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中介与访学教师学习研究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2022-10-18庞汝媛黄飞飞

高教学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脚手架日志导师

庞汝媛,黄飞飞

(1.山西农业大学 基础部,山西 晋中 030801;2.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国内访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学习模式,特别是对于处于职业发展瓶颈期的高校英语教师而言,到重点院校访学,可以获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研信心。教师学习需要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引领”,访学教师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教育者的指导理念与指导模式相关。由教师教育者担当的指导教师(导师)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以为访学教师提供“高层次的指导”。

近年来,教师教育者研究开始兴起,研究方法以自我研究居多,主题集中在成长轨迹、身份认同等方面,他人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在现有文献中,教师教育者通常是中小学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指导教师,并没有涉及高校访问学者指导教师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从访学教师视角出发,探究高校访学导师的指导理念及指导的有效性,以期为导师如何指导访学教师学习提供借鉴和启发。指导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在国内访学中,导师辛老师遵循了什么样的指导理念?有效性如何?

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心理学家Vygotsky 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教师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教师认知不是知识的线性累积,而是在情境中与他人互动而不断演变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教师教育本质上是发生在实践共同体中的“社会文化活动”。下面结合教师教育简要介绍指导本研究的概念。

(一)中介

Vygotsky认为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而是在外部环境的中介调节下得以发展。在各种中介工具的协调下,人类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实现认知发展。中介对于教师教育的启示在于,教师学习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需要各种中介工具(如导师、同伴、培训进修、概念理论、文献和情感等)调节的过程,这些中介工具的合理使用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

如图1 所示,Vygotsky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是学习者在工具中介下内化知识的空间。Vygotsky 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育者要评估学习者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来帮助其实现更高水平的认知发展。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者通过对教师“最近发展区”进行评估,判断其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来帮助学习者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发展,这种支持与帮助即为“脚手架”。“脚手架”是实现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重要心理工具。

图1 “最近发展区”与“脚手架”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者在教师“最近发展区”内,通过中介工具使教师内化知识与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访学可以视为一个实践体系,导师与访学教师一起构成访学活动共同体,导师是影响访学教师学习效果的重要中介。在访学学习中,导师通过对访学教师现有能力的评估、不同阶段能力与需求的判断,选择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任务,通过“脚手架”的搭建帮他们解决问题,引领他们穿越“最近发展区”,实现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地点选择在某外国语大学,2018 年9月到2019 年6 月访学期间,该校为访学教师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包括硕博士课程、科研工作坊及学术论坛。研究对象为师从辛老师的10 位访问学者,他们都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访学教师和辛老师一起形成了访学学习共同体。本文第一、第二作者均为此共同体成员,旨在从局内人的微观视角来揭示导师如何指导访学教师学习。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文提到的共同体中的辛老师(匿名)及其中两位访学教师追梦和雨溪(匿名)为核心研究对象。辛老师在加拿大获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外语教师发展、外语写作教学及学术读写能力发展等,是教师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追梦来自某地方院校,39 岁,有17 年教龄,虽已是副教授,但自认学术水平不高,无法写出高质量论文,希望通过访学发“C 刊”;雨溪老师也来自地方院校,36 岁,10 年教龄,职称为讲师,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想跟随辛老师学习质性研究。追梦和雨溪都是辛老师指导理念的严格践行者,从他们的视角来探究辛老师指导的有效性可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典型性。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历时个案研究方法,收集了包括访谈、师生座谈记录、核心成员反思日志及访学自我叙事、微信聊天记录等数据。座谈由导师召集,讨论内容由访学教师发起,导师负责答疑解惑,这种自下而上的提问方式,更能满足访学教师的需求,使导师指导更加有效。在访学期间,共有6 次座谈。访谈在2019 年6 月访学即将结束时进行,原因有二: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研究者的访谈技巧渐成熟,研究问题渐明朗;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访学教师之间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和信任关系便于他们敞开心扉,道出心声。

(三)数据分析

遵循质性数据分析原则,访谈及座谈录音全部进行了逐字转写。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主题提炼和数据间相互印证互动分析。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心怀研究问题,持开放心态,归纳出四种指导理念:(1)读中学;(2)思中学;(3)观中学;(4)做中学。在完成数据分析之后,研究者与辛老师、追梦和雨溪进行了讨论,使解读达成一致。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辛老师对访学教师主要采用集中指导的方式,师生互动通过座谈、课上课下提问及微信交流等方式进行。下面逐一分析辛老师的指导理念,以及从访学教师对辛老师指导的反馈来探究辛老师指导的有效性。

