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蛤蟆岭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2022-10-14李忆南陶波

现代矿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矽卡岩锆石铜陵

李忆南 陶波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

蛤蟆岭花岗闪长岩体处铜陵市南19 km,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西垅村蛤蟆岭地区。其位于铜陵矿集区西南边部,永村桥背斜西南端南东翼,该地区主要为大面积志留系砂页岩地层,浅表岩浆岩出露规模较小。以往勘查工作由于揭露较浅,大多未揭穿志留系地层,勘查结果显示志留系砂页岩与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组合的成矿性差,故对该区及该岩体认识不足,地质勘查和研究程度偏低。近些年,随着地质工作大量开展以及勘查深度的加大,发现了蛤蟆岭铜金钼矿,是铜陵矿集区深部找矿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铜陵地区首次在O(奥陶系)/S(志留系)界面及其岩体接触带附近发现具有层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三位一体”类型矿床,说明蛤蟆岭岩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性,因而对该岩体的进一步研究变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对铜陵蛤蟆岭岩体的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进行分析,为后续区域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

铜陵矿集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成矿区带,位于扬子陆块的北缘,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断带上,属下扬子台坳中贵池—繁昌凹断褶皱束的一部分,周边被4条深大断裂所围限,呈近似菱形。地层划属下扬子地层分区芜湖—石台地层小区,除了早—中泥盆世、晚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缺失外,从寒武纪至第四纪地层均有发育。该区是燕山期再活化带,区内主要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及晚期的岩脉,侵入岩体属中—浅成相,呈小岩株、岩枝、岩墙状,总体上构成了EW 向的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1-4]。

铜陵矿集区现已发现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30 余处,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型及其复合叠加类型为主[5],金属矿床大多围绕燕山期岩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受岩浆侵入活动控矿特征。

2 工作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蛤蟆岭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二叠系及第四系。志留系大面积出露,因褶皱构造有重复或倒转,包括茅山组(S1-2m)、坟头组(S1f)、高家边组(S1g),岩性主要为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等。泥盆系缺失中、下统,仅见上统观山组(D3g)石英砂(砾)岩、粉砂岩。石炭系缺失部分地层,仅见有高骊山组(C1g)细砂岩、泥岩。二叠系仅见中统栖霞组下段(P2q1)粉砂质页岩夹含碳质页岩、生物碎屑灰岩。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Qh),分布于山间低洼地带,以黏土、亚黏土夹碎石为主。区内蛤蟆岭铜金钼矿施工了大量钻孔,揭露有奥陶系地层五峰组(O3w)、汤头组(O3t)、宝塔组(O2-3b)、牯牛潭组(O2g)、东至组(O2d)及红花园组上段(O1h2)和红花园组下段(O1h1),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灰岩等。

2.2 构造

蛤蟆岭地区主要褶皱构造为永村桥背斜,总体呈NE 向展布,两翼产状不对称,北缓南陡,背斜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志留系,核部主要为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及奥陶系中上统。永村桥背斜形态复杂,在蛤蟆岭地区呈一双峰(或隆中凹)构造,核部志留系次级褶曲发育,多形成倒转或地层重复,产状平缓且向南局部有倒转[6]。NE、NW 向断裂发育,以NE向断裂控岩控矿作用明显,为印支期褶皱的伴生断裂,主要分布于褶皱两翼,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面倾角随地层倾角进行相应变化,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断层带及两侧发育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摩擦镜面,多具褐铁矿化、金矿化。蛤蟆岭地区地表即有一条NE(E)向破碎角砾岩带,宽10~30 m,产状陡立,蛤蟆岭岩体即沿该断裂侵位。

2.3 岩浆岩

蛤蟆岭花岗闪长岩体侵位于永村桥背斜西南端近核部偏东南翼,沿NEE 向断裂破碎带贯入,地表出露呈一近EW 向鸟眼状,面积约0.03 km2,出露长约440 m,深部呈岩枝状,整体倾向SE(图1)。岩体围岩主要有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S1g)、坟头组(S1f)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等,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O1h)、中统牯牛谭组(O2g)、东至组(O2d)、宝塔组(O2+3b)、上统汤头组(O3t)、五峰组(O3w)石灰岩、硅质岩等,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及接触关系清晰。岩体北侧浅表志留系粉砂岩多具有强烈的褐铁矿化,深部多形成角岩化,石灰岩多具有大理岩化,近接触带碳酸盐围岩及岩体边部常见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体地表风化常具高岭土化,暗色矿物多褪色,岩体蚀变在空间上具有垂向分带特征,各带之间均为渐变接触。矿物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代现象,从上至下依次分为高岭土化带—绢云母化带—黄铁云英岩化带—矽卡岩化带。

