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段士人追梦史 一幅儒林百态图

2022-10-13王红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阅读指导儒林外史

王红霞

摘要 《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通过“品一段士人追梦史,赏一幅儒林百态图”,从“重分类、探成因、巧展示、勇思辨”四个方面进行阅读指导,切实提高了学生对讽刺小说的理解品鉴能力,树立了正确的读书观、人生观。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阅读指导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之一。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卧闲草堂本评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小说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笔者从“重分类、探成因、巧展示、勇思辨”四个方面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用心品读,收获满满。

一、重分类,把握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面对众多的人物及故事,学生读来枝叶繁多,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儒林外史》并非“有枝无干”,而是以对腐败儒林的批判为线索组织全文,虽刻画了众多的人物,但是有不少人物具有相似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对人物进行分类整合。

全书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科举制度是小说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歌颂了少数人物对人性的守护,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所以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大体分为六大类。

1. 讴歌赞扬的理想人物——王冕。

2.正面人物——杜少卿、虞博士、庄征君等。

3.进步女性——沈琼枝。

4.吏役里胥——翟头役、夏总甲等。

5.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

6.讽刺嘲讽或批判的人物——范进、汤奉、杜慎卿等。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局限,理想人物缺乏现实根基,只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向往,所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单薄,对这类人物,学生只做了解即可。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儒林中的丑人丑行,其丑态跃然纸上,讽刺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因此这类人物中的典型是学生阅读的重点。根据作者的刻画角度,又可细分出许多类,如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堕落青年——匡超人、牛浦郎,吝啬鬼——严监生,虚伪卑劣之徒——严贡生、杜慎卿,附庸风雅之流——胡三公子等。 学生边阅读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整合,异中求同,既能快速地把握人物形象,又将厚书读薄。

二、探成因,体会批判精神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思维,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才能被点燃、被激活。关于小说的主旨,笔者通过开展“话说儒林众人追梦史”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究主要人物的精神轨迹,思考其丑态的成因,进而完成对主旨的探究。

以范进为例,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范进中举”部分被选人了统编版九年级初中语文教材。学生在阅读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窥其心,把握人物精神与外在言行举止之间的内在关系,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探究人物思想形成的原因,从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旨。

1.语言

中举前:被岳父骂时说“岳父见教的是”——唯唯连声、卑微。

中举后:张乡绅攀附道贺时说“久仰”“晚生”“幸得出老先生门下”——伶牙俐齿、应酬自如、圆滑世故。

2.动作

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啐骂逆来顺受,集市卖鸡。

中举后:“一跤跌倒”,又拍又笑,到处打秋千,口称为母守孝夹起大虾丸子。

3.思想

中举前:读书几十载,痴心不改坚持科考。

中举后:自以为是人上人。

4.所处时代

八股取士制度盛行,世人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理念。

通过范进的人生经历,学生明确认识到“中举”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范进,中举后并未对社会有任何贡献,只是四处拜访兼打秋千,做官后也未有政绩。作者主要刻画了他作为读书人竟不知道苏轼是何人,及为报知遇之恩饶过自称周进学生的梅玫。由范进可以窥知,科举制度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已不再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它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局限了读书人的视野,而且不注重对品行的培养,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读书人,既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更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他们只是把科举作为了一条荣身之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享受荣华富贵。

学生再通过对汤奉、张乡绅、牛浦郎等典型人物的思想探秘,进一步感受到在科举制度下,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读书人灵魂的扭曲,从而明确了作家“秉持公心,指搞时弊”,通过刻画士林群丑图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巧展示,欣赏讽刺手法

胡适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面对这样一部经典讽刺作品,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丑角,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分享作品的艺术手法。如《严贡生论猪》的情景剧表演:

学生甲(情真意切):鄙人姓严,人称严贡生,实不相瞒,我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半丝半粟的便宜。

学生乙(急切):老爷,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学生甲(诧异):回去作甚?

学生乙(心虚):早上关的那口猪,王家来讨了,在家吵哩!

学生甲(蛮横):要猪,拿钱来!

学生乙(小心翼翼):王家说猪是他家的。

学生甲(勃然大怒):岂有此理!

(严贡生带着仆人迅速跑回家,无半分斯文可言)

学生丙(委屈无奈):我是王小二,請各位来评评理,去年3月严贡生家一口小猪跑到我家,我慌忙给他家送去,你们猜严贡生怎么说?

学生甲(义正词严):猪到了你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你拿8钱银子来,小猪卖与你。

学生丙(生气):我花了八钱银子把猪买回来,现在猪养到一百多斤,今天早上错走到严家,严家就把猪给关在他家了。

学生甲(理所当然):猪本是我严家的,你要讨去,照时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去。

学生丙(哭泣、悲愤):我们穷人哪有银子?我哥哥王大去理论,被严家打折了腿,睡在家里。

学生甲(一脸漠然):冷哼一声,拂袖离去。

表演时,学生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和语气,通过严贡生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了他言行不一、蛮横霸道、欺压百姓丑恶嘴脸。类似情节还有很多,如守母孝的范进吃大虾丸子,周进参观贡院时撞号板等,学生或情景再现,或讲故事,或以三句半等形式,感知作者在客观冷静如实的白描中蕴含的嘲讽批判,领悟对比、夸张的讽刺效果。

四、勇思辨,提升思想境界

在阅读中,要注重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抛出一个问题:联系名著与生活实际,如何看待封建社会参加科举选拔的士人与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试制度、选拔的目的及个人理想等多方面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封建社会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数年寒窗苦读只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前途,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而今天的我们刻苦学习,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者的思想境界完全不同。

接着播放《青春的誓言》小视频,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收获,从而明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习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应当以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中学生要志存高远,把学习立志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合起来,勤于学习,乐于奉献,勇于担当,青春因奋斗而美丽,青春因拼搏而精彩!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闪烁智慧的火花,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拓展了思维的厚度,训练了思维的灵敏度。在思考中学会甄别,辨伪去妄,培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启迪了人生。

在《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中,笔者通过“品一段士人追梦史,赏一幅儒林百态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再到面展开阅读,切实提高了学生对讽刺小说的理解品鉴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作者通联:湖北襄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指导儒林外史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研究
浅谈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浅析高中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措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