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赫凡:梦与生活

2022-10-14

美文 2022年20期
关键词:母爱爷爷奶奶老家

我是一个出生在黑土地上的东北女孩,童年时代随父母来到了江苏盐城。一脚踏上这片东方湿地,一股温润的空气便密密地包裹了我,一如从此密密包裹着我的浓浓乡愁。

这里很难看到下雪,有时一年也就一两次。故乡那片冬季白山黑水、夏天满目葱茏的土地永远成了我的梦的背景。这里再难遇上伴我长大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也就是过年时偶有个三五天的小聚,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在梦里重逢。那片土地,那些亲人,那里的美食,那里的故事……从此便会成为一种似有若无、飘飘渺渺的记忆时不时地袭上心头脑际。

我爱在小区前面一条仿古的小街上行走——一个人,默默地。因为路面上那些开裂的方砖让我想起了老家房前屋后的那条小路,踩在这些方砖上,就像踩在幽深的记忆里。

进入中学,繁重的学业渐渐压缩了我遐想,也压缩了我的行走区间,甚至连我爱看的书《笑猫日记》《北方的河》《狼图腾》也不得不打包收起,因为我不能让爸妈对我有一丝丝的失望,不能让他们觉得千里迢迢离乡背井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白费——他们觉得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我的前程,我这“皮”之不存,他们努力之“毛”又将焉附?

唯独挤压不了的是我的梦——我想考进故乡那所世界知名的工大的梦想和有关老家的人、物、传说的梦境。其实我的《二十幅画》便源于我的一个梦,一个真切的梦。

这个梦的更远的源头便是爷爷在一个美丽的夏夜给我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生于民国时期的远房亲戚,7岁离开母亲,被他的父亲送到外地读书。20岁后学成返乡,而他早年就沉疴缠身的母亲已溘然长逝。她留给儿子的遗物是20幅在儿子每个生日时为他所画的肖像。当时,听完这个故事只觉着悲伤;而今,伴着一种浓浓的乡愁再去反刍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却让我别有一份感触。我甚至联想到曾在网上看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患上了绝症的妈妈在去世之前为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织了25条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毛裤——她要让儿子在结婚之前每年都能穿上妈妈织的毛裤!催人泪下的母爱!

没有什么比父爱母爱更无条件、更无理由、更出人意料……而这才是爱的本质——就像我的父母为了让下一代生活在一个在他们看来更好的地方人到中年却要逃离舒适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就算我不支持也能理解。这就是爱,不讲理的爱。

所以,当这个梦在某个夜晚毫无征兆地降临,满头大汗的我醒来后第一个动作便是在键盘上敲下我的梦境——我不能辜负上苍,将一个十多年前听过的已经模糊漫漶的故事有声有色地以梦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而那个孩子变成了我,那个抱着无缘见儿子一面的憾恨离世的母亲也变成了我的母亲,故事发生的老宅就是现在爷爷奶奶生活的老家,那个美术馆也是幼时父母带我去过的我所在城市的美术馆……那个故事和我的生活完美嫁接。

我知道这个故事初读会感到凌乱——但我要说,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将它叙述得更像一个故事,将它一遍遍捋顺,使它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想,读者会理解我,因为梦总不可能完全是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的,它会跳跃,会淡化背景,会将你聚焦的点放大……更重要的是,一个母亲所爱的儿子在无缘与母亲见最后一面而看到母亲留给自己的一幅幅以血泪凝成的儿子的肖像后,他凌乱的思绪也许正是我梦的模样!

有人跟我说,你写的东西有点现代派的画风。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真的不懂得什么是现代派。我只是觉得这样写更能贴近心灵的真实,更能表达我的感受,更能将我所见所闻所读的与爱相关联的人、事、情化成情感的血清流淌在我讲述的故事里的那些人物身上。

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现在还不能在阅读上吃上自助餐。但我会将能读到的每本书读好、读透,从中汲取尽可能多的营养。将来我有了经济、生活、时间上的自主权,我一定会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爱我喜欢的人,去我喜欢的地方。

猜你喜欢

母爱爷爷奶奶老家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阅读母爱这本书
我的老家
看望爷爷奶奶
母爱的另一面
退路
在老家过年
母爱
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