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一般呈灰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更长石、石英、角闪石、钾长石及少量黑云母。更长石多呈柱状,粒径为0.30~2.40 mm,部分颗粒粗大,见简单双晶、聚片双晶及环带结构,少量被高岭土、绢云母交代,广泛分布;钾长石呈粒状,粒径为0.30~1.10 mm,颗粒大小不等,含量为10%~15%;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20~1.30 mm,颗粒大小不等,含量为20%~23%;角闪石呈柱状,粒径为0.20~2.10 mm,大部分颗粒较粗大,部分被绿泥石及少量黑云母交代,含量为10%~15%;黑云母呈片状,片径为0.08~0.40 mm,含量约5%。副矿物有磷灰石、榍石、锆石、黄铁矿等。磷灰石呈柱状,含量约1%;榍石呈楔形,含量约3%;锆石呈柱状,微量;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晶,含量约4%。

蛤蟆岭岩体的w(SiO2)为56.17%~63.90%,平均59.37%;w(Al2O3)为15.55%~16.93%,平均15.99%;w(MgO)为1.71%~3.07%,平 均2.21%;w(CaO)为3.48%~6.48%,平 均4.95%;w(K2O)为2.67%~8.26%,平均3.83%;w(Na2O)为2.36%~4.30%,平均3.48%。里特曼指数σ为2.33~7.65,平均为3.43,总体上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7]。

2.4 典型矿床

蛤蟆岭铜金钼矿床是近几年的找矿新发现,位于永村桥背斜西南端近核部偏南东翼,受构造破碎带和蛤蟆岭岩体控制,铜金钼矿体主要分布于-400 m 以深地段,赋存于O/S 界面、蛤蟆岭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中,属层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三位一体”矿床。层控型矿体赋存于O/S界面,受O/S层间滑脱构造、层间裂隙控制,以铜、钼为主;斑岩型矿体赋存于蛤蟆岭岩体中,受近志留系岩体中的裂隙带控制,以铜为主,伴生金;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体赋存于蛤蟆岭岩体内、外接触带矽卡岩中,受岩体接触带及奥陶系控制,以铜金为主。该矿首次在铜陵矿集区发现O/S界面控制的铜金钼矿体,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为铜陵矿集区深部找矿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方向。

3 岩体锆石U-Pb年龄

3.1 测试方法

蛤蟆岭岩体锆石U-Pb测年样品采自钻孔内新鲜的花岗闪长岩,通过单矿物锆石分选,在显微镜下挑选出晶形完好的锆石颗粒,将其均匀间隔排列在双面胶上,灌入环氧树脂等待其冷却凝固后,打磨抛光露出锆石表面,制成锆石靶,拍摄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根据阴极发光图像选择典型的岩浆锆石圈定位置进行锆石U-Pb 测年分析,采用LA-ICP-MS 法,由ICP-MS 和激光剥蚀系统联机完成,使用安捷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Agilent7900)和MicorLas公司的相干193 nm 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GeoLasProHD)进行测定,激光能量80 mJ,频率5 Hz,激光束斑直径32 μm。年龄计算采用ISOPLOT(3.00版本)软件。

3.2 测试结果

本研究分析的3组蛤蟆岭岩体测试样品中,锆石呈浅灰白色,晶形较好,大多数呈自形短柱状、四方双锥状,颗粒长轴一般为40~200 μm,短轴40~60 μm,长宽比例为1∶1~1∶5。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有明显的震荡环带。锆石w(Th)为(77.1~681.3)×10-6,w(U)为(90.6~373.0)×10-6,w(Th)/w(U)都大于0.4(0.71~1.83),具有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8]。测试选取自形程度好,震荡环带发育的锆石,每组样品测试靶点20个点。相关测试分析数据见表1。

