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步沙:『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022-10-11于清

读者欣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风沙治沙树苗

文于清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随着气候变化、过度开荒放牧,八步沙的面积逐渐扩大,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已经发展成7.5万亩的沙漠,成为当地最大的风沙口。沙丘不断南移,流沙入侵,严重危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和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困扰。当地人因八步沙苦了一辈又一辈,所以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八步沙不治,土门子不富。”

为了遏制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19 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的政策。谁有勇气坚守八步沙,向茫茫沙漠发起挑战?

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年过半百、性格执拗的老人高贤岭站出来了,他还召集了5个老哥们儿,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上按下手印,并相约待他们百年之后,每家必须出一个继承人,把治沙的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治沙工作就这样开始了。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没有任何经验的6位老人只能按照他们的“老传统”,“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烈日炎炎,间或有风沙来袭,他们扛着苗,拎着桶,一棵接着一棵,辛辛苦苦种了数万棵树苗。可是,几场大风刮过后,什么都没有了,苗木倒伏,很快就被风沙掩埋。高贤岭踉踉跄跄地独自徘徊在昔日种苗的山冈上,满心沮丧—活下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

即使一次次失败,也要一次次再尝试。四处打听,反复摸索,终于,他们无意间发现,在有麦草的地方,沙子的稳固性相对好一些。于是他们在树窝周边埋上麦草,以减缓树苗周边的风速。从此,“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在八步沙推广开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高贤岭的儿子高远的筹措下,井打好了,“六老汉”再也不用肩扛手提地运水了。一切看似都在改善,但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老人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即使工作条件渐好,他们也无法长久地承担植树的重任了。

然而,和父辈们比起来,年轻一代却不甘心还未出去闯荡过,就把漫长的后半生交付给黄沙。高远甚至偷偷坐火车去了兰州,因为他对外面的世界始终怀有向往,不想再面对八步沙的沙漠。

一场突然来袭的黑风暴,夺走了父亲的生命,也改变了高远的想法。高贤岭运麦草的摩托车被猛烈的风暴掀翻,他也葬身于拼尽一生与之抗争的沙山上。巨大的悲恸激发了高远治沙的决心—一定要改变!凭什么生在八步沙就要遭受没有穷尽的风沙折磨?八步沙不该是这样的,八步沙人的生活环境也不该是这样的。

高远扛起工具,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行。他那些在外奔波的伙伴们,做生意的,开车的,上大学后留在外地的,也都陆续回来了。他们在短暂地游离、踌躇后,终于还是感到故土难离。他们的心重新拧成一股绳,就像当初壮志凌云的父辈一样,誓要与天斗、与地斗,另造一番景象出来。

电影《八步沙》几乎忠实再现了发生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治沙故事,每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高贤岭即是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汉,此外还有郭朝明、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他们是第一代治沙人。6位老汉中有4位是共产党员。老汉们的想法很简单,一定要想方设法保住耕地和家园。“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谁管?”张润元老人这样说。

6位老汉居住的土门镇距离治沙点有7公里,他们搬运物料只能选择最原始的方式—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抢进度,老汉们动员家里人“参战”,6户人家40多口人一齐上阵,年纪最小的只有10多岁。他们卷起铺盖住进沙漠里,3块石头支起锅,开水泡馍当饭吃。

一开始,老汉们的家人都以为他们几个是一时兴起,苦干一阵子就知道治沙这件事有多异想天开了。谁承想,老汉们将自己的下半辈子都放在沙漠里。当初承包沙漠时第一个站出来的石满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在治沙一线。临终前,他给儿女们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把自己埋在看得见八步沙林场的地方。

贺发林老人守护林场时煤烟中毒,脱离危险后家里人劝他好好休息,可他一天也不愿意歇,一门心思要去治沙。临终前,躺在病床上的贺发林还想到八步沙去看一看。贺中强套上毛驴车,拉着父亲来到八步沙。这时,梭梭、花棒已经开花。贺发林指着那片树林对儿子说:“干啥事都要费心用力,豁不出一头子是干不成事情的。你要好好把树种下去,要是树毁掉了,就是对不起我……”

在老一辈治沙人的感召下,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陆续接过老汉们的铁锹。“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到林场工作,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力传承,最终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影片《八步沙》一开场便是漫漫黄沙的大远景,一个瘦小的人影在漫无边际的沙脊上艰难移动。在浩瀚的沙漠面前,人是极其渺小的。然而,这些不服输的西北汉子,却秉持着一种愚公式的坚韧心志,为他人所不能为。

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如今,从天空俯瞰下去,一条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像一位坚强的母亲,将黄花滩移民区10多万亩农田紧紧拥在怀里。八步沙人在实践中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流转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沙生作物。他们将治沙与产业培育、精准扶贫相结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不管是立足电影《八步沙》,还是立足“六老汉”的真实经历,这都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创业传奇。

故事的背景是朴实的,走向是和缓的,终点是遥远的,但它蕴含着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可冲破一切,感召一切。

愚公曾发出感叹:“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想,这也是八步沙“六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誓将沙漠变绿洲时的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八步沙人坚信,今天种活一棵树,明天就会种活千万棵树。他们以再造山川的非凡勇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深远眼光,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终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家园,谱写了中国梦的壮美篇章。

猜你喜欢

风沙治沙树苗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合影
时间的年轮
三棵桃树苗
沙枣花
浇水
都怪祖先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