(一)辛老师的指导理念

阶段性任务是师生交流的纽带,导师给访学教师布置任务,并定期指导,师生就有了交流的内容。辛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指导模式,任务布置分两个阶段。在2018年9 月18 日的师生见面座谈会上辛老师布置了第一阶段任务,以知识和经验积累为主:大量阅读,每天两到三篇英文文献、每周两本书,并要记读书笔记;反思日志,反思学习并积累质性研究数据;参与名师工程项目,辅助硕博士访谈研究对象。在2018 年12 月19 日的期末学习汇报座谈会上辛老师开启了第二阶段任务,以研究实践为主:写个人访学故事,从中提炼关键事件来撰写叙事探究的质性论文。下面根据以上任务布置,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探讨任务驱动模式下辛老师的指导理念与访学教师的践行实践。

1.读中学——知识中介

访学教师大都来自普通高校,理论基础薄弱、科研素养不足,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师生见面会上,教师教育经验丰富的辛老师对访学教师的学术背景、科研能力和困境需求的评估十分准确:“这么多年光教书、不看书(学术文献),底子太薄了。”她给访学教师点明了出路:“大量阅读与沉淀,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师生座谈记录,2018-09-19)。

访学初,访学教师都“陷”在阅读任务里,彼此谈论最多的是文献阅读:“早上去图书馆看书,效果不好……碰到向日葵,问他看书效果怎样?答,看汉语还行,英语看过就记不得了。三人哈哈大笑,十分理解其中的无奈。”(追梦反思日志,2018-12-14)。

由于刚进入全新的学习领域,有无数专业术语需要内化理解,再加上不熟悉英文文献的脉络结构,阅读过程困难重重。写读书笔记也不轻松:“……一篇论文得读半天……写个题目,下面几句感想,没有评价……老师说,有好句子可以摘抄,注上页码,以后写论文可以用。我没有发现想摘抄的句子,因为看得一知半解……”(雨溪访学日志,2018-09-23)。

英文文献对于访学教师的认知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阅读速度、思维方式及理论知识都是需要攻克的难关。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阅读体验发生了变化:“还是要读书,广泛阅读后听课比较容易一些。”(追梦反思日志,2018-10-10)“今天下午只读了一篇文章,同时完成了读书笔记。感觉很好,因为这篇文章读得很顺畅,自己理解也很到位,有点渐入佳境的感觉。”(雨溪反思日志,2018-10-22)“这学期的阅读让我找到了好多个可以做的点……”(雨溪反思日志,2018-12-01)。

大量文献阅读使访学教师积累了知识、提高了阅读速度,捕捉到了研究灵感。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提纲挈领讲授大方向,更多有血有肉的细节要靠阅读来补充。面对访学教师提升研究能力的迫切需求,在对他们现有发展水平(科研能力不足、理论基础薄弱)评估的基础上,辛老师通过文献为他们搭建“脚手架”,强调要以阅读为主要知识来源,让他们尽快开始学术前沿、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的积累;读书笔记则为访学教师搭建了阅读习惯养成、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脚手架”。“读中学”的指导理念贯穿访学全程,在访学教师知识积累中,辛老师起到了知识中介的作用。

2.思中学——认知中介

反思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必然途径,有助于厘清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梦和雨溪在访学一年中分别记下了4 万和6 万多字的反思日志,为访学叙事写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雨溪是反思日志的忠实记录者,她笔触细腻,情感丰富,内容以学习思考为主,其中有阅读后、听课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后的反思:“她(辛老师)一开始就说写日志,做自我个案研究……当时我放在心里了,很认真对待这个事情。”(雨溪访谈,2019-06-20)。

追梦善于总结与反思,在日志中记录了这一年的心路历程,涉及阅读经历、写作经历、听课感想、师生交流、同伴来往等。下面以追梦日志中“聚焦”这一主题为例来探究反思日志在其成长片段中的作用。

辛老师多次强调访学这一年的重中之重是找到聚焦点,顺着这个点把至少15 年内的相关文献读完,做好前期积累,全面开花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访学初,追梦没有意识到聚焦的重要性,面对精彩纷呈的大咖课堂,常在听课与阅读间难以取舍。一开始他选择听课,但是辛老师的课程文献就读不完了,必修课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其余课程没有预习,听课效率不高,收获甚微。当辛老师反复提醒要聚焦的时候,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深感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做到聚焦……每次都是老师苦口婆心纠正错误,具体点拨,仍然不上道,感动又惭愧。”(追梦反思日志,2018-11-28)。在之后的学习中,追梦忍痛放弃了部分课程,开始聚焦听课。研究方向也在聚焦:“……随着阅读的深入,在老师指导下……第一调整阅读方向:……越来越读到教学方向去了,与目前学习内容严重脱节,需要立即做出调整。第二确定研究方向:从11 月中旬起,开始收集了身份认同的文章……”(追梦访学叙事,2019-05-08)

