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0-13霍楷安澜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霍楷,安澜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及就业白皮书(2020)》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出的2011-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从2011年的6.09 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1.63 亿元,如图1所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05年的26 161 亿元攀升至2019年的358 402 亿元,所占GDP 比重在15年间上涨了22 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1]。以上数据表明,在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已然催生了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创业人员应抓住机遇。互联网所具备的“轻资产”这一重要特征,使之较于传统行业而言,在创业初期阶段不需要过多资金投入,创业门槛低,创业者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完成项目。同时,在“互联网+”的环境中,企业运行状况和产品信息更加公开透明,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创业环境更加公正。最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生全新经济业态与运营模式,出现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中,创业的产业链与衍生性都得到加强,创业者只需了解产业链,将寻觅产品的需求点和服务需求点作为目标,就会产生适应时代的创业项目[2]。综上所述,广阔的创业平台、公正的创业环境和丰富的创业项目,这些“互联网+”环境中创业所具备的优势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的条件。本文从社会、高校与学生三个角度出发,对数字信息时代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进行思考,并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目标定位以及突破困境的现实策略,以期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图1 2011-2018 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

图2 2005-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

1.1 社会方面

如果企业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则校企合作很难持续。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判断学生能力的依据只有学生提供的简历,且较少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查纳入应聘者的考核环节中。

虽然现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但是在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解读和推送、创新创业奖励机制的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仍存在相关的管理部门与专业机构的工作也不到位。大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社会扶持,比如启动资金这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学生创业活动无法展开。然而目前社会上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的管理部门与专业机构并不完善,造成许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与规划都只停留在设想阶段。

1.2 高校方面

1.2.1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顶层设计缺乏创新

当下,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科之间、培育平台之间互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虽然国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诸多资源和利好政策,但由于高校缺乏一套完整并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致使大部分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1.2.2 高校创新创业渠道和媒介缺乏灵活性

影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问题是创新创业渠道和媒介单一,灵活性不足。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数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普遍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设计单一,也没有将其真正纳入学生的教育考核中。授课教师多只对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3]。创新创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体系,高校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战性不强,学生创业平台和媒介缺乏灵活性,也无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1.3 学生方面

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存在的首要问题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视度不足。完善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而很多高校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的完整思考和规划。

信息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势不可挡,随着线上办公模式常态化,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利用“互联网+”的创业模式推动一批“双创”项目落地,学生对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管理策略的理解以及电脑办公技能的应用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范围之内,创新创业技能不足[4]。

2 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

在数字信息时代,加快推进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明确以下目标定位:

2.1 创新创业教学目标定位

首先,要明确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主要内容是强化素质教育,将着眼点放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打造一支务实、开拓、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育人为本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原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群是全体学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因材施教,依托行业发展寻找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最关键之处在于落实,要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良好切入点,以点带面,为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探索新道路。

其次,帮助学生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创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各传统行业”,但不是单纯叠加,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互联网+”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逻辑早已被改变[5]。互联网的网状构使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互联网中的节点处于“点对点”的平等地位。

2.2 校企合作实践目标定位

校企合力共同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校通过市场与行业调研,选择实力雄厚、行业领先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校企“互联网+”创新创业合作。实行校企纵向全面协同发展、横向联动规模协同发展的“二维”发展模式。制定促进就业的创新创业矩阵战略,一是高校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二是校企协同提供服务,保障学生创新创业。

以笔者所在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不同方向。纵向上,专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是在学校学习的,初步构建学生早期阶段的专业能力,然后大型设计工作室和公司将其吸纳到设计部门进行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设计项目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若项目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或潜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创业项目。横向上,成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在其他学科促进就业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3 创新特色成果目标定位

最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应确立系统、完整、由点及面的教学成果目标体系。提升高校特色教学成果数量与质量不仅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判断一所高校整体教学水准与综合实力的“直观指标”,包括:国际化赛事获奖、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国家级学术论文征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孵化等内容。在具体实施中,高校应以特色为导向,探索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应用型本科则可以突出行业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例如,由东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和第一单位,立足于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牵头完成的项目“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贫杂铁矿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工业示范”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获奖成果表明,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立足自身特色,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有的放矢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坚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地方行业、经济发展与建设特色大学相结合。

3 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3.1 社会做好顶层设计,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首先,地方政府要从资金、政策、赋税等方面逐步改善中小微企业用工难、融资难的局面,充分发挥其吸收就业的能力。同时,社会要鼓励校企合作,让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对企业的产业链和运行模式有深入了解。首先,企业员工可以进入高校讲学,向学生介绍工作中所需掌握的技能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新兴技术,由此实现教材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员工的面对面交流,学生也有机会各抒己见。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创业意愿较强烈的学生,可使其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系统地学习沟通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升应变能力等。其次,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协议,共同办学,企业员工以“实践导师”的身份加入学生的实践教育中,与高校教师合作对学生予以指导,形成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并行的双轨制教学制度。两种类型的导师可以使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兼备,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专业素养是指学术导师负责教授学生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软件、仪器等的操作能力,满足学生基本的专业沟通交流和文献查阅能力,初步搭建起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综合能力则是指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能力,是对创新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如图3所示。

图3 两种导师类型与三种能力培养示意图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业创业”平台形成了“教育部新职业网站+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创业网站+重要民营求职网站为主体”的联合平台,定期举行区域性或全国性网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交流会,向高校、学生介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成果显著的典型案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生创业需求的了解,精准施策,推送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建立完善创新创业的奖励机制,出台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引导和帮助学生创业。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与贴息、提供创业活动指导等各个方面。

3.2 高校完善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

首先,高校要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是要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如在通识课程中开设《创意思维》《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二是将课程建设作为抓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三是建立起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培训等活动为主要构成部分的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与课程教学相互补充的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做好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渠道与平台搭建工作,包括创新创业工作室、创客沙龙等。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平台,以每个平台为单位,学生提出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和企业对其可行性进行初步筛选评估,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项目上报相关部门,并申请相应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应具备更加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更加完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层次化、系统化、网络化建设,以满足学生各阶段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构建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逐层递进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线上教学模式成为重要趋势。高校亟须形成常态化的“双创”教育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线上讲座、直播课堂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多校共享甚至全国交流也可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仅实现了本校内师生的互动交流,也让师生了解其他高校情况,真正实现全域互动。

3.3 学生树立“互联网+”的创业意识

首先,高校学生要积极地投身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例如“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在参赛的同时不仅可以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从其他选手的项目中汲取创新灵感,挖掘出新的创意点。同时,优异的比赛成绩也会激励更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其次,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离不开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学生应该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调整就业创业心态。大学生应跳出原有思维定式,及时关注创新创业的形势和相关政策,积极尝试,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最后,除了打磨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要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模式:将网络平台作为学习辅助工具,互联网可以拓展创新创业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的同时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能力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临一系列全新挑战,如适应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形势和新业态,拓展创业和职业选择理念,完善在线教育体系等。对于创新创业,社会、高校、学生三方需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与总结,进而在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及培养“互联网+”思维方式等方面合力协作,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全新“双创”教育模式,更好地响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