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外科学专著《新刊军门秘传》探析*

2022-10-09许瑞源

军事历史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刊外科

★ 许瑞源 韩 毅

明代医学家吴文炳所撰《新刊军门秘传》,约成书或刊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至万历四十五年(1594—1617)间,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军阵外科专著”①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前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11 页。。全书共4 卷,收载了大量明代以前军中金镞科、伤折科、骨伤科(接骨科)、疮肿科(疮疡科)等外科疾病防治及其临证用药知识,内容丰富,剂型多样,内外治法兼备,在中国军事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新刊军门秘传》的研究,现今出版的军事史、医学史、军事医学史等著作均未有介绍,目前仅有杨梅香《〈军门秘传〉——中国第一部军阵外科专著》一文进行了简略介绍。②杨梅香:《〈军门秘传〉——中国第一部军阵外科专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0年第2 期。本文以《新刊军门秘传》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究该书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外科疾病种类与方剂内容、外科知识来源与创新之处、版本流变与重要影响等。

一、《新刊军门秘传》编撰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

(一)《新刊军门秘传》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古代医学对军事外科、伤科疾病的防治较为重视,明代以前的外科学著作中多有记述。如汉代佚名《金创疭瘛方》30 卷、署名华佗《华佗外科》10 卷(《隋书·经籍志》作10 卷,《宋史·艺文志》作1 卷),南朝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5 卷,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 卷,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2 卷、李迅《集验背疽方》1 卷、伍起予《外科新书》1 卷、陈自明《外科精要》3 卷、徐梦符《外科灸法论粹新书》1 卷、张允蹈《外科保安要用方》3 卷,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2 卷、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等外科学名著中,收载了大量有关军中刀伤、箭伤、金疮、骨伤、筋断、疮肿、痈疽、瘰疬、汤火伤、冻伤等疾病防治的内容。

明代,中国外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涌现出了70 多部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外科名著。如署名刘基《金疮秘传禁方》《刘伯温先生跌打损伤秘方》《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等,异远真人《跌打损伤妙方》1 卷,杨清叟编《外科集验方》11 卷,赵宜真《秘传外科方》1 卷、《外科序论》1 卷,王拳《大河外科》2 卷,周文采《外科集验方》2 卷,薛己《外科心法》7 卷、《外科发挥》8 卷、《外科经验方》1 卷、《外科枢要》4 卷、《疡病机要》3 卷、《正体类要》2 卷,熊均《外科精要附遗》3 卷,汪机《外科理例》7 卷附方1 卷,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6 卷,刘伦《济世外科经验全方》1 卷,沈拱宸《外科启玄》12 卷,陈实功《外科微义》4 卷、《外科尺目》4 卷、《外科正宗》4 卷,张介宾《外科钤》2 卷附《外科钤古方》1 卷,陈文治《疡科选粹》8 卷,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4 卷、《外科百效全书》4 卷,汪若谷《外科密集》,劳天池《劳氏家宝》附《劳氏伤科验方》,张国泰《外科集要》3 卷,郑芝龙《伤科秘书》《金疮跌打痈疽发背神方》《接骨药性秘方》,秦梅修《景岳全书外科神要简易方》1 卷,王大伦《外科纂要经验良方》3 卷,许兆祯《外科集验》1 卷,郑汝炜《外科宗要》1 卷,郭文才《疮科心要》2 卷,陶华《痈疽神秘验方》1 卷、《十段关》1 卷,杨得春《疮科通玄论》3 卷,许孙《疮科方论》1 卷等,收载了有关军中外科、伤科的内容,并详载病名,各附治法,内容充实,效果显著,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①《明史·艺文志》。明代外科学的大发展和外科学知识的积累,为军事外科学专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明代出现了几部重要的军事医学著作,如明神宗万历年间王鸣鹤撰辑的《军中医药》一书,是中国现存较早的军事综合性医学著作,包括医药说、疫气诸病捷说、折伤金疮说、破伤风论、行军烟火所伤、冬月手足皲裂、救五绝死等外伤、军伤引起的士兵疾病及其防治等内容。②崔秀汉编著:《朝鲜医籍通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第244 页。同样是万历年间吴文炳撰辑的《新刊军门秘传》4 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外科学专著。但不知何故,这两部重要的军事医学著作在明代以后未见有刻本、钞本流传,亦未见有医家引用介绍的情况,以至《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将其列入“亡佚书”③王瑞祥主编:《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70 页。之中。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明代书商的改头换面,《新刊军门秘传》最终被保存了下来,虽然在国内失传,但其传入日本后有刊本、钞本流传,成为目前海内外仅存的珍本,弥足珍贵。

