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旅游化利用研究

2022-10-13郭贵荣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市级青岛市文旅

郭贵荣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65-69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和区域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时期,随着人们对非遗认识的逐渐深入,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旅旅游资源,二者的融合发展既可以使非遗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又能够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拓展旅游的发展空间。

一、文献综述

对于非遗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非遗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非遗的内涵及保护传承等方面[2]103-109[3]137-140。目前对于非遗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来看,国外主要集中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研究的方法,结合具体个案研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体系[4]8-10、探讨非遗的重构与创新[5]1-13、融合非遗与文化旅游[6]54-60等。国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非遗的保护与开发[7]107-112、非遗的价值挖掘[8]158-165、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开发[9]57-62等方面。从研究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寻求非遗活化与开发的新角度[10]175-183[11]998-1002[12]1314-1321[13]156-164[14]36-45。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研究者对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西省、甘肃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地非遗资源时空分布的研究分析多以省域为主,对于地理空间下“非遗+旅游”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以依据各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发展对策。

青岛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据考古资料考证,青岛文明史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青岛深厚的文化底蕴。受文化、地理条件的影响,青岛的非遗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将非遗与旅游相融合,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新形势下文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拥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青岛,如何以旅游之道更好地活化、传承和保护非遗,是当前青岛市文旅融合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据进行梳理,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青岛市非遗的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青岛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青岛市非遗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2019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共有7个市辖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即墨),3个县级市(胶州、平度、莱西),辖境面积11293平方千米。青岛市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形由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海岸构成,崂山山脉、大泽山、胶南山群是青岛市三大主要山系,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诸河流横贯青岛。青岛文化主要由半岛莱夷文化、两河文化(胶莱——沽河)、滨海文化、宗教文化等组成,这使得青岛非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目前青岛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4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共有国家级非遗16项、省级74项、市级167项,青岛市在国家及山东省相关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活化开发、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与培训工作。

(二)数据来源

青岛市国家级非遗数据来源主要收集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选取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件([国发(2006)18号文件][国发(2008)19号文件][国发(2011)14号文件][国发(2014)59号文件][国发(2021)8号文件])中有关青岛市的非遗项目8大类16项。省级非遗数据来源以山东省政府门户网站、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相关文件资料为基础,选取青岛市入选的非遗及扩展名录项目10大类74项。市级非遗数据来源于青岛市政府门户网站、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青岛市市级非遗及扩展名录项目截至目前共有6批10大类167项。旅游相关数据(旅游总人数、旅游综合收入等)通过《青岛年鉴》及《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

为确保非遗分布特征研究的精准度,在处理数据方面特做出几点说明:1.对于部分由若干行政区共同申请的非遗项目进行了拆分,如省级非遗项目孙膑拳(市北区、李沧区);2.2019年青岛行政区划进了调整,对于2019年之前入选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所属行政区依据最新行政区划归类,如原黄岛区、胶南市现统一为西海岸新区;3.对于非遗的分类,依据国家2021年非遗名录([国发(2021)8号文件])对非遗类型的划分,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1大类,将早期非遗类型依据特点属性划分到最新分类标准中,如2006年山东省第一批非遗名录中的“文化空间”类可归类到“民俗”类别中;4.对于以市直单位为申报主体单位进行申报的项目,以市直单位所在区市进行地域归类。通过最终的数据梳理,本文研究青岛市非遗项目按照区域统计共计国家级项目16项,省级项目72项,市级项目201项。数据处理时,非遗地理空间坐标数据通过百度地图获取,然后导入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三)研究方法

核密度分析法:主要分析研究区域内要素的空间分布密集程度,是空间分析中常见的分析方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青岛市非遗项目的聚集和分散特征,核密度值越大表明该区域非遗资源点越密集。计算公式如下:

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一)类型结构分析

因区级非遗与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是包含关系,且青岛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较少,故在类型结构分析时以省级及区级为主要分析对象,得出以下类型结构分布图(图1)。

图1 青岛市非遗结构类型分布图

在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占48.98%;其次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占比分别为28.57%和16.33%;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类数量相同,均占总量的10.2%;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音乐和曲艺占比较少。在市级非遗项目中,依然是传统技艺类数量最为突出,占比34.33%;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占比均超过10%,分别为12.44%、10.45%;传统戏剧、曲艺类数量较少,共占5.97%。

