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认同研究

2022-10-14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体系大学生

李 韬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21)

认同表现为对某事物赞许、支持的行为和态度,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政权、对执政党的认可和心灵归属感。在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

目前对大学生的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身份认同、政治教育认同等方面,大学生对政治制度认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主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吴鲁平[2]、胡国[3]、霍广田[4]、岑敏恩[5]、张静[6]、江和原[7]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状况,而对国家治理体系认同的研究较少。研究的着力点在宏观层面的影响因子和认同现状,研究样本涉及群体小,没有细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五个方面认同的相关研究。鉴于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大学生认同国家治理体系的引导教育更加重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的认同引领教育机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认同研究非常必要。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采取学校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涵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内的140个地级市行政区域的高校。根据2019年本、专科在校学生分别为57.75%和42.25%的比例[8],在样本选择时尽量按这一比例选取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数量。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1 200份,主要集中于问卷预调研阶段;回收网络问卷13 000份,剔除无效问卷494份,问卷有效率96.2%。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具有总体代表性,足够支持本研究所进行的各项统计和分析。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频数分析结果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从表1可以发现,在性别结构中,男女生比接近1∶1;从民族结构看,少数民族人口占6.42%,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8%的比例接近;学校类别结构选择也与全国各类院校在校生比例相接近;年龄结构符合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组成。样本结构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抽样调研结果能够反映在校大学生总体特征。

为进一步分析,需要检验问卷统计数据的质量,对问卷设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检验量表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主要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研究量表建构是基于已有研究问卷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预调研的方式进行修正,从而保证调研问卷的内容效度;量表结构效度检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

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数据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5,组合信度系数也均大于0.75,整体量表信度高达0.959,删除部分选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提高,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2 信度分析

拟合效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政治治理、环境治理、文化治理的KMO值分别为0.783、0.818、0.832、0.802、0.837,均大于0.5,说明变量中的共同因素较多,具有良好的共性。χ2/ df的取值在[1,3]内,RMSEA均小于0.1,GFI、IFI、CFI和NFI的值均大于0.9,模型总体拟合度较好。判别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问卷量表中AVE平方根取值均高于相关系数绝对值,具有判别效度。

表3 拟合效度分析

表4 判别效度分析

本研究抽样设计合理,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设计合理,数据可信,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和文化治理五个维度测度大学生对国家治理的认知和认可程度。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认知现状

(一)大学生对国家经济治理的认知现状

1.经济发展公平水平认知

国家调控经济公平的认可度较高。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经济治理公平,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家经济治理有利于缩小不公平。如表5所示,62.69%的学生认为国家经济治理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公平,仅有14.46%的学生认为我国现有治理体系不利于实现公平分配。

2.经济发展结构认知

大学生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合理。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结构失衡等问题,2015年国家提出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9]。如表5所示,83.17%的学生认为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经济稳步发展,仅有4.02%的学生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治理体系不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表5 大学生对国家经济治理的认知现状

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认知

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10]如表5所示,81.20%的学生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仅有3.30%的学生认为我国经济没有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4.人民物质基础已经得到基本满足

人民生活所需物质基础基本得到满足。2020年我国全面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居民的“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满足,绝对贫困基本消灭。如表5所示,69.30%的学生认为物质基础已经得到满足,仅有11.41%的学生认为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没有得到满足。

(二)大学生对社会治理的认知现状

1.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认知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认可度较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大学生感知较为直接的社会治理表现,大学生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较为认可。如表6所示,86.08%的学生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已经实现现代化,仅有3.65%的学生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没有实现现代化。

表6 大学生对社会治理的认知现状

2.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认知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基本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行使政治权利、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此认可度较高。[11]如表6所示,78.46%的学生认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已经形成,仅有5.67%的学生认为尚未形成。

3.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知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测度国家社会治理水平的直接指标,如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主要体现。[12]近年来,我国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如表6所示,76.71%的学生认为公共服务已经实现均等化,仅有7.77%的学生认为公共服务不够均等。

4.社会文明程度认知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国民文明程度更加重视,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如表6所示,76.42%的学生认为社会文明程度较高,仅有7.00%的学生认为社会不够文明。

(三)大学生对政治治理的认知现状

1.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认知

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实现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统一化要求。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政府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如表7所示,80.98%的学生认为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仅有4.84%的学生认为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没有提高。