(二)《新刊军门秘传》作者生平。吴文炳,字绍轩,号光甫、沛泉,江西建武南城(今江西抚州市南城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见于《明史》和其他医书记载,从其医学著作刊行年代和引用江西乡贤医著内容来看,吴氏约生活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与江西名医龚廷贤、李梃、王文谟,安徽名医陈实功等处于同一时代。吴文炳精于医经、本草、方剂和外科之学,临证方面擅长脉诊、制药和针灸治法,一生著述颇丰,撰有《医家赤帜益辨全书》12 卷、《吴氏家传养生秘要仙制药性全备食物本草》4 卷、《新刻明医参补三合王叔和脉诀合编》4 卷、《新刻明医考证八十一难经合编》4 卷、《纂集家传心法活幼全书》4 卷、《太医院纂急救仙方》1 卷、《新刊军门秘传》4 卷、《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4 卷等。吴文炳是否有随军经历,亦或为军医身份,文献记载不详。

关于《新刊军门秘传》成书或刊刻的时间,史书中均无明确记载。王铁策通过考证该书中引用万历三年(1575)江西名医李梴撰《医学入门》中的内容,认为“本书约完成并刊刻于公元一五七五——一五九三年间”④王铁策:《〈新刊军门秘传·太医院纂急救仙方〉解题》,马继兴等选辑:《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864 页。。通过考证该书大量征引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书商陈静宇积善堂刊行的江西民间医人王文谟撰《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一书中的内容,以及未见征引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外科综合性著作——万历四十五年(1617)陈实功撰《外科正宗》一书的内容,可以推断《新刊军门秘传》约完成或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二年至万历四十五年(1594—1617)之间。2003年,杨梅香整理点校的《军门秘传》一书,收入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中,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二、《新刊军门秘传》书名、规模和主要内容

(一)《新刊军门秘传》的书名和卷数。关于《新刊军门秘传》的书名和卷数,日本文政十三年(1830)汉医学家丹波元胤编《聿修堂书目》时将其书名题为“《太医院纂急救新刊诸症》一卷,一册,抄本,明吴文炳”①[日]丹波元胤编:《聿修堂书目·疡科诸治分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文政庚寅十三年(1830)钞本,第89 页。。日本大正三年(1914),内阁书记官室编《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载:“《诸症辨疑》四卷,明吴文炳,明版。《诸症辨疑》,同上,日本写本。《诸症辨疑》,互见,诊法。”②[日]内阁书记官室记录课编纂:《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子部·医家类》,东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14年,第215 页。日本昭和三十一年(1956),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编《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载其书名为“太医院纂救急新刊诸症”,又列载“新刊军门秘传”“刻太医院增补诸症辨疑”名。③[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编:《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子部·医家类》,东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1956年,第217 页。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该书明万历年间刊本扉页题“刻太医院增补诸症辨疑,书林余云坡梓”,全书无序言、凡例、目录、题跋等。原书正文采用了上、下栏版式,其中上栏约占1/3,卷1 上栏书名题“太医院纂急救仙方”,其后书名有“纂集太医急救良方”“纂集太医外科奇方”;下栏约占2/3,每半页10 行,每行16 字,卷1 下栏书名题“新刊诸症”,卷2、卷3、卷4 书名同,均题“新刊军门秘传”。可知,原书上下两栏包含了至少2种以上不同的著作,其中上栏有《太医院纂急救仙方》《纂集太医急救良方》《纂集太医外科奇方》;下栏有《新刊诸症》《新刊军门秘传》,4 卷1 册,署名为“旴江后学绍轩吴文炳辑,闽建书林冲宇熊成冶梓”④[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编:《改订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子部·医家类》,东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1971年,第217 页。。故日本学者根据原书正文首页编纂目录时,将其书名定为“太医院纂急救新刊诸症”。通过比对明刊本各卷后可以发现,下栏书名除卷1 题“新刊诸症”外,其余3 卷均题作“新刊军门秘传”,可知其真正名称应为“新刊军门秘传”,是同一种著作。

《新刊军门秘传》回传中国后,很快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如张赞臣编著《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时录为“《急救新刊诸症》1 卷1 册,现存,作者明太医院吴又烦。现仅存抄本”⑤张赞臣编著,余瀛增订:《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第30 页。,将原书作者吴文炳误作“吴又烦”。王铁策在《〈新刊军门秘传·太医院纂急救仙方〉解题》中认为:“《新刊军门秘传》才是剜改未尽的原书名。”⑥王铁策:《〈新刊军门秘传·太医院纂急救仙方〉解题》,马继兴等选辑:《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第865 页。杨梅香在《军门秘传》“校后记”中认为,该书的真正书名是“新刊军门秘传”。⑦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301 页。马继兴在《海外收藏古代中医文献研究》中对此书也进行了详细考证,称其为“外科学医书”⑧马继兴:《马继兴医学文集(1943—2009)》,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96 页。。李成文等主编《现代版中医古籍目录》著录了该书的书目和作者姓名,未载卷数。⑨李成文、李建生、司富春主编:《现代版中医古籍目录(1949—201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第63 页。