测点数据结果(表1)经过分析处理,剔除和谐度低于85%的测点。1号样有效测点14个,锆石表面年龄为(136.4±1.9)~(151.9±3.2)Ma,锆石U-Pb 和谐年龄为(140.4±0.61)Ma(加权平方差=1.00,概率值=0.32)(图2(a)),w(206Pb)/w(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0.4±1.9)Ma(加权平方差=2.0,概率值=0.017)(图2(d)),两者年龄一致,代表该样品成岩时间为(140.4±1.9)Ma。2 号样有效测点16 个,锆石表面年龄为(135.1±2.7)~(140.5±2.0)Ma,锆石U-Pb 和谐年龄为(137.7±0.55)Ma(加权平方差=0.000 22,概率值=0.99)(图2(b)),w(206Pb)/w(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7.7±1.1)Ma(加权平方差=0.61,概率值=0.87)(图2(e)),两者年龄一致,代表该样品成岩时间为(137.7±1.1)Ma。3 号样有效测点13 个,锆石表面年龄为(133.8±2.4)~(140.5±1.9)Ma,锆石U-Pb 和谐年龄为(137.8±0.55)Ma(加权平方差=0.38,概率值=0.54)(图2(c)),w(206Pb)/w(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7.8±1.4)Ma(加权平方差=1.3,概率值=0.21)(图2(f)),两者年龄一致,代表该样品成岩时间为(137.8±1.4)Ma。

3 组样品的锆石U-Pb 测年结果显示,蛤蟆岭花岗闪长岩岩体的成岩时代为(140.4±1.9)~(137.7±1.1)Ma,形成于中生代早白垩世,属燕山期侵入岩。

4 讨论

根据前人在铜陵地区取得的成岩成矿时代研究成果[7-10],铜陵矿集区大规模的中酸性—中基性岩浆活动时代主要集中在143~136 Ma,成矿重要时期集中在144.2~134.8 Ma,由此可知区内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11]。从已知矿点分析可知,当燕山期侵入岩的围岩是奥陶系、石炭系等碳酸盐岩地层时,易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当侵入岩的围岩是志留系、泥盆系的陆源碎屑岩地层时,含矿热液可以进入围岩的裂隙、孔隙、层理、层间破碎带等空间形成热液充填型矿床,或者含矿热液被封闭在岩体内部形成斑岩型矿床[12]。其中花岗闪长岩类和闪长岩类侵入岩,特别是小范围内有多次侵入的小岩体更易于成矿[13]。

在蛤蟆岭地区,含有Cu、Au 等成矿元素的酸性岩浆热液沿永村桥背斜轴部和NE 向断裂构造侵位,形成蛤蟆岭花岗闪长岩体,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分异出富含Cu、Au、Mo 等元素的热液,并交代围岩,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体,构成了层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三位一体”类型矿床。本研究经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测试得出,蛤蟆岭花岗闪长岩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40.4±1.9)~(137.7±1.1)Ma,与铜陵地区其他代表性的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年龄基本一致,同属于铜陵矿集区与铜金成矿关系密切的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体本身的矿化显示,也充分说明了其良好的含矿成矿性,为该地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5 结论

(1)蛤蟆岭花岗闪长岩岩体的锆石U-Pb 年龄为(140.4±1.9)~(137.7±1.1)Ma,成岩时间为燕山期早白垩世,与铜陵矿集区主要的成矿岩浆岩年龄基本吻合。

(2)蛤蟆岭铜金钼矿为层控型+斑岩型+矽卡岩型“三位一体”类型矿床,矿体赋存于蛤蟆岭岩体及其与志留系、奥陶系接触带中,属于统一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成矿作用受蛤蟆岭岩体控制。

(3)蛤蟆岭岩体的找矿成果(蛤蟆岭铜金钼矿)表明该岩体具有含矿地质体特征,成矿良好,与测年成果相印证,说明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该地区找矿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猜你喜欢

矽卡岩锆石铜陵
亲亲的鸟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其实冬天不可怕
锆石 谁说我是假宝石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Pandora冬季恋歌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元素的活动性及质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