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分析

2022-10-13任强陈玲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三峡课程体系理念

任强,陈玲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443002)

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建设和区域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三峡大学重新定位了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将“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以及“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理念,有效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特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1 “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的基础

1.1 国家政策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除了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之路,也可以对学生思维观念产生影响,让学生用新的视角看待自身及所学的专业,逐步完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满足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言,基于“双服务”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设,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点建设项目。

1.2 学校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峡大学在水利、电力等相关专业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融入给三峡大学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三峡大学可以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深化,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单就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三峡大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具有丰富的外部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所以,三峡大学基于“双服务”理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设具有较为扎实的发展基础。

2 “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存在的不足

各所高校都已经逐渐提升了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三峡大学基于“双服务”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但是否达到了教学预期,还需要进一步地评估和测定。课题组成员教师在课题延续期间,面向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查于2020年4月起,至2020年5月结束,共回收345 份有效调查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2.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足

创新创业不同于传统创业,需要学生在技术、产品、品牌、服务、商业模式等多个方向有所创新。但当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进行调查时,37.68%的学生认为是“开发一项创新项目”,10.14%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比如开店,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多为广义上的创新创业。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将创业等同于开办一家公司、企业,并未真正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内涵。据此来看,虽然基于“双服务”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已久,但课程体系的建设仍不完善。

2.2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充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基础薄弱

为了提升“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反观目前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机制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在本次调查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调查,从学生对基本素质的重要性排序来看,其中有81.16%的学生认为“出色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较为重要,其次则是“组织策划能力”(73.91%)、“市场洞察力”(71.01%)、“较强的专业知识”(69.57%)、“心理承受能力”(63.77%)、“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52.17%)。可见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当涉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时,则又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如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进行调查时,其中有52.17%的学生表明完全“没有”创业的想法,有30.43%的学生正处于“迷茫中”,另外17.39%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想法,但不知如何实施。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认知清晰,但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

2.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与高校思政课程相似,要想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各层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进行思考,适当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理念,先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而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但就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进行调查时,39.13%的学生是相对感兴趣的,14.5%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而接近半数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没有较多的想法。表明三峡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2]。同时在对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的调查中,因“就读高校或专业”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占39.13%,通过“社交媒体”而产生兴趣的学生占28.99%。也有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比较务实,其中因“家庭”原因而对创新创业有意向的学生占比17.39%。反映了三峡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立的路径

3.1 强调课程体系的完善,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

三峡大学在基于“双服务”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完成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如基于三峡大学“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以及“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教师可以针对每个阶段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开设重点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3]。如针对大一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创新创业的内涵;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案例研究为主,引导学生对成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研究,明确创新创业活动的要点、基本工作内容、步骤、环节等,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校内实践活动为主,降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本,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经验的积累;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可以考虑结合学生的实习内容,引导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完成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孵化。

3.2 强调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空间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授课内容和形式与学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三峡大学借助多年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却不能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套用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关于学生创新创业阻力的调查,其中受经济状况、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害怕失败等因素制约的学生分别占比31.88%、24.64%、28.99%以及14.49%,其中经济状况是客观因素,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害怕失败等是主观因素。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各种主观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高校可以考虑从课程体系调整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3.3 强调课程活动的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活动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为满足“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三峡大学可以从创新创业课程活动的建设角度进行思考,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4]。第一,基于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向,引导具有较高兴趣或较强能力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深化三峡大学“双服务”的教学理念。第二,基于学校或学院项目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及学院内教师应当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需求,有效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的构建中,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地组建创新创业活动队伍,让学生能够以学校及学院中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降低学生自身的投入成本。第三,基于相关企业或单位的创新创业活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期待能够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训活动及项目开发活动,三峡大学应当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引导企业创设适宜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

教师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结合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可知,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把握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均与教师自身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关系[5]。所以,三峡大学要基于“双服务”理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就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三峡大学需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建设。第一,加强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先让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然后再让教师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第二,加强教师对创新创业教学的研究,借助具体的教学研究,协调好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更加科学、综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养[6]。第三,加强教师对社会及专业的研究,需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专业知识与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关联,做好学生引导工作,体现出三峡大学“双服务”的育人理念。

4 结语

三峡大学基于“双服务”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设,仍存在有待优化和改善的部分。为了让三峡大学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层级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双服务”理念下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研究,为更好地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三峡课程体系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