2.“放管服”与转变政府职能认知

“放管服”与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随着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权力下放,行政审批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政府职能转变认知加强。如表7所示,79.21%的学生认为“放管服”与转变政府职能稳步推进,仅有3.27%的学生认为没有改进。

3.新型民主建设认知

新型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民主社会,政治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服务。随着党在新时期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逐渐落实,这一政治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如表7所示,85.75%的学生认为新型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仅有2.70%的学生认为新型民主水平较低。

4.反腐倡廉工作认知

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度惩治贪腐,肃清社会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如表7所示,76.88%的学生认为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仅有6.12%的学生认为反腐倡廉工作效果不好。

表7 大学生对政治治理的认知现状

(四)大学生对环境治理的认知现状

1.环境治理效果认知

环境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好转。随着近些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均得到有效治理,宜居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体系。如表8所示,69.86%的学生认为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仅有11.77%的学生不认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2.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认知

环境保护制度与机构设置卓有成效。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自上而下的环境监管系统越来越完备,相关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如表8所示,81.48%的学生认为我国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完善,仅有4.07%的学生认为我国生态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备。

3.全民环保意识水平认知

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水平有待提升。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宣传逐步加强,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保护的观念仍待进一步加强。如表8所示,66.95%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仅有12.5%的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观念不了解。

4.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认知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实现环境保护、依法治污的准绳,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如表8所示,85.69%的学生认为我国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仅有3.09%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表8 大学生对环境治理的认知现状

(五)大学生对文化治理的认知现状

1.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认知

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经验、中国文化成为国际社会正向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输出越来越多,国外影视剧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广泛,而今全球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 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中文课程,其中1 000多所大学设立中文院系或专业。3万多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加上开展华文教育的4.5万所华文学校或培训机构,这样海外开展中文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就有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 500万,累计学习使用中文者已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近2亿人。[13]如表9所示,89.79%的学生认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仅有2.26%的学生认为影响力没有提升。

表9 大学生对文化治理的认知现状

2.人民文化需求满足程度认知

人民文化生活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基本得到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地追求文化需求和精神方面的享受,国家从各个角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表9所示,82.05%的学生认为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仅有5.38%的学生认为人民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程度认知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空前加强。中国经济按生产总值计算居世界第二,按国际购买力计算位列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感知到中华文化的自信力。如表9所示,84.6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的国际自信力越来越强,仅有3.42%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没有自信。

4.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认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空前繁荣。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力度逐渐加强,电影、文化旅游、文化主题民俗村等各种形式的文旅产业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每年影院票房和文化旅游的收入都在不断上升,广大学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认知也不断深化。如表9所示,80.33%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空前繁荣,仅有5.14%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三、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认知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总结以往研究的成果,将影响因素分为社区感知因素、学校教育与活动因素、原生家庭因素及信息获取因素。为进行相关分析,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具体如表10、表11所示。

表10 信度分析

表11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5,表明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达到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影响因素KMO值为0.766,大于0.5,说明变量中的共同因素较多,具有良好的共性。近似卡方为69 134.564,自由度为171,p<0.001,达到显著,说明量表获得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政治治理、环境治理、文化治理显著正相关。如表12所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765、0.724、0.641、0.664,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也是实现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物质保障,因而经济治理是实现其他方面治理的基础[14]。

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环境治理、文化治理显著正相关。如表12所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765、0.826、0.737、0.748,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社会治理是国民意志的重要体现,决定着经济发展模型,引领政治改革方向,体现着人民对文化和环境的需求。

政治治理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文化治理显著正相关。如表12所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0.826、0.780、0.783,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政治治理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是统筹社会治理的国家保障,是实现文化复兴的指导方向,是实现环境治理的有力保障。[15]

环境治理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显著正相关。如表12所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0.737、0.780、0.765,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环境治理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环境治理需要国家政治作为保障,需要优良的传统文化作为引导。

文化治理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政治治理、环境治理显著正相关。如表12所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664、0.748、0.783、0.765,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决定着其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社会基础和环境偏好。

从表12可知,经济治理认知度与社区感知、学校教育与活动引导、原生家庭、信息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7、0.474、0.379、0.280,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12 大学生国家治理体系认同指标相关矩阵

社会治理认知度与社区感知、学校教育与活动引导、原生家庭、信息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9、0.492、0.363、0.275,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政治治理认知度与社区感知、学校教育与活动引导、原生家庭、信息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7、0.516、0.367、0.306,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环境治理认知度与社区感知、学校教育与活动引导、原生家庭、信息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1、0.489、0.349、0.284,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文化治理认知度与社区感知、学校教育与活动引导、原生家庭、信息获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7、0.489、0.346、0.287,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四、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认知的政策建议

