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想的光焰生生不息
——缅怀复旦老校长杨福家先生

2022-10-11光明日报全媒体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诺丁汉大学火种复旦

文/光明日报全媒体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同志 (复旦大学供图)。

“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一个卓越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对微观世界的探索。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因病于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刚刚入伏的上海依旧闷热,但全世界对他的怀念络绎不绝。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他站在物理学前沿,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他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历任国内国外知名大学校长多年,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他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他重视年轻人,提出“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他继续践行自复旦任教起融贯的教育理念,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待点燃的火种“。他积极倡导多元评价体系,鼓励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等各类高等院校协同发展,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

“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杨福家,祖籍浙江宁波镇海,1936年出生于上海。1954年,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从此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结下不解之缘。

入学复旦,杨福家聆听王福山、周同庆等教授的教诲,也切身领悟到老复旦的传统——名师上基础课的终生教益。大四那年,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的原子核理论课,让杨福家领略到绚烂的“物理之美”,从此钟情于原子核物理学领域。

1963年,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一流实验室研学两年,心怀家国的杨福家憧憬着自己的“炼钢炉子”,即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

1978年,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并升为副教授,在复旦、在中国,建起了第一流的实验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1980年杨福家升为教授,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其后又担任了研究生院院长。

1985年2月,杨福家(左)在复旦大学和同事研究物理科研工作。新华社记者王子瑾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杨福家最欣赏复旦校训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博学的“学”,切问的“问”。他认为,“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

作为老师,他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点燃了就腾飞了。”他对学生说,找准优势与特长比片面注重分数更重要,“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分数是表象。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一旦找到自己的火种、特色,就能腾飞。”

在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杨福家总是伴着昏暗的灯光伏案工作,不觉年光之流转。这个让许多学生、同事印象深刻的场景,因去年夏天杨福家身体欠佳,不再来到这间办公室,而封存在记忆中。

2005年11月26日,“浙江人文大讲堂”在浙江图书馆报告厅开课,杨福家对中外教育七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讲解。潘良干摄

“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1993年2月,杨福家出任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难忘1960年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命24岁的他为原子能系副主任,上任后,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很快,复旦涌现出20岁出头的教授,30岁出头、40岁出头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是当时全国高校最年轻的,校园呈现出活力盎然的面貌。

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回忆中,杨福家提出的“给年轻人机会,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给了当时和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复旦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晋升开通了专门渠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

在工作中,教学、科研、服务并重是杨福家倡导的作风,也是他本人践行的理念。他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启动 “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等举措也相继出台。杨福家本人的课堂也深受学生欢迎,编写的教材《原子物理学》在1985年正式出版,已先后修订5版,至今仍是国内相关专业教科书几乎唯一的“标配”。

卸任复旦校长后,已经60多岁的杨福家仍接受邀请,坚持每周开课,为本科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原子物理课程。

杨福家与苏步青(中)、李政道(右)合影(1995年)。

作为曾在丹麦留学、与欧美同行有大量学术交流的学者,杨福家的国际视野突出。他积极推动智库建设,推动成立复旦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他非常注重和校友的联系工作,主动邀请各院系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向年轻师生讲学。

“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

自1996年起,杨福家担任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执行理事。2001年,从复旦大学校长卸任两年的杨福家,正式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第一位出任英国著名高校校长的中国人。

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学,年近七旬的杨福家出任首任校长,这所中国首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筹办和创立,少不了杨福家的谋划、推动。

2021年7月10日,已感身体不适的杨福家坚持主持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毕业典礼,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典礼上讲话。85岁高龄的他冀望学生:“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这个学校给予你们的知识是足够你们去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其次,不论去工作也好,或去深造也好,只要你们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最后,做任何事情,记住四个字,‘追求卓越’。”

历任国内国外知名大学校长多年,杨福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深刻见解。他倡导博雅教育理念,曾在多种场合积极建言、著文,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他曾说:“我有幸当了12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走访了无数世界高校,逐渐懂得什么叫博雅教育。自然而然的,我也在思考这种优秀的教学体制可否移植到中国来。”

宁波诺丁汉大学得以“出生”,离不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也与杨福家的个人努力分不开。“我是上海宁波人,和宁波有一定的感情,推动创办宁诺也是为了回报自己的家乡!”杨福家说。

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回忆,学校创立前,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尚处在一片空白之中。为了将“原汁原味”的英国教育理念引进中国,杨福家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行政部门、投资方和外方之间积极沟通协调。

杨福家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言。

“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杨福家生前多次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他亲自阅读并回复学生的来信,让学生走上课堂讲台,开展小组合作调研,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徐亚芬介绍,学校接待厅上曾有一句标语“一流的学术造就一流的人才”,经杨福家的建议改成了“一流的学术成就一流的人才”。徐亚芬说,由“造就”而“成就”,正是从批量生产毕业生的模式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舞台的努力。这与“点燃火种”的理念一脉贯通。

而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眼中,杨福家是一位精力旺盛、平易近人的学者。他回忆,事务繁忙的杨福家常在世界各地开展工作,往往一下飞机就能召开一场新的会议,条理清晰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不管是面对管理人员、教师、校工还是学生,杨福家总是十分亲切。杨福家还专门捐出个人的积蓄成立了“梦想奖学金”,激励在第二课堂等方面表现出优秀潜质的学生。

一周前,杨福家还通过典礼手册叮嘱宁波诺丁汉大学2022届毕业生:“同学们,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我希望你们未来无论去往何方、从事什么行业,都能用自己的火种为这个世界发光发热。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宁诺学子都能点燃火种、实现梦想,我们一起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诺丁汉大学火种复旦
来自奥林匹亚的火种
冬奥会火种灯采用哪些高科技手段
How does dialogic reading works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literacy difficult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Frame Shifting in Family Discourse: a case study
What migh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ndertake to Address som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Middle East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鱼儿的火种
复旦目标:本科录取全部通过自主招生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