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

2022-10-15冯锁立雷广鹏王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6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冯锁立 雷广鹏 王博

股骨颈骨折是髋部骨折的常见类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易出现股骨颈骨折情况,致残风险,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安全,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引发不良预后。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临床常用术式主要为骨折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两者均可重建髋关节局部解剖结构,但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效果欠佳,有必要深入分析两种术式的疗效情况,进一步提升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水平[1]。为此,本研究选取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013 年2 月—2022 年2 月),比较分析两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013 年2 月—2022 年2 月),随机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各35 例。关节置换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61~79 岁,平均(69.92±8.89)岁,病程1~12 d,平均(8.63±3.32)d;受伤原因:跌倒/摔伤21 例,交通意外14 例;骨折类型:20 例头下型骨折,12 例经颈型骨折,其他3 例。内固定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61~79 岁,平均(69.97±8.85)岁,病程1~12 d,平均(8.53±3.41)d;受伤原因:跌倒/摔伤22 例,交通意外13 例;骨折类型:20 例头下型骨折,11 例经颈型骨折,其他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 岁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骨折前行走功能正常;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或有急性并发症者;凝血功能异常者;高能量损伤者;合并其他位置损伤者;治疗依从性不佳者;精神障碍患者;术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等。

1.3 方法

内固定组行骨折内固定治疗:硬膜外麻醉,阻滞起效后,协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位,抬高患侧,注意避免会阴;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股骨颈骨,保持患肢内旋15°,外展25°;随后根据骨折断端位置作切口,C 型臂X线透析下进行解剖复位,直至邻近骨皮质,插入3 枚导针和3枚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处,确保空心螺钉前端超过骨折线(骨头软骨面下0.5~1.0 cm),检查固定效果;C 型臂透视确定空心螺钉位置,复位及固定满意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常规留置引流管。

关节置换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协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位,抬高患侧;前外侧作切口,逐层切开,充分暴露髋关节囊,切开关节囊,行股骨颈截骨,清理骸臼内碎骨和损伤的组织;挫磨髋臼(确定旋转中心),髋臼发育不良者,先行小臼重建,必要时加盖植骨;打开股骨近端,远端扩髓,评估远端尺寸大小,结合影像学指标,预估近端形态与大小;扩展近端髓腔,选择合适的试模头颈,安装且复位后,评估试模松紧度,测量双肢是否等长,选择合适的假体按照并复位;随后重建外旋肌群、关节囊,彻底止血后清理关节腔,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常规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包扎。

1.4 观察指标

1.4.1 髋关节功能评估 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 hip function scoring standard,HHFSS)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量表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4 个维度,总分0~100 分,统计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Harris 评分情况,评估膝关节功能状态:评分≥91 分为优,81~90 分为良,71~80 分为可,≤70 分为差。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2]。

1.4.2 手术指标监测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

1.4.3 并发症监测 密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n(%)、()表示,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

关节置换组术后3 个月Harris 量表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评分均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1(续)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1.43%,32/35)明显高于内固定组(74.29%,26/35)(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2.3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关节置换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3/35)显著低于内固定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表4(续)

3 讨论

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其病因主要为交通事故、骨质疏松、跌倒,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若不及时治疗,可增加并发症风险,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尽早规范治疗[3-4]。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较为有限,因而临床领域多采取手术治疗该类骨折,但是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且多伴有骨质疏松症,不良预后风险较高,需积极探索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疗法[5-6]。

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该类骨折的常用术式,临床开展率较高,但是其确切疗效有待明确[7-8]。骨折内固定术可通过螺钉对骨折端施加压力,达到固定骨折断,重读局部结构的目的,手术操作简单,出血较多,但是术后股骨头坏死、塌陷、骨折延迟愈合、关节脱位的风险较高,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术式[9-10]。髋关节置换术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骨折的髋关节,可重建完整的髋关节,股骨头与髋臼匹配度较高,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可建立更佳的生物力学结构,稳定性较好,不会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骨折端不愈合等问题,术后骨不连、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也相对较少,术后康复效果较好[11]。老年股骨颈骨折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等情况,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可达到90%以上,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优良率可提升10%~30%[12-13]。本研究也发现,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1.43%,32/35)明显高于内固定组(74.29%,26/35),且Harris 量表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评分均显著高于内固定组,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更佳,手术效果较为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需注意,髋关节置换术的操作相对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但是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P<0.05),且监测两组患者并发症也显示,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内固定组(28.57%),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时间较短,愈合速度更快,患者卧床时间显著缩短,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患者康复效果更为理想,治疗效果优于骨折内固定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状,骨量流失较为显著,股骨头内固定处理的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骨折端不愈合等症状,且骨折愈合的难度较大,增加了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延迟愈合等问题,存在内固定失败风险;同时,内固定治疗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老年人多伴有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卧床存在较高的肌肉萎缩、肺部感染及压疮风险,加重了家庭负担,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髋关节置换术可直接替换损伤的股骨,迅速重建髋关节解剖结构,无股骨头坏死、塌陷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术后早期可开始运动训练,有效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可帮助患者尽快适用术后运动模式,尽早开展康复运动,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尽快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力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生活与功能。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存在疗效差异,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可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为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预后评估及后期标准提供借鉴内容。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优于骨折内固定术,可有效提升髋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同时可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且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手术室细节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舒适护理用于股骨颈骨折病人中的效果评价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全髋关节置换术90例护理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1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