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2022-10-10刘伟帅鲁黎明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5期
关键词:唐河天人合一造园

刘伟帅,鲁黎明

(1. 河南鼎易地景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2; 2. 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城市公园最初只是为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而简单规划的一个场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再是只将单一的元素简单罗列,满足居民基本的休闲游憩功能,而是将山石景观、园林建筑、植物景观、场地水景及现代景观设施等元素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借鉴一定的造园理念,将其艺术性地呈现[1]。现代城市公园普遍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这体现出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及认知。唐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唐河县唯一的大型现代城市公园,承载着城市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处处渗透着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这在传承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同时也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研究通过对唐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总结其中的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发现其内在规律,用以指导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使得古典园林思想中的精华能在当代城市园林中得到传承和延续,同时,帮助普通群众及设计师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添砖加瓦。

1 “天人合一”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系统阐释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涵,可作为湿地公园景观建设中“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的理论指导。“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思想表达为:“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境界[2]”。“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便将神灵与人共存的思想传达给万民,来获得崇拜和信仰,在此过程中老子和孔子分别从正反面奠定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老子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不能干预或者主宰,也就是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允许万物自由发展或生长[3]。儒家孔子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讲求人敬畏天,人不能改变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应顺从自然,不干预自然[4]。“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从古至今的造园家。

2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河南唐河国家湿地公园(北纬32°38′46″~32°45′39″,东经112°48′01″~112°54′08″)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境内,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园(见图1)。公园的规划用地总面积为675.7 hm2,湿地面积为474.9 hm2,湿地率达70.28%。公园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景色优美。公园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82科230属313种。植物景观的营造因地制宜并极具艺术性。湿地景观是园区的主景观,水面开合有度,鸟语花香,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等意象景观给人一派祥和、身心放松的感觉。平原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少见山体景观,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湿地公园利用景石结合湿地水体模拟自然界的山水景观,给游人以不同的游览体验[5]。

图1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区位Fig.1 Location of Tang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3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3.1 水体景观

水景在园林中被称为“血液”,具有无限生机,其营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灵沼。关于水景营造的记录十分丰富,如《园冶》中的“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总结了许多园林中的造园手法,“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水景带给游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从古至今园林的营造都注重水景的布置。水的形态宜曲不易直,水面开合有度,注重水景所传达的情境、声境和物境[6]。该湿地公园背依唐河,水资源丰富,在园内引入活水为整个湿地公园增添了一份自然之趣;利用吊桥、石桥划分水面,增加了水面的层次及曲折性。驳岸样式多种多样,其中以生态驳岸居多;驳岸处布置景石,利用水流声营造一种悦耳的声景。

《园冶》中曾记载山水景观的理法:“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阐释了山水之间的关系,水中理山,趣味无穷,传递出古典园林造园思想无限的艺术魅力。“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将更多创意、人性化设计,甚至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引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营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将掇山理水的手法运用到极致,如仙苑式皇家园林的经典山水格局“一池三山”就体现了一种天地人极致和谐的景象,其源于秦汉时期封建帝王的求仙活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在后期的园林中一直沿用,至元代时期“一池三山”的寓意变成一个池子里营造三座大小不一岛屿[7](图2)。

图2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池三山”平面图Fig.2 Plan of “one pool and three mountains” in Tang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在山水景观的营造上也运用了“一池三山”的造景手法,将公园中三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岛取名为太阳岛、月亮岛以及星星岛,三座岛屿从平面上看形态结构十分普通,但仔细揣摩便会发现三座岛复杂的空间结构在军事上形成犄角之势,拥有最简洁、有力的防御结构[8];从造景手法上看,“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情景和意境,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观空间、步移景异的游览路线[9]。游客站在中心岛上,视线透过其余两岛观看岸边景物,形成框景,三岛之间也会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若池中无岛,对岸过远,则视线模糊;随着岛数量的增加,景物迅速增加,空间变得复杂。

3.2 建筑小品景观

“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布局、建筑装饰、建筑材料、构造艺术等方面,是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核心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建筑的发展。儒家认为“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思想是建筑的最高思想境界,体现了天与人的同步性、人与建筑的和谐性,古建中的宫殿、寺庙、院落等都体现出一种对称美。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从自然出发,最终回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3.2.1冯友兰纪念馆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建筑小品主要有纪念性的冯友兰纪念馆(图3)、以休闲娱乐为主同时兼具宣传功能的亭及廊架。其中,纪念馆的色彩以黑灰色为主,朴素、淡雅、庄严、宁静,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十分和谐;“五色令人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大象无形”等哲学思想都在强调简单的色彩更容易与自然相协调。纪念馆的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左右两侧运用松树结合修剪整齐的绿篱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正如梁思成写道“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及“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10]最典型的便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中轴线端头屹立着气势磅礴、象征天子至高无上皇权的建筑,以此来受到万民的景仰,达到人与天的和谐。冯友兰纪念馆也是这样的布局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图3 冯友兰纪念馆Fig.3 Feng Youlan Memorial Hall

3.2.2亭廊

以凤漪阁(图4)为例,它是一个八角攒尖的双层亭,内部顶上装饰双龙戏珠,侧面装饰八仙过海,取自古代神话传说,以神仙图像作为装饰,寓意一种人与神进行沟通交流、达到极致和谐的状态。另外,冯友兰纪念馆附近的一处四角亭为兰亭(图5),其典故取自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象征着魏晋风流人物“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及“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高尚情操,与该湿地公园设计所要传达的一代哲学泰斗冯友兰的精神颇为相似。兰亭的色彩以灰色为主,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也与冯友兰纪念馆这样的大型建筑相呼应[11]。

