勾勒,以勾勒为主塑造林木、竹丛、峰峦,稍作皴、擦、点即止,突出勾勒线条的力度和质量感,给人以简淡、苍深、明秀之感。画面敷色则以赭石、青绿、石绿略微敷染,远处罗列峰峦亦以墨、朱砂、赭石略微点缀,既烘托出画面的远近空间变化,不多作强调,亦营造出了淡雅洁净、明丽恬静的画面氛围。此幅作品与他以粗笔壮阔为主调的绘画风貌截然不同,当为黄君璧学习传统进行山水画创作的精细之作。

张大千《唐人观音像图》(图14)为立轴,绢本设色,全幅纵126、横65厘米,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唐人重彩人物画作品,作观世音菩萨手执杨柳枝站立莲台上情形。画面中观音大士为典型的唐代女性形象,非常符合唐代道宣所记载的“菩萨如宫娃”。人物形体亦呈s型造型,婀娜优美,耀人眼目。此幅用线劲整流畅,不见细弱、飘浮之笔,从中亦见画家熟练驾驭线条的能力。敷色则以矿物质颜料为主,朱砂、绿松石、石绿、赭石的运用,使画面颇显沉实、厚重。由于全幅以红、绿色为主调,黄色、白色等其他色仅为衬托,因给画面亦给人以浓艳、热烈、明快之感。

三、原中央大学毕业学生展品及其绘画艺术特色

原中央大学毕业学生展品亦是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环节。原中央大学从创建伊始至1949年8月,曾经在读的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教育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生、肄业生、旁听生、研究生达数百名之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诸多具有艺术造诣和个性特色鲜明的艺术家,对于我国20世纪的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部分毕业学生如吴作人、赵良翰、谢孝思、杨建侯、曹汶、黄养辉、黄纯尧等人的中国画作品,如吴作人《牦牛图》、杨建侯《群鱼逐花图》、赵良翰《松石图》、黄纯尧《瞿塘风涛图》等,均于此次展出。这批学生辈的作品代表,颇具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出学生群体的绘画水平及其艺术造诣,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和各自独特的艺术气质。

吴作人(1908?1997)原籍安徽泾县,后移家苏州吴县。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1928年作为旁听生被徐悲鸿带往原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在徐悲鸿工作室学画。后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欧留学,先后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校、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牦牛图》(图15)为横幅,设色,纸本,全幅纵27、横39厘米,创作于1947年。近景作三头牦牛由右向左急速行进,起伏之间,给人带来强烈的动感效果。远景部分则作一队牦牛缓缓前行,消失在天际线,给人带来渺茫辽阔的空间之感。此幅篇幅极小,但由于画家采取平远的构图方式进行空间结构处理,因而画面空间幽深辽阔,令人心胸为之一畅。画家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的写意功能,同时积极汲取西画透视观念进行物象塑造,为中国画带来了崭新的形式感和审美意象。

赵良翰(1910?1986),江苏阜宁人。又名赵墨、别号北跛。1931年入原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受教吕凤子、徐悲鸿、张书等人,毕业后长期在正则艺专从事中国画教学。赵良翰花鸟画自宋人工笔花鸟入手,勾线、赋色工稳细腻。绘画创作受吕凤子、张书、任伯年等人的影响,注重笔力和意境,逐渐过度到小写意花鸟画创作。造型准确,设色鲜活,画风渐趋天然苍浑,清丽浑厚。晚年格调清新典丽、细腻精微而又气魄沉雄。有学者评价其成就在乃师张书之上,有“金陵大国手”之誉。本此展出的《松石图》(图16)为立轴,纸本,设色,全幅纵147.5、横80.2厘米,创作于1976年。全幅用笔中锋为主,气厚力沉,给人以奇崛生动、倔强挺拔之感,不愧为大写意作品的优秀之作。

杨建侯(1910?1993)江苏无锡人。早年受教胡汀鹭、徐悲鸿,1935年原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西画科毕业。绘画创作注重中西绘画结合,融中西于一体,画面结构气势磅礴,意蕴深沉醇厚。本次展出的《群鱼逐花图》(图17)为立轴,纸本,设色,全幅纵136、横69厘米,创作于1973年,作藻草之间群鱼追逐一桃花嬉戏觅食情形,远处群鱼亦成群游来,围绕桃花形成全幅的中心,很有唐代诗人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优美意境。全幅群鱼上下飞跃游动,节奏明快,构成完美的乐章,给人带来欢乐愉快的精神氛围。

黄纯尧(1925?2007),四川成都人。1947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艺术系,绘画师承徐悲鸿、黄君璧、谢稚柳、傅抱石、陈之佛。山水创作主张师法自然,探险写生。所作山水生活气息浓厚,有强烈的时代感,构图磅礴大气,绘画格调雄秀兼备,云水勾勒自成一家。此次展出的《瞿塘风涛图》(图18),为横幅,纸本,设色,全幅纵69.2、横88.5厘米。此幅作品以粗大的笔触勾勒、泼染,各种笔法并用,以深远的角度取景,突显出了瞿塘峰峦的雄伟幽深情貌,营造出瞿塘峡瑰丽壮阔的动人境象。不愧为运用笔墨高度取象取法的高手。

猜你喜欢

立轴傅抱石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江山如画
——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
《岩高千尺虎》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独白系列之三》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差异性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郑庆余艺术作品
名家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