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数字社会老年人法律保障机制

2022-10-17王桦宇

检察风云 2022年19期
关键词:老化权益智能化

文·图/王桦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为老年人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新浪潮在全国各地兴起,如何有效保障老年人群体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的各项权益以及更好地迎接数字社会的到来,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的新课题。

适老常态化:数字时代老年人法律需求的新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43.2%。数字社会给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科技元素,但也给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老年人由于年龄阶段、身体机能、认知更新等方面的原因,在迅速“跟进”数字时代的同时出现了“触网困难”“智能化盲区”“数字边缘感”等一系列问题,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合法正当权益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了数字时代新的法律需求:

本文作者研究相关法律条款

一是日常社会生活的适老化。当前,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化场景越来越多,无论是“智能交通”的刷卡进站App,还是“智慧医院”的一卡通挂号,又或者是“移动支付”的人脸识别,这些都给消费者带来了新颖、便捷的体验感。但客观来讲,对于老年市民和消费者而言,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差异。尤其是对于年龄偏大、接受数字产品较慢或者因健康原因无法有效使用智能设备和软件的老年人而言,他们期待相关的生活场景能更多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在数字化创新的同时兼顾传统的服务方式或者对数字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二是关爱老人措施的适老化。目前,国家一方面鼓励全社会敬老爱老,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另一方面也鼓励做大做强“银发经济”,特别是对应用于老年人社会生活场景的智能技术和措施设备的适老化。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快,数字产品迭代更新更频繁,一些智能软件纷纷推出适老版本。但一些“表层适老化”的“长者软件”还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生理需求,老年人更期待“以老年人为中心”深度设计或优化适老化的数字设备和软件,而不仅仅是字体放大等简单的适老化改造。

三是权利保护机制的适老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条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有参与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除了国家立法以外,一些地方也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地方性条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老年人权益保障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不过,总体来看,数字时代的老年人权利保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涉老立法中关于数字时代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还不够充分,一些地方性立法虽有涉及但过于抽象;二是涉老行政服务和执法中适老化安排还做得不够细致,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三是涉老司法中更多的是从诉讼服务上进行适老化安排,在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中没有特别考虑老年人的具体情况。

数字化鸿沟:数字时代涉老案件反映出的新问题

关爱老年人是一种社会美德,同时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也是推动国家人权视野和法治进步的特定领域课题。“数字适老化”议题,要求政府和监管部门更加重视老年人权益保障和对数字涉老产业的扶持,同时要求市场主体积极融合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产品和技术应用无障碍化普及率。在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涉老案件体现出有别于传统线下时代的一些新问题:

一是互联网认知鸿沟。总体上看,老年人群体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盲区。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在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中自身主动性非常低,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明确表示不太愿意学习新应用软件,很多受访者也拒绝接触“非必需”软件。究其原因,互联网环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养生微课堂”“理财小知识”等类似的诈骗陷阱、虚假信息等在各式伪装下往往难以辨认。此外,一些老年人在智能手机上使用“听书”“看新闻”“短视频”等功能中深陷“成瘾”泥潭,未能“正确用网”,也造成了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二是数字化交互鸿沟。智能手机作为当下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接口,各类手机应用争相迭代、花样翻新,当年轻人在新潮的功能中畅游冲浪时,老年人却被复杂拥挤的图标、高频转换的界面搞得晕头转向,这不仅影响到老年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甚至令其产生了“被边缘化”“被遗弃化”的不适感。在手机支付、网络购物盛行的当下,由于数字交互鸿沟和“心理抗拒”的存在与自我强化,为了防诈骗、远离互联网财务焦虑而放弃电子支付这项功能,也是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化时代的一种体现。

三是新场景运用鸿沟。大多数数字设备、智能手机和App的设计开发中未考虑到老年人的认知习惯,目录层级太多太复杂,甚至没有将字体放大,导致老年人受限于不够人性化的产品设计而使用不畅。还有一些特定的生活场景,在采取智能化设备改造的时候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应用能力,“人为”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比如,一些老年群体经常光顾的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实行“一码通行”,本意是为了提供更便捷、更简洁的体验感,但忽视了多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取消原本便捷的传统线下服务和纸质流程后,老年人入院无所适从,无法享受相比以往更加平等的公共服务,进而损害了部分老年人的公共权益。

懂、识、爱、顺、护:数字时代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新思维

数字时代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新思维可以用“懂、识、爱、顺、护”五个字来表述。“懂”是指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老年人的心态和感受差异;“识”是指能识别老年人高频需求点,对于智能化服务的盲点、漏点、堵点要及时提前预判和调适;“爱”是指敬老、爱老措施安排和软件设计中要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要用心去做适老化产品和服务;“顺”是指要顺应老年人的思维行为模式,要顺着老年人的思维来保障传统机制的正常使用,顺应老年人的需求来适应智能化安排,而非反过来勉强老年人来顺应各种智能化规则;“护”是指适老化安排和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正当权益。据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数字时代,老年人的法律需求出现了新变化

一是完善立法,制定数字时代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明确规则。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保证老年群体最迫切的数字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实现。在行业管理上,通过制定标准的方式引导互联网行业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对老年应用软件的虚假信息、隐私保护等问题划定红线,在领域安排上,需要对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非常高频、非常实际的场景领域加强立法保障的倾向性和力度。2021年3月20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新增第19条第2款就规定了,“本市为老年人交通出行、就医、办事等提供便利”“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习惯,保留并完善传统服务方式”。下一步,包括地方性立法在内的涉老立法可以针对相关高频重点场景,制定更加具体明确的规范指引。

二是改善执法,对数字场景中涉老高频事项进行分类指导。各级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推动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建设,帮助老年人解决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在涉老高频事务中,持续保留、改进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服务。在市场主体监管上,政府需要发挥“引领、规范、督导”三位一体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互联网企业要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改造的监管,将适老化改造作为重点监督事项,加强对长者模式下广告植入的投放及频度监管,切实改善老年人的触网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广告等外部信息给老年人带来的困扰。在政府执法层面上,应进一步完善涉老服务绩效考核机制,解决相关执行部门对老年人采取人性化措施的主观意识不强、存在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优化司法,加强对个案中老年人权益的全面有效保护。推动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法规体系,涉及数字时代老年人利益司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要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见。比如,如何利用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技术去辨别老年遗嘱人具有清醒的意识和清晰的意思表示能力,除了需要征求法律专家和技术专家的意见外,还需要充分听取老年人群体的意见。客观来讲,司法政策的效能更多的是在个案中体现,需要进一步聚焦涉老年人案件类型和特点,探索建立数字时代涉老年人民事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在开展网上立案、电子诉讼的同时,保留老年人易于接受的传统司法服务方式。

猜你喜欢

老化权益智能化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漫话权益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杜绝初春老化肌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