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地理教材:路径与实践审视

2022-10-14张鹏韬

关键词:爱国层面价值观

张鹏韬,杨 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课程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根铸魂的基础性工程,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14 年以来,教育系统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行动,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亦将“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培养目标。由此,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情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地理教材的价值观指向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1]。地理教材的编写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材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理教材的价值观指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要培养课程核心素养所规定的价值观,二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意蕴

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种性质与其研究对象有关,它包括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复杂关系,强调将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看待。因此,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地理教育要引导学生综合、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正确分析和处理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就必须表明自己秉持的价值观。

地理课程在确立核心素养时将价值观培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 年修订)》析出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观”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沿用了这种做法,将人地协调观作为更广泛的其他价值观的根基和统领。例如,在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时,可通过人地协调观引出家国情怀、热爱自然、全球意识等价值观;在认识区域人文地理环境和分析人地关系问题时,可引出爱国主义、国际同理心、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意识、社会道德、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

可见,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观教育功能,从广义上看,可包括家国情怀、全球意识、环境责任、社会准则、审美情趣和科学态度等方面[3]。这些价值观内部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科学态度”表示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自然地理事物的研究与欣赏即引发“审美情趣”,对人文地理事物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遵守“社会准则”的必要性,后二者共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在热爱家乡和祖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己及人,扩展到对国际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即从“家国情怀”扩展到“全球意识”“环境责任”等价值观。以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地理教材就体现出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理视角

通过对比地理课程所承担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课程中有广泛的体现。这些体现既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学科的特殊性。根据克拉克洪(C.Kluckhohn)的价值观取向分类,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普遍可归入五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人性取向、行为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这些方面的基本遵循。例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等价值观即体现了社会关系取向;“和谐”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和谐,体现社会关系取向,也包括人与绿水青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的和谐,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而“文明”还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时间取向,重视对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反映了人性与社会关系取向。从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社会关系、人性和行为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的特殊性来源于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例如,林培英教授等梳理了义务教育地理课标,发现其中大量存在与“爱国”相关的内容要求,如疆域与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5]。“和谐”价值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正对应于地理学所强调的人地协调价值观,2016 年在北京举行的第33 届国际地理大会(IGC)即以“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为主题,并用以地球为背景的“和”字作为大会图标,可见“和谐”在地理学中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综上,地理课程所规定的价值观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些规定应在地理教材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地理教材的路径探析

地理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载体,是落实地理课程中的价值观目标的主要依据。为了解地理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本研究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该套教材共有4 册,七年级(2012 年教育部审定)主要讲世界地理,上册为总论(含地球与地图,以下简称七上),下册为分论(以下简称七下),八年级(2013 年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地理内容,也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以下分别简称八上、八下)。

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上,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NCT 分析方法(Computer-assisted NCT analysis method),按照“关注——收集/编码——思考”的步骤[6],利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 8.4 编码分析了4 册教材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码原则有三:一是按照教材编写体例,以目作为最小编码单位,4 册教材共有 21 章、55 节(含 5 个整节章)、151 目(七上 42 目,七下 39 目,八上、八下均为35 目),每个目下同一个价值观只编码一次。例如,八上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目有多个段落体现了中华文明,只标记一次“文明”;二是一个目下可同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如“富强”与“爱国”可以共现于一目中;三是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混合遍历法进行编码,识别每目所含的各种价值观要素,形成编码表,并反复检查以确保编码内涵的一致性。

按照这些原则,两位作者经过试编码、独立编码和编码互证等程序,对相关内容进行了221次价值观编码,作者间编码一致性系数为96.4%,表明取得了高度共识。统计结果表明,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为全面的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表现出独特的融合路径。

(一)国家层面:大视野描绘祖国概况

地理教材在呈现国家层面价值观时,着眼全球的宏大视野,利用国际比较等方法,体现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及在经济、科技、制度、文化和环保等方面所作的独特贡献。其中,以“富强”这一价值观的频次为最多,出现47 次,主要是从全球视野描述我国在经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与科技、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体现祖国的富饶强大。“富强”常通过我国的发展成就而显现,如七上第五章的“国际经济合作”一目中讲到“在过去10 年中,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再如八下最后一章对比了我国深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或通过介绍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而体现,如七上第四章介绍世界的语言时讲到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其次,“和谐”价值观出现了42 次,主要涉及三个宏观层面上的意义。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如“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七上第一章第三节民族)。二是全球各国的和谐共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八上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即人们能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环境并发挥优势条件,取得和谐发展。例如,八上第四章第二节农业设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一目,专门论述了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应“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再如,八下第二章讲到东北三省“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并给出了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大幅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可见,地理教材在融入“和谐”时,重在从国家、民族、人类等大视野出发,关注人类自身及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再次,“文明”价值观出现了40 次。这一价值观内涵丰富,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思想、文明观念和文明礼仪,还要结合时代要求,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在地理教材中,“文明”主要表现的不是个人礼仪,而是国家层面的璀璨文明史和传统地理民俗文化,包括古代的地理学成就。例如,七上第一章提到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世界最古老彩色地图,表现了悠久文明。八下中国地理分论部分讲述了我国各地的文明特色,如“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北京的悠久历史和建筑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独特水乡文化。“文明”价值观源于传统,在新时期和新时代仍然焕发光彩。例如,八下介绍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时写道:“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之上,是中华民族独创的精神财富。”