图4 凤漪阁Fig.4 Fengyi Pavilion

图5 兰亭Fig.5 Lanting Pavilion

3.3 植物景观

植物是园林中的毛发,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在植物种植设计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始终贯穿其中,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种植设计手法,注重自然美、艺术美、人工美的种植设计形式,巧夺天工的设计成果,最终将人、自然、周围环境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为人们提供理想的亲近自然的栖居环境。

该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本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法天象地,拟仿自然”“移天缩地,人造自然”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熏”,根据自然界中植物的阴阳属性进行植物搭配,保证植物能够展示出本身的自然之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盲目模仿自然,根据植物造景原理营造生态与美观兼具的植物群落;“使四时有不谢之花,方不愧名园二字”,植物群落不同季节都有花可赏,是自然之力难以达到的,唯有依靠人力将自然万物缩于一方天地。湿地公园中的每一处植物群落都是经过设计师深思熟虑后呈现的,合理的搭配营造出四季均有景可赏且景色各异的植物景观群落;利用乡土植物景观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及亲和力,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营造多样的植物景观,同时形成稳定的植物层次结构;植物种植因地制宜:坡地的疏林草地,岸边的水生植物群落以及行道树的种植,根据场地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营造合适的植物景观;天际线、林缘线的千变万化更是体现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是在人工干预下更加符合人的审美。

3.4 山石景观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被形容为骨架,起支撑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掇山置石创作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模仿——我国的山脉、丘陵、沟壑不计其数,且体现着无穷的自然魅力,造园家以大自然为创作本源,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山石景观。最早的山石景观源于先秦时期,从此开启了园林中堆山叠石的山水景观模式,关于园林山石的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多聚奇石,妙极山水”强调园林中叠石的重要性;“积石种树为出”描绘了山石与植物搭配的妙处;“一峰则太华千寻”“咫尺之间有千里之势”描述了山石的气势。在园林山石材料的选择上,注重石块“瘦、透、漏、皱、丑”的审美标准。关于山石的案例,最为著名的便是扬州个园的四时假山,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描绘出四个季节不同的风景特色,营造自然之趣。

河南南阳属于盆地地形,地形辽阔,高差变化不大,很难见到南方那种高耸挺拔的山体景观。唐河国家湿地公园中陆地地形高差变化不超过10 m,公园边界与外围城市干道的高差不超过3 m,公园内游客基本感受不到山体的存在,因此其古典园林造景四要素中的山石景观主要为置石。该湿地公园中的置石各式各样(图6),有山石器设、花台景观、置石与水体搭配的景观、置石与园路结合的景观、置石与植物相结合的景观、置石作为假山的景观等。形态各异的置石在公园中给游人一种别样的景观趣味。

图6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形态各异的石景Fig.6 Stone landscapes of different shapes in Tang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湿地公园西南入口处放置着一块造型奇特的景石,题字“友兰湿地公园”,后面是汉画广场。景石一方面起到一定的障景作用,防止游人站在路口对公园景物一览无余,丧失进园的欲望,另一方面作为公园的界碑,起一定的标志功能;沿着主干道可以看到路两侧疏林下一些山石做的景观器设,及看似随意却具有一定章法的散植石块,颇具自然之趣;公园每处木制指示牌处都会放置一个天然景石,搭配植物营造自然景观;水边以石块做驳岸,在自然的基础上给人们提供一个亲水的平台。公园中景石营造的景观随处可见,虽是模仿自然却更胜自然之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思想”。

4 “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应用意义

4.1 保证现代城市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党的十九大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也就是新时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12]正逐渐形成公园的一种文化,深深影响着现代公园的景观营造,对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2 对古典园林思想的传承

“天人合一”这一古典园林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演变,凝聚了无数造园家的思想与智慧,对当代城市造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城市公园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手段并辅助一些当代高科技手段如光、电、声、波等营造景观,促使人们参与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感受自然环境的同时,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景观设计师巧妙地运用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对现代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设计,不仅丰富了现代造园理论,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很好的继承。

4.3 加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代城市公园中景观设计也突出强调人与自然交流这一哲学理念,其典型案例是现代公园修建的绿篱迷宫,利用修剪整齐的灌木围合划分空间、铺设道路,形成一个探险迷宫,这是人与自然对话交流的一种模式。人与自然的互动可以通过景观设施来实现,主要表现为人参与到景观中,景观给予人一定的反馈,如钢琴道路,人踩到不同的道路铺装(琴键),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13]。当前许多城市公园建设没有考虑人的感受,甚至也未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公园内的景观呈现与人割裂的状态。将“天人合一”这一造园思想引入现代公园建设中,不但可加强自然与人的互动与联系,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能促进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城市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具有休闲游憩、文化传播等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生活境域[14]。“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重要思想之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指导思想,在现代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城市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过快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们急需更多的城市公园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在公园景观中如何赋予独有的特色,使其脱颖而出,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目前公园建设急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猜你喜欢

唐河天人合一造园
我爱家乡唐河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唐河人大“摆擂” 三级代表“比武”
以持续创新助推“科技唐河”建设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我的唐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