从追梦的调整可以看到,在辛老师反复强调“要聚焦”的中介作用下,通过反思,追梦逐渐认识到了聚焦的重要性,及时调整了阅读和研究方向,并在访学结束时,开始了以访学教师身份认同为主题的论文写作,把聚焦点成功付诸实践。

Wallace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实践模式,教师通过深入思考及实践背后的观念和意识,用思考结果反拨实践,从中获得能力提升与认知发展。撰写反思日志是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启迪的过程。辛老师遵循反思性实践理念,用反思日志搭建“脚手架”,一方面使访学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的认知发展有迹可循,在这个过程中,辛老师起到了认知中介的作用。

3.观中学——情感中介

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辛老师鼓励访学教师参与研究项目,通过辅助访谈,为他们观摩、体验、学习做研究搭建“脚手架”,体现了“观中学”的指导理念。

“很想参与名师工程学员的访谈,太想学东西了。”(雨溪反思日志,2018-09-29)。勤奋好学的雨溪分别辅助两位博士完成了两次访谈,超额完成了任务:“得到S 博士的同意,中午旁听了她们组对M 老师的访谈……随着上课时间临近,附近越来越嘈杂……访谈一定要选好时间和地点……F 博士带我们访谈F 老师,我跟天空老师认真听着,留心F 博士如何问,F 老师如何答。F 博士挺细心,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问题……F 老师很健谈,访谈持续了一小时二十分。”(雨溪反思日志2018-10-26)。能动性很强的雨溪对访谈任务充满期待,虽然只是做辅助,处于边缘性位置,但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她体会到了时间地点选择、如何提问、设问等访谈技巧及原则。

而追梦参与第一次访谈后似乎没什么收获:“访谈基本都是别人做,没能学到什么。”(追梦反思日志2018-10-10)。就这个问题,研究者对追梦进行了微信访谈:“您能不能回忆一下,观察辅助访谈中,确实什么也没学到吗?”“就是长见识了,第一次参加,由于自己没什么标准,无法评判。后来通过访问别人和被访,才有了一些体会。”(追梦微信访谈,2019-06-24)。追梦在后来的反思日志(2019-06-19)中记录下了这些体会,其中提到应做笔记、表明研究计划,准备知情书,针对研究问题访谈等等。追梦一开始认为从观察访谈中“没能学到什么”,也就是说他在边缘位置时,没有意识到做辅助的同时学到了缄默知识,而正是这种从观察中积累的经验知识,使他在后来担当访谈者和被访谈者时对访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通过日志记录下来,使访谈技巧和知识内化于心。

访学教师的观中学不仅体现在参与项目上,还体现在课堂及日常学习中:通过观摩辛老师上课,提升了教学理念,增加了知识储备;观察硕博士的学习让他们接触到新鲜事物,如记笔记、整理文献等应用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更新了学习理念。

在观中学阶段,访学教师大都感觉自己才疏学浅,没有勇气与导师探讨尚不成熟的想法与感受,辛老师捕捉到了大家的心思:“你们见了我都绕着走,都不敢跟我说话。”辛老师的玩笑话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在课堂上,辛老师常提到访学教师,还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与汇报,这种被导师惦记的感觉让大家感激又感动。在第二学期,每当下课后,访学教师常常把辛老师团团围住,在辛老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中,微妙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升华。

Lave等提出的情境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通过向心性的互动与合作而发生,是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情境式学习是一种学徒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访学教师来到访学院校这个情境中,虽然获得资格进入辛老师及其硕博士构成的共同体中,但是处于边缘位置。虽然访学教师知识能力不足,但是辛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鼓励他们参与项目及课堂活动。通过辛老师的专业引领,在向心性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访学教师通过观察逐步领会了共同体的默会知识,享受到共同体的丰富资源,通过互动学习,在“有能力的他人”的帮助和影响下,逐渐放下自卑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向共同体的中心缓缓移动。通过贯穿访学始终的鼓励支持,辛老师“观中学”的指导理念起到了情感中介的作用。

4.做中学——实践中介

在2018 年12 月19 日的座谈上,说起质性研究,大家认为很难但是想做。辛老师建议从小案例写起,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并开启了第二阶段的任务:写个人访学叙事,探究访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会后,辛老师分享了叙事探究的经典文献,让大家学习、理解叙事探究的写作风格。

第二学期伊始,访学教师交上了访学故事。鉴于大家对叙事探究还是没有清晰的概念,辛老师在2019 年4 月3 日的座谈上布置了进一步的任务:一是继续阅读相关文献,学习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二是从个人故事中找一条主线,把相关事件“拎”出来,以主线为轴“穿”起关键事件,撰写访学叙事探究。并以“能动性”为例,通过分析影响能动性发挥的因素,讲解了写作思路。还以Xu等的“Teacher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Practice:A Narrative Inquiry of a Chinese College EFL Teacher's Experience”(教师评估知识与实践:一位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经历的叙事探究)为例,解释了三维叙事空间的写作手法。经过辛老师从访学教师视角深入浅出的分析,大家对叙事探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写作思路。