此外,“民主”价值观在教材中也有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致力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八上第一章出现了2 处“民主”价值观,均与民族自治有关:第一节疆域讲到我国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第三节民族再次强调“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现了人民民主制度。

国家层面的四类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与其他特定价值观紧密相关。利用ATLAS.ti 8.4 软件,可以得出该套教材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码交叉情况,表1 中的编码系数c反映了两个编码出现在同一目内容中的概率,与编码频次Gr 结合起来,可判断各价值观之间的相关程度。据表可知,与“富强”关联紧密的有“爱国”(c=0.47)、“和谐”(c=0.39)和“文明”(c = 0.24)等价值观,说明教材在介绍某区域时,通常会从富强、和谐与文明的角度进行阐述,并由此激发爱国情感。

在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出现频次占价值观总频次的59.3%。结合2020 年8 月《课程·教材·教法》上的论文《新时代统编三科教材的价值构建》中对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布统计可知,语文和历史教材主要体现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包括“爱国”和“友善”两种,只有道德与法治教材较多体现的是社会和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观,在15 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分别有14、2 和42 篇课文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这三种价值观[8],计算得知国家层面价值观篇数比重占该套教材的35.8%,低于地理教材中在这一层面的价值观比重。可见,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材的独特优势。

表1. 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码共现统计

(二)社会层面:分区域讲授国家民族

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在地理教材中主要通过国家之间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体现,通过对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推己及人,理解国际与民族间的平等关系、交往规则、自由权利和法治精神。其中,“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分别出现了 2、5、2和11 次,虽然频次不高,但这些价值观互相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和民族政策、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以“自由”价值观为例,地理教材中对“自由”(Gr=2)的阐述主要分布在八上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的两个目中,且均共现有“文明”“和谐”“平等”“爱国”等价值观(见表1)。在第一目“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教材设计了“我国的民族语言”阅读材料,写到“各民族语言和文字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体现了“自由”和“平等”两种价值观。在第二目“民族分布特点”中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域内行使自治权”,这又将“自由”与“民主”“法治”价值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全面理解。

在教材论述国际和民族关系时,“平等”价值观受到了特别的强调,其中也蕴含着“公正”之意。在八上对民族的介绍中,讲到“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七上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提到了世界各区域发展水平有差异,然而,“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国家之间应平等互助,如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八下在讲到我国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时,介绍了我国政府一贯表示应当以国际法为遵循,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公平合理解决这些争议问题”,体现了对国际关系中“公正”价值观的呼吁。可见,“平等”和“公正”是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也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法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对这一价值观的融入主要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实现的。在国际法层面,教材介绍了我国加入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南极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以保护人文与自然遗产和环境,公平合理地解决国际争议问题,反映了我国的责任担当;在国内法层面,教材提到了我国宪法对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一国两制”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民族政策、耕地保护政策(包括《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法治举措,体现了我国的法治精神。

(三)个人层面:多维度激发爱国热情

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材中主要体现为“爱国”和“敬业”,频次分别为59 和11 次。这也是我国地理课程的设立初心,1950 年《小学地理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就曾规定地理课程的目标在于“加强保卫并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热情”,即包含有“爱国”与“敬业”之意。

地理教材对“爱国”价值观的融入是多维度的,通过描述祖国的山河大势、风土人情、优秀文化、悠久历史、社会成就等内容,均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表1 可见,“爱国”与其他价值观均有共现,反映唤起爱国之情的多维度性。按照编码系数的大小可将其融入方式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一是与“富强”密切相关(c=0.47)。例如,八下讲到南方地区有着优越的水热条件,盛产各种农产品,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又如,同册教材讲到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和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这些都是既能体现国家富强,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内容。

二是与“文明”密切相关(c=0.43)。例如,七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讲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聚落时,举了6 个聚落案例,有4 个是我国的,包括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将其与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和意大利威尼斯城并列,评价为“人类的无价之宝”,还用大幅图片和说明性文字描绘了西递和宏村保持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美景,读来令人心生自豪与爱国之情。

三是与“和谐”密切相关(c=0.38)。例如,八上第一章第三节民族通过整页景观图描绘了各民族载歌载舞、和谐发展的景象,“各个民族对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教材中这些图文表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美好,是激发爱国之情的有力内容。