(一)经济治理领域

1.补短板强弱项以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6]现阶段,我们要持之以恒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强做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其次,要继续关注并持续改善民生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好民生托底工程,关注仍存在的民生短板,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民群众。

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推动经济治理

首先,要持续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社会生产的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供给效率,盘活社会供给资源,完善供给制度。其次,继续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最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市场机制健全有效能、市场主体理性有活力、宏观调控灵活有效果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治理领域

1.推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首先,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收入分配上公平公正,权益保护上公平公正,机会获取上公平公正。不仅如此,政策还要向弱势群体倾斜,保证他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方面能够及时赶上。其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合理分配城乡以及城市内部教育资源,帮助乡村地区教育迎头赶上。最后,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功能。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乡保障双轨制的问题,重点解决好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社会性难题。

2.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首先,充分发动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参与共建是新治理体系的前提,要通过立法措施和规章制度充分保证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机会和渠道。其次,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主体格局。[17]最后,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改革成果、发展成果和社会治理成果。

(三)政治治理领域

1.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提升大学生对政治治理的认同感

坚持打击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学生感同身受的一些领域的腐败问题,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打击腐败、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首先,强化反腐制度建设,加大反腐惩治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在整个社会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风气和氛围。其次,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明初心、知敬畏、守底线,使党员干部知行合一、表里一致,强化使命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推进基层政府“放管服”改革

要持续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反应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切实感受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具体实践。首先,基层政府要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切实改变固有的行政思维,从管理者思维转变为服务者思维,进一步打造新型政府形象。其次,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行政生态,在“放管服”改革中,政府的努力与和谐的外部环境缺一不可。和谐的党群关系、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对于我国“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关系。

(四)环境治理领域

1.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必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踊跃践行。因此,要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增强相应的基础设施、法律制度、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力度,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俗,引导人民群众以“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生活更美好”为己任,人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

2.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要求全社会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正确认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绿色发展则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在城市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为指导,规范市场主体排放权、用水权和用能权的分配,开展林田湖草沙全方位治理。

(五)文化治理领域

1.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个伟大”精神、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宣部整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是对中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不断发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样也是构建大学生对国家治理体系认同的重要精神力量。着力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可以最大限度凝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强大力量,不但可以提升大学生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而且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保障。

2.积极探索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首先,要丰富文化内容,着力打造文化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正能量。其次,要创新服务方式方法,现阶段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网络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最后,要创新话语体系,要善于把政策文件的理论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熟悉的日常生活话语,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使文化需求的满足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六)强化教育引导

1.构建“六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

大学生思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体系性工程,完成这项工程任务,必须立足于高校自身情况。要通过党建活动、主题教育、理论引导、文化培育、实践锻炼、信息传播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提升政治站位,以战略眼光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高校校长责任,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四史”教育为抓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标,全方位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深刻认知国家治理体系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历史必然性。

2.引导正向赋能的媒体发展

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知工作,需要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信息传送。高校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方位地覆盖宣传,提升高校主流媒体的服务力、黏合力、吸引力,不断规范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提升其影响力和公信力。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的影响力,支持建设一批意识形态引导类公众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时推送意识形态及国家治理体系相关信息,做到无论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都能第一时间受到正面引导,牢固将意识形态领导权把握在自己手里,把握住媒体舆论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让校园媒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治理体系高度认同的意识。

3.加强家庭教育引导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价值观念的传递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认知情况。原生家庭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单位,也是他们价值传承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与引导是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形态引导,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内涵。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方向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积极认知的重要基础。因此,首先要构建社会引导、学校帮扶的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让每个社区都能成为国家政策宣传、贯彻、执行的排头兵,让国家治理体系的认知在社区里生根发芽。其次,要推进高校育人体系向家庭、社会纵深发展,指导家庭育人体系构建,使家庭教育直接融入社会人才需求和终身育人体系。

五、结语

本文探索了大学生在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政治治理、环境治理、文化治理等五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认知的政策建议,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对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认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受研究能力所限,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访谈工作开展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一些具体领域和具体情境的研究不够深入。未来将在研究方法、测量方式及研究领域方面进行调整和细化,借助更多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调查方式与工具测度学生的认同状况,以期更加客观地验证和修正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体系大学生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