从非遗数量上看,青岛市市级非遗项目数量明显多于省级项目,市级每类项目数量平均为省级项目数量的3倍;从非遗项目类别上看,虽然有的非遗类别在省级项目数量上较少,但是非遗种类没有缺项;无论是省级非遗项目还是市级非遗项目,各类非遗的数量差异较大。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青岛市非遗的类型结构特征是:项目类型齐全,层级化结构特征明显,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最多,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次之,曲艺类比较稀缺。青岛地区非遗类型结构是区域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其中,占比较大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木制渔船制作技艺、渔网编制技艺、海产品腌制技艺等,体现出浓郁的半岛海洋文化特质。其他的非遗项目也大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青岛市非遗空间分布

从青岛市非遗所属地域空间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图2),青岛市省级非遗在各区市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城阳区省级非遗项目最多,有12项;即墨区、市北区紧随其后,分别有11项;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分别有9项。这与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城阳、即墨属古莱夷之地,受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影响深远;西海岸新区地处琅琊文化核心区,文化源远流长,氛围厚重;市南区、市北区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在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等项目上数量优势明显。此外市北区数据统计因囊括了3项市直申报单位,因此非遗数量较多,崂山区与胶州市数量均超过5项,平度市、莱西市、李沧区省级非遗项目数量较少,均未超过3项。

图2 青岛市非遗空间分布图

市级非遗项目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即墨区最多,高达36项,占市级非遗数量近四分之一;城阳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均超过20项;市南区、市北区、平度市、莱西市数量也均在15项以上;李沧区数量最少,市级非遗项目仅有10项,属于非遗项目“匮乏区”。

非遗资源的聚集程度能够体现出非遗的空间分布及聚集的经济意义,同时也是衡量非遗作为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大小的标准。为了进一步验证青岛市非遗的空间分布特点,利用Arcgis工具中的核密度分析方法,由公式(1)得出青岛市省级和市级非遗资源的核密度分布图(图3和图4)。计算结果显示,从行政区区划密度分布角度分析青岛市省级非遗密度、市级非遗密度的空间差异较大,省级非遗资源在市南区和市北区的核密度估计值最高,平度市和莱西市最低;而市级非遗资源的核密度估计值相对分散,高值出现在市南区、市北区,其次为即墨区、城阳区和胶州市,莱西市和平度市虽局部有出现较高的点密度分布,但没有其他区市集中。

图3青岛市省级非遗核密度分布图

图4青岛市市级非遗核密度分布图

通过图3可知,青岛市省级非遗的核密度分布形成了以市南区、市北区为主核心的高密度聚集区,以即墨区、城阳区中部交界地带、崂山区的东南部沿海区域、胶州中部区域组成的点状次级聚集区。通过图4可知,青岛市市级非遗核密度分布依然是以市南区、市北区所在地区为主核心区,即墨区、城阳区、胶州市为次级核心区。总体来说,青岛市市级以上非遗在空间聚集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聚集区域分层明显,总体呈现出“中部密集,南北稀疏”的特点;2.形成以市南区、市北区组成的高密度聚集区(一核),以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区组成的带状次级聚集区(一带);3.高密度聚集区为东南沿海地带。

结合青岛市各区市人口、经济发展现状,通过空间聚集特点表明:1.青岛市非遗项目呈现出与民众日常生产活动高度的依赖性,因此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高的市南区、市北区分布密集;2.东南沿海区域文化事业发展重视程度与成效较其他区域要高,同时大量院校、文化事业单位集中在内,促进了该区域非遗申报数量的增加。

四、青岛市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

(一)非遗与旅游的关系

从文旅行业融合发展角度来看,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品项目亟待丰富与升级,“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是当前文旅消费供给侧改革重要的发展路径。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一个地区民众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审美。通过对非遗的欣赏和体验,可以深入体验地方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精髓。非遗资源作为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旅游者“体验文化”“求新求异”的需求。非遗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地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从政策角度来看,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将是下一步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纷纷提及非遗与旅游的融合,非遗旅游将持续释放市场发展活力。从市场角度看,随着人们对具有文化内涵消费品消费需求的提升,非遗旅游自身的“造血功能”发展越来越完善,非遗旅游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成熟。

非遗旅游发展的向好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身来讲也有着积极影响。首先非遗旅游的发展能够为非遗提供发展环境与生存空间。以旅游名义汇集的非遗项目,其发展不仅仅停留在自上而下的“输血保护”模式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非遗的经济价值得以挖掘展现,能为非遗从经费支持、技艺拓展到代际传承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其次非遗旅游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不断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有助于非遗本身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表明,非遗与旅游业相互影响、共荣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青岛作为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吸引能力强,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合适的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不断提升非遗资源的旅游利用水平。

