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案例

2022-10-13郑海霞杨萍强建国贺瑗张淑珍李春玲马晓王富强宋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7期
关键词:导师制维度大学生

郑海霞,杨萍,强建国,贺瑗,张淑珍,李春玲,马晓,王富强,宋鸣

(兰州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量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与独立科研能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1 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框架

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经历了目标确立、路径探索、评估完善三个阶段,而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1](如图1所示)体现了“六维互动”的特性,即人的维度、目标维度、学习维度、教学维度、课程维度、制度维度。人的维度,就是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首先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产出,是培养对象,没有学生就无从谈创新教育,该框架在课程安排、学习方式、教师教学等方面都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而设置。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首要、最核心的因素,必须有一大批具备高尚人格、高超专业技能的教师,真正以创新教学为核心使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事业中来。目标维度,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与陈述,与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更具有操作性,比如美国1991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从起点上保障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学习维度,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是以学生的“学”为基本逻辑起点的。一是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在发现一定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方法,尤其注重通过研究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作性学习,创新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实践性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美国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服务性学习,还是加拿大等国的产学研合作育人,都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教学维度,教学是服务于学习的,“教”不是目的,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框架中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为主,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学习服务。课程维度,课程无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本框架对课程按层次来规划,为一种螺旋递进式结构:新生研讨课、“通专结合”课程、本科生科研训练、大四顶峰体验课、硕博培养提升,这样的课程规划是把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进行整合和提升,让学生综合运用本科所学知识技能,参与到一定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之中,在解决高难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创新素质。制度维度,本框架对学生学习保障实行导师制、选修制和学分制,导师制可以保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课程规划、科研方向等方面的把控。选修制和学分制可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而“学习自由”是创新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必备基础。纵观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培养框架,深刻体现了“六维互动”的培养模式,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凝练为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科学培养体系,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六维互动框架

2 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各高校纷纷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筹备了“创新人才培养基金”、创建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2-3],对比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框架,我国高校亟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 教师与学生层面的问题

教师层面,我国各高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但由于教学一线教师都面临教学、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任务,因而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的教师数量有限。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迷茫,对相关活动不积极参与或是被动参与。如何能够使学生和教师不遗余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2.2 过程评价不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究、合作、实践性学习,学生的成长体现在全过程中。目前由于条件所限,教师还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量化。教师大多数时候是按照课程计划,用试卷考能力,这样就存在许多问题,一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可能凸显不出来。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的评价,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付出很多无形的劳动,指导学生选题、构思、设计、实践,修改各类报告、论文和专利申请,但这些过程在评优和职称评定上认可度不高,所以难以让教师专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3 选课制和导师制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了很多举措,比如选课制和导师制,这些措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效果不明显,比如选课制,很多高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还有学生对专业研究方向不熟悉,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因此选课并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多数时候听从学校安排。而目前的导师制,很多高校师资配备还达不到一个导师指导几个或十几个学生,无法真正实现个性化指导。因此选课制与导师制的执行还需要继续深化落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等具体问题的研究还需加强,我们应该着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 制定全方位系统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结合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4-6],以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多视角分析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和取得成效,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即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1 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首先必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重视创新启蒙教育。

对大一新入校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启蒙课,选一些优秀的科创团队或个人做专题讲座,带领新生参观大学生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及科创成果,宣讲各科创中心的活动类型或特色,调动学生参与科创的意识,激发学生参加科创的积极性。

(2)构建螺旋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一是合理配置课程(如图3所示),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让他们对创新性学习有充分准备;比如大一启智性的讲座课、创新设计概论及软件学习课,大二安排带有实践性的创新课程和课程设计,大二、大三安排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接触科研、参与科研,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的基本素养,大四安排毕业设计或创业实践课程。二是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自觉、自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有包容、团结、奉献的科研精神;养成谦虚、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素养等创新人才必备素质,由此构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图3 课程配置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切实把握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求,研究他们的学习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学发明创造的励志故事,引入爱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的精神追求,启发、引导学生培养科研兴趣、发散式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将学生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型为“学习的支援者”;注重第二课堂,让学生自主制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积累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学习了三维CAD 设计,C++、panther、电控和智能控制、软件编程等知识,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3.2 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为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和施展平台,就需构建适合从大一到大四阶段的螺旋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如图4所示),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和核心。

图4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1)构建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

为了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陆续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创客梦工厂、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协会等多层次的科创平台,为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场地。

(2)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各科创社团就像一个大家庭,学生加入之后,可以共同学习、共同创新,可以进行科技小发明、科研和竞赛项目的实践等。不定期举办各种兴趣学习班,举办校级科技竞赛或选拔赛,邀请企业导师来讲创业发展经验,从而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协作、有凝聚力的科技创新大家庭。

(3)开展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创竞赛无疑是锻炼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参加过科创竞赛的学生,在用人单位与毕业设计中都得到了企业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目前我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覆盖了大一到大四,且呈立体化结构,实现了以老带新,从易到难,全科覆盖。目前常参加的竞赛活动有:先进成图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等,我校学生在这些竞赛中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优异成绩,圆了科技创新梦想,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虽然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要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分析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兰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例,展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效,为培养具有批判创新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导师制维度大学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