以上这三个维度均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相关,说明爱国情感主要建立在对国情的了解上。在这些价值观之外,“爱国”价值观也可以独立呈现。第一,我国天赋的壮丽河山,形成了爱国情感的自然根基,如七下学习亚洲时讲到“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也让人心生自豪,再如八上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对比同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前者沙漠广布,而长江以南却山清水秀,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虽然未提“富强”或“文明”,却不由得激发爱国之情。第二,我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形成爱国情感的人文根基。如八上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提到“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样的叙述表达了祖国作为坚强后盾的力量,给人以前进的希望和动力。

“敬业”是地理教材在个人层面所体现的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科学史的角度入手,通过描绘地理学家追求真理、忠诚使命、勤奋工作等品质,表现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敬业”与其他价值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描绘的主体人物不限于国内,也包括国外地理学人物。地理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魏格纳为寻找大陆漂移证据而遇难于北极、中外六国科考队员历尽艰险横穿南极、胡焕庸提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竺可桢开展中国气候研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试验田中工作、我国黄河科考队两次考察黄河正源并勇于修正结论等一系列案例,反映了地理学者不畏艰险、追求科学真理的敬业品质,熏陶学生树立敬业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地理教材的实践审视

通过前文分析可见,地理教材具有丰富的价值观指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承担重要作用。在教材的编写和应用实践中,应当注意发挥这些作用,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强化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教材是国家事权,是培根铸魂的关键工具,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因此必须将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融入其中,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引导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育部2019 年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教材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地理教材在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较为全面的价值观,尤其是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爱国、富强、和谐、文明等价值观教育方面发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地理课程富含价值观教育功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学习时,很多地理热点、时事问题如环境保护、海洋捕捞、国家安全等均涉及到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教材旗帜鲜明地站在中国立场、人民立场,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地理课程育人功能。例如,在八下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中,对“北京地铁”景观图有如下注明:“北京地铁因为准时、快捷,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客观介绍,可以打消一些人对外国铁路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国轨道交通设施与管理的偏见。再如,八下第八章西北地区对“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的事实及其地理原因作了说明,并配有景观照片“图8.11机器采摘棉花”,这足以回击当前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的不实言论。可见,在地理教材中,公正地讲好中国故事,客观地介绍祖国的发展与成就,就足以破除一些偏见,激发爱国之情。

(二)立足课程内容灵活融入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不能期待一门课程教材涵盖全部核心价值观,而是要通过全学科统整共同育人[10]。不同学科对价值观的教育各有侧重,这需要教材编写者统筹全局,整体考虑各册教材的价值观渗透优势。“教材编写者如果没有掌握核心价值观12 个范畴的逻辑层次,没有掌握一到九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肯定编写不出高质量的教材。”[11]地理教材在广泛涉及各层面价值观的前提下,重点融入了国家层面的及与国情相关的爱国价值观,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教材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编写方式上,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立足课程内容,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抓手,灵活运用多种图文呈现方式,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以景观照片、地图等为主要内容的图像系统,构成了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核心要素,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等共同传递价值观信息。符号学理论研究表明,图像在学生学习和对现实的感知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景观照片,学生会将其认为是“现实的客观片段”而具有特殊的说服力[12]。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上对文化遗产地、极地科考站等内容的表现也构成了文明、富强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这些具备重要的价值观教育潜能的地理图像在教材中有着广泛的分布。以“文明”价值观为例,在4 册教材中一共出现了40 次,其中,配有相关图像28 次,占比70.0%,包括景观照片、地图、示意图、人物插画等多种类型的单独或综合呈现。进一步从教材要素来看,这一价值观除在正文中体现外,还在阅读材料、活动、图像及附注、小提示等多种要素中单独或综合出现。可见,地理教材中价值观教育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运用这些方式,将有助于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价值观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效果。

(三)面向教学实际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教材的使用主体,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的最终对象[13]。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和接受度,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成败。由此,地理教材对价值观的融入应当有利于教学,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不能天天只讲核心价值观的12 个概念,而是基于核心价值观讲出感动人心的故事来”[14]。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好教材,讲好地理学故事,激发教材使用主体的能动性,推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明教材中的显性价值观,还应注意到教材中隐含的价值观[15]。地理教材对价值观通常有着直接的显性体现,表现为若干关键词,如“富强”价值观的关键词有“大国”“地大物博”“富饶”“成就”等;隐含的价值观则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发掘。例如,七下介绍东南亚时,要求学生讨论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题干写道:“近年来,许多中国人出境旅游选择了东南亚”,这一现象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富强。七下介绍俄罗斯时列举了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货物类型,“中国的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受到青睐”,这体现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挖掘教材所给素材,以表现我国的地大物博,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爱国情感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中南半岛的湄公河源于我国澜沧江,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是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此外,地理教材对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并不都是通过正面案例实现的,也可以通过反面案例转化。如在学习“国际经济合作”时,教材举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平等案例,用“富国更富”“发展中国家赚到的钱少”等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地位,更能唤起学生对平等的向往,珍视“平等”这一价值观。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用好这些素材,使之为价值观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爱国层面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