(二)非遗与旅游的融合

青岛市大部分非遗项目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和体验性,这为青岛市非遗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作为青岛市文旅融合的“元年”,青岛市接待游客总数首次突破亿人次,达1.09亿人次,同比增长9%,旅游总收入1955.9亿元,同比增长13%。因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后全市旅游总收入受到严重冲击,但国内旅游总收入依然突破了千亿元。可见,青岛市文旅融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为青岛市非遗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1.分类开发模式

青岛市非遗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核——带——点”状分布格局,且非遗项目的高密度聚集区与青岛市观光旅游的高密度聚集区重合,这使得非遗旅游极易形成聚集效应。市场需求是非遗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不是所有的非遗资源都适合开发成旅游产品,因此需要依据市场需求对原有非遗资源进行分类开发。

依据青岛地区非遗资源特点可将非遗资源的旅游化利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进行非遗旅游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开发;第二类是旅游线路中融入观赏、体验型非遗旅游资源,以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第三类是对于静态的非遗资源进行旅游辅助开发。

商品化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选取具有浓郁青岛地域特色的资源,既具备观赏性又方便携带。该类型非遗旅游资源的选取主要依托于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进行开发,例如宗家庄木板年画、胶州剪纸、烙画、葫芦雕刻、面塑等,游客不仅可以亲身参与制作过程还能够定制成品。此外各类海产品、崂山茶、即墨老酒、传统肉制品等饮食类非遗资源是青岛地区饮食文化的名片,是旅游者赴青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

观赏、体验型旅游资源需要通过非遗本身的外在表现与旅游者的参与体验来吸引游客。这就要求对青岛市非遗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柳腔、茂腔、胶州秧歌、胶州大鼓、崂山道教武术、螳螂拳等非遗资源可以通过景区景点或节事活动的展演、展示方式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沉浸式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提出的更高要求,结合青岛非遗资源的特点,开展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民俗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田横祭海节、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庙会等,都可以让旅游者切身融入、体验青岛地区独特的生活文化氛围,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与体验需求。

此外,对于非遗资源中民间文学类和部分表演艺术类非遗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作为主题旅游线路中辅助型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展示,通过民俗博物馆、陈列展示馆等开展图片、文字类主题展示活动来延续和传播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2.利益共同体协力开发模式

非遗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文旅企业的开发、非遗传承人与当地居民的参与。作为非遗旅游的利益共同体,应协力进行青岛市非遗旅游的开发。首先,当地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应根据青岛非遗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一方面从制度上保障青岛市非遗旅游的开发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非遗旅游发展的鼓励政策,在改善非遗旅游投资环境、拓展非遗旅游融资渠道、加强非遗旅游推介宣传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大文旅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进场馆、进展会,将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通过IP打造、艺术包装等方式培育特色非遗文化产业,促进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形成青岛非遗旅游品牌产业群。再次,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在非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非遗传承人有义务与责任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要积极响应、参与政府推动的各类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同时要借助政府与文旅企业搭建的平台,不断创新并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转化发展。最后,作为非遗资源原生地的居民,不仅要了解当地的非遗资源,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还可以通过非遗旅游项目搭建的平台从事非遗旅游项目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对青岛市非遗资源的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及旅游化利用进行了相关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青岛市两级非遗类型和空间分布差异化明显。从类型分布来看,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挖掘比较充分,市级非遗项目以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两级非遗都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均衡特点,形成了“中部密集,南北稀疏”的特点。非遗的类型受青岛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非遗的空间分布受各区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2.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非遗作为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联系将会愈加密切,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非遗资源的旅游化利用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3.依据青岛市非遗类型及分布特点,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应采取分类开发模式及“政、企、民”利益共同体协同开发模式。

“非遗+旅游”是非遗活化的路径之一,同时也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非遗+旅游”的融合将是未来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开发非遗旅游的过程中,青岛各区市要根据非遗的开发保护现状及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融合模式与路径。当然,在非遗旅游市场化开发过程中以削弱和破坏非遗的本真性和独特性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是不可取的,要尽可能保护非遗的原真性,这也将是青岛市未来非遗旅游开发工作的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市级青岛市文旅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记张掖市级模范班主任谈军花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