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多元化保护与创新发展
——以黄山地区为例

2022-10-16张西霜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山遗传传统

张西霜 崔 鑫

(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非遗是一个民族与祖先对话的窗口,从中得以了解先人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触碰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也是先贤与今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对于非遗的保护近些年来已经愈发受到重视,对于非遗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增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进了乡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发展改革体系,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提出关于产业化、人才等多方面的战略重点,为传统文化复兴打下一剂强心针。然而非遗在当今仍然缺少足够的生长空间与滋养环境,传统上对于非遗的态度更多是停留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上,其整体发展相对来说依旧是十分缓慢的。

一、保护非遗的困境与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附有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统呈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地人们世代传承延续的不同文化展现形式和空间,是全世界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是祖先生息繁衍的历史见证[1]。

根据国际教科文组织对于非遗文化的相关要求,非遗文化是指各地人民世代传承的,与人们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和空间,其形式包含:口头形式,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承的表现艺术;风俗活动、节庆、礼仪;相关的大自然及世界民间知识和实践;民间手工技能及其与上述展现样式相关的传统文化空间等[2]。2005 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非遗文化保护的工作方针——以非遗文化项目和继承人为核心,最后建立起十分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3]。

1.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衰败现实与保护价值不被重视

飞速发展的城镇化使我国传统乡村受到了巨大冲击,农村衰败的现实问题已经无法避免。由于生产工艺机械化,以及利益的驱使,导致传统本土特色的文化大量消失,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导致村落空心化加剧,因此,很多传统手工艺慢慢的无人继承,再加上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商业文化渗透传统村落的速度,使传统手工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逐渐使传统手工艺出现消亡态势。大量如同黄山烧饼一样的手工艺也因为学习不易、制作耗时,且难以养家糊口,而鲜有人愿意承袭,这也导致随时面临着一些技法失传、难以为继的困局。

2.非遗传统手工艺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效果不佳的普遍性

在安徽黄山地区,提到薄金脆大家都知道说的就是黄山烧饼,简单的三个字已经归纳出其最大的特点。作为徽州特色美食,在黄山上至70古稀老人,下至3岁儿童,没有人不喜欢黄山烧饼,可以当是充饥饱腹的小零食,也可是喝茶时的小点心,招待宾客更有面子。

我国政府虽已对非遗手工艺制定了保护发展规划,但规划实施与针对性保护效果不太理想,在规划内容上已基本符合国家文件的基本要求,包括现状分析、目标定位、保护发展和实施措施四大类,但同时也存在对非遗的文化分析、对保护发展定位不明确及缺乏针对性保护发展措施等问题。

二、各界共建非遗多元化保护

面对如此窘境,非遗保护绝非是一人之力可以达成,还需各界参与进来,发展融合为多元化的保护新形势,并开展科学的非遗文化的保护管理工作。黄山市传统手工艺作为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拥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起源、形成、发展、衰落、创新都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徽菜标志着徽州饮食的地位,徽商推进徽州地区经济发展,新安理学引导着徽州先民的情感观念,在人文、经济、思想这些基础的相互影响下,相互转化,长久以来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徽州文化,同时又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因此,就需要发动政府、高校、研究机构、非遗相关的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各方均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优势,承担起各自的使命与责任,使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能够切实落实到位。

1.非遗多元化保护——政府部门的重要角色

政府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是带头人的角色。不论是非遗的文化传播层面、产业经济层面,又或是法律保护等层面,都需要有政府部门给予各界方向上的引导,使各界资源都能被充分、灵活地整合起来。

黄山地区在徽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环境,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丰富独具特色,如图1所示。在这些非遗项目中,徽州三雕、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烧饼制作技艺及徽州盆景制作技艺等,门类丰富工艺齐全。这些民俗技艺代表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并呈现出差异性。

图1 黄山市市级及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

据统计徽州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4项,市县级非遗项目数量也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由图1可知,黄山市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有24项,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有63项,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有97项,共计184项。保护非遗,需要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环境中,保有非遗强有力的滋养土壤,令其传统风貌在当下焕发光彩,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非遗的保护必须固步自封,一味地限定在地域环境中,也不意味着非遗风貌要一成不变。在当下的新生环境中,如何既保留其文化精髓,又能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以及如何与现代艺术形式、审美情趣相融合,更近一步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

2.非遗多元化保护——高校、研究机构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进行创新。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互联网。黄山地区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烧饼+互联网的创新项目,对于探索黄山地区非遗产品的传播、推广与营销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其次,可追溯二维码技术的集成应用。扫描二维码,可以追踪到每一件产品的原料供应、生产过程、成品包装、营销物流,还可直接链接到网店。客户在网店购买烧饼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产品质量的考察,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可以将这一问题得以消除。最后,“旅游+”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实现从游客到消费者再到线上会员的免费引流。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2019年黄山市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去年黄山市共接待游客5 187.1万次,这是一个强大的消费主体。