在课上、课后提问答疑和微信交流中,辛老师多次给访学教师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思路,并反复强调大量阅读、与文献对话。此外,辛老师还常常鼓励访学教师在课堂上汇报研究设计,以便大家集思广益。做中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在师生交流互动中迎刃而解。

追梦早在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论文写作,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颇有心得:“重要的是做。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扩大……或是报项目,或是写申报书,或是写文章。不要等看完全部文献后才动手。第一次写……发现会有许多不足,知识点的,写作技巧的,写时注意改正……”(追梦反思日志,2018-11-12)。因为动手早、动笔多,追梦在“做中学”中提高了写作能力,积累了写作经验。离访学结束只剩三个星期的时候,只有追梦完成了初稿。无论是访学教师还是辛老师,这时候都有些焦急了。在2019 年6月12 日的座谈上,辛老师甚至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指导方式出了问题。她对率先完成初稿的追梦提出表扬,用“上道了”对追梦的努力和成绩做了肯定和鼓励。鉴于大家单打独斗写文章比较困难,辛老师决定带着访学教师,把大家的个人故事分主题来组合,大家一起组团做关于访学教师的质性研究。辛老师对写作任务的进一步明确,对学生的鼓励与支持,给大家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与信心。

“做中学”的概念由教育家Dewey提出,旨在让学习者在参与实践中促进学习、积累经验。在第一学期末的时候,访学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和经验积累,辛老师对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重新评估,考虑到他们的科研需求,开启了论文写作任务,带领他们在质性研究中“走了一圈”,实现了她在师生见面会上的设想。在辛老师的指导下,访学教师在不断与文献对话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实现了理念提升与知识积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悄然发生。以论文写作为“脚手架”、任务驱动学习的指导模式体现了辛老师“做中学”的指导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辛老师起到了实践中介的作用。

(二)访学教师的反馈

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访学教师来访学的原因之一是工作情境中缺乏专家引领,而这种引领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辛老师的指导,雨溪在访谈中谈到:“……超出我的期待了……老师多忙呀……辛老师确实很好……我觉得很感动……我跟老师交流,老师给我提了建议,帮助很大……以前没人可以问,现在有人问了……很知足了感觉。”(雨溪访谈,2019-06-20)。辛老师的指导超出了雨溪预期,并起到了专家引领的作用。

在师生交流中,辛老师会根据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评估,搭建适合其理解水平的“脚手架”,并随着对话跟进,不断做出“脚手架”的调整以促进理解。“高水平导师的一句话就能为你打开一个新天地。”在点滴交流中,辛老师的理论高度、思想境界、知识底蕴与语言功底对于访学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可以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概括。追梦也有深刻的感触:“心中对辛老师的敬重愈发增加……这是梦寐以求的指导……辛老师对待学生,感化教育之心,令人感动。”(追梦反思日志,2018-12-19)。

辛老师的指导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其人格魅力令大家心生敬佩。在辛老师的指导和感化下,访学教师的学习渐入佳境。访学教师应正确看待导师“高层次的指导”,在导师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严格按照导师要求,尽快开始知识积累,全心全力完成任务,方向才不会跑偏,访学收获才能最大化。正如Schon所言,选择了我,就要跟我学!这是对导师的理解、尊重与信任。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通过数据分析,从访学教师视角对辛老师在访学学习中的指导模式及指导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辛老师的中介作用贯穿全程,她通过对访学教师“最近发展区”的精准判断来设置任务,由奠定知识基础到逐步开始质性研究,一步步为他们搭建“脚手架”,引领他们穿越“最近发展区”。访学教师在辛老师的专业引领下,通过读中学、思中学、观中学、做中学,重塑了学习行为,提升了科研理念,内化了理论知识、开始了质性论文写作,逐渐走出科研实践的困惑与迷茫,对专业发展充满希望。辛老师在访学教师学习中起到了知识中介、认知中介、情感中介及实践中介的专家引领作用。在访学结束之时,辛老师指导的10 位访学教师中共有7 位完成了质性论文写作,为访学画上圆满句号,职业发展有了新起点,后续发展动力十足,辛老师指导模式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脚手架日志导师
高效管理日志文件用命令行就可以
读扶贫日志
建筑工
攀爬脚手架
五叔
导师的猫
雅皮的心情日志
雅皮的心情日志
脚手架楼(大家拍世界)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