同时还可协助当地政府举办非遗相关的文旅活动或纪念活动等,提供必要的非遗历史文化方面的指导。帮助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使非遗项目深入人心。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非遗地域、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产业均是载体。非遗不可脱离其载体,特有的地域文化是滋养非遗的土壤,如若脱离地方特色,则难见其原汁原味的风貌,且存在异化的可能。所举办的非遗活动融入当地,则如饮水知源。高校与研究机构对于非遗的深入研究将帮助复刻、保留更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帮助非遗得以妥善传承。

3.非遗多元化保护——非遗企业的重要使命

非遗不是被用来供奉的,其所蕴涵古人的精神文明也不光是被用以膜拜的。保护非遗需要的是可持续性、善于变通、能够适应当下的传承,而非生硬、格式化的传承。若是能够古学今用,调整适用于当代需要,必将在这片土地上再度辉煌。

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企业对非遗项目进行商业化、品牌化的运作,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企业的资产规模,对市场经济的熟稔程度、经营战略的制定、内部管理,以及对版权等相关事宜的处理都更得心应手。

企业在促使非遗技艺与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使非遗项目能够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并创造出非遗品牌价值,兼顾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4.非遗多元化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理论创新与技术延续,过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多为家族性传承,或为师徒传承,在人员数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发展比较缓慢,难以形成规模化,如图2所示。

图2 黄山市市级及以上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统计图

由图2可知,黄山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3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有15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有479人,共计666人,整体来看,传承人数量较多,但对于黄山市众多传统技艺来说,仍然是不平衡的,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市级非遗,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如果能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的人亲眼见证非遗产业所创造出的可观经济价值,并由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文件,鼓励传承人开班教学,解决开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帮助更多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人,能接触到学艺的门路,且由政府向学艺者拨发适当的学习资金,以便应对长期潜心学艺期间所产生的生活开支。

如此,将有效保障作为非遗载体之一的传承人群体。

三、新形势下非遗的创新发展

1.现代文化传播层面

过去对于非遗的保护更多的是集中在调查、收集非遗材料,编制非遗清单、修缮非遗项目,但对于传播方面却着墨有限。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当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习惯,已经从文字信息到图片信息,再从图片信息转而为视频信息的急剧转变,信息的载体也从纸质发展为影像设备,人们更加偏向于更直观、更有代入感的信息获取渠道,渴望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快捷、舒适的信息获取体验。依据当代人的信息获取习惯,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同样适用于拍摄视频类素材,剪辑成片,并在某些热点电视综艺或文旅类节目中播出。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非遗的保护也无需拘泥于形式,变化是亘古不变的旋律,若是非遗搭乘此列班车,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广泛的关注度,也将会提高更多人对非遗项目的认知。

2.产业经济层面

政府带头推动非遗的产业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收入,对于社会和大众来说是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个正向信号。

政府对于非遗的传承群体,如传承人、非遗企业,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及政策支持,帮助非遗产业的从业者能够从健康的非遗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极大保障非遗载体的稳定性,并能够有序壮大,推动非遗的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政府与非遗企业还需大力推动非遗产业的商业化运作,与时俱进跟上现代商业形势转变的契机。与此同时,不能够违背对非遗保护的初衷,不能扭曲非遗,而是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文化与内涵特点,因地制宜,针对性进行方案制定。

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帮助非遗项目能够更高效的发挥价值,更广泛的赋能、顺应、紧跟现代商业形势的转变,实现非遗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促使非遗相关产业能够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在创造经济价值,带动就业机会的同时,相应地投身非遗产业的人口基数得到扩大,非遗项目也将会被更加广泛的群体所了解,创造并收获更宽松的文化环境,以便突破地理文化上的地域限制。

虽然电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解决了非遗的地域性问题,但这始终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若是能合理地加以利用也可转化为一大助益,通常非遗的发源地,也是该非遗项目所获得关注度最高的区域。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某些方面同样使非遗项目可以不被地域所限制,而旅游类城市也十分倾向于开展非遗项目的申报,这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打造多样化的城市名片是非常有益的。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接,二者必定能够完美默契的互相成就。

3.法律维权层面

中国有非常多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在对一些诸如脸谱作品、泥塑作品、剪纸作品等非遗项目上,都创造出了非常多的精美作品,然而其中很多人因为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导致自身的版权受到他人侵犯,被他人用以牟利,而维权之路又分外艰辛。

为使非遗传承人能够安心创作,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也为促进非遗项目能够稳定的传承。普及相关法律,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切身利益十分迫切。

开展相关的电视法律讲座、印刷普法手册,提高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必要时给予法律援助。同时成立民间非遗协会,吸纳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搭建起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平台,这些都将加强对非遗相关作品的版权保护,以及有利于非遗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的携手共建,不拘泥于形式,开拓创新。不仅要以多元化、多维度的保护形式保障其可持续性传承,还需要满足于当下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我们相信小小烧饼,在中国政策对传统工艺的大力支持下,带着振兴传承非遗的祝愿,借助黄山旅游业大发展的东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一定会飞得更远。

在继承和发展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应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相顺应、相融合,真正意义上挖掘、再塑非遗的各方面价值,以便造福于当代、造福于后世子孙。

猜你喜欢

黄山遗传传统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登江阴黄山要塞》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黄山冬之恋
学生写话①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