(二)《新刊军门秘传》中的军事外科疾病种类。《新刊军门秘传》中收载的军事外科学知识和验效方剂,包括明代医学十三科中金镞科、接骨科、疮疡科和按摩科的内容。⑩《明史·职官志三》。其中,伤折、正骨、接骨和金镞科疾病,包括外伤引起的脏腑内损、跌打损伤、刀斧棒杖伤、金枪伤、刀斧金刃伤、箭镞伤、折伤、骨折、筋断等;疮肿、疮疡科疾病,包括恶疮、痈毒、疔肿、汤火伤、烫火金疮、冻疮、烂疮、皲疮、杖疮、痈疽、脓肿、瘰疬、断跟皲、手足皲裂、破伤风、洗头风、癫狗咬伤等;按摩科,明代时成为独立的一科,其任务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主要负责熨灸按摩和正骨的功能。

以金镞科为例。金镞也称金疮病,是军中最为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系由弓箭、刀斧利刃等金属器械造成的创伤,如不及时救治,可引发患者出血不止、伤口感染和破伤风等。《新刊军门秘传》收载了热粘皮、军中一捻金、出箭头方、止痛生肌散、金疮出血不止方等数十首方剂,主治金疮出血、刀斧伤出血不止、取箭头和去腐生肌等,大多征引自明万历十五年(1587)江西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一书中的内容。①龚廷贤:《万病回春》卷8《金疮》,胡国臣总主编,李世华、王育学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龚延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第451 页。如热粘皮,治金疮出血不止,“龙骨(锻,三钱),五棓子(二两,半生半炒),白矾(一两,半生半枯),无名异(一两),乳香,没药(各二钱)。上为末,干掺患处,不作脓,不怕风,立时止血、住痛、生肌,如神”。军中一捻金,治金疮伤破出血,并狗咬,“矿石灰(不拘多少,炒研),生韭菜连根同捣作,阴干为末,渗上,止血生肌”。金疮出血不止方,“用楮树末,搽上血即止”。出箭头方,其方为“花蕊石,其形似硫黄,出在陕州,有白斑点者,一味火煅七次,为细末,撒在伤处周围,箭头即出”②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59 页。。

(三)《新刊军门秘传》中的军事外科疾病诊治原则与防治内容。《新刊军门秘传》详细地介绍了军事外科疾病诊治原则、外科疾病症状和临证验效方剂等外伤、战伤内容。

1.军事外科疾病总论及其诊治原则。《新刊军门秘传》卷1 为《伤损用药法则》《折伤形症辨》《跌打金疮诸症脉法》三论,介绍了有关军事外科疾病总论及其症状、脉法等诊治原则,提出了“凡折伤专主血论”和“把住血路,方能止血”的主张,在临床上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军中外科跌打损伤疾病诊察与用药法则,《新刊军门秘传》卷1《伤损用药法则》载:

夫跌打损伤者,由此血气在身,不能流行,因此或成血片,或血死作痛者,或昏闷绝不省人事者,或寒热往来,或日轻夜重,变作多端,皆由血气不调作梗故也。医者若不审原因,妄投药剂,而枉死者多矣。予深惜之。当时当下,贵得其宜。或受伤至半月经医者,死血已固,当疏通水道,既表后,再不可复表。但看仔细重轻,加减吃药。如受伤处原须青肿转红色者,此血活将愈。如伤重,服药将愈,用熨法,后进千金不夺散浸酒。服尽之后,庶得全愈。如病人攻重,牙关紧急将死者,宜击开牙关,将返魂夺命丹随用正药方,内加羌活、防风、荆芥、胡黄连煎,既以入药,不死。如不纳者,不治。切忌当风处及地下坐卧,并忌一切冷水、细茶、冷酒之类,油腻毒食之物。如遇伤重者,先令人解开病人衣服,遍身照见,看形色何如。又要去鱼际骨上下,看有脉调和否。如绝然不至者死,沉细者生。山根好,阴囊内尚有子,可治;如肾子在小腹内,去即辞,莫医。又用神妙手散,如病人口内入药不进,可将大馏鱼煮熟,取脑子和眼精调下药末,入腹略醒,可救。再用凤仙子一匙,沉香研水吞下。③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29 ~230 页。

《伤损用药法则》对军中外科疾病防治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这部分内容全部征引自明代江西民间名医王文谟撰《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卷3《秘传继周打伤方》④王文谟:《济世碎金方》卷3《杂病诸方》,崔利锐、周扬、王象鹏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第235 ~236 页。。

关于军事外科中折伤、坠落、跌打、金属刀具引发的出血、内损脏腑、外损筋骨等疾病,《新刊军门秘传》卷1《折伤形症辨》中多有记载:“凡折伤有损身体,或坠跌打扑,倒压闪剉,气血郁逆而皮不破,或金刃伤皮出血,外损筋骨者,可治;内损脏腑、里膜,及破阴子、耳后者,不治。”①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30 页。书中对折伤、金刃伤皮出血、外损筋骨、内损脏腑等外伤、战伤症状进行了仔细的辨析,指出防治折伤、损伤的关键是“妙在补气血”,其方法是“实者下之,虚者当归须散、复元活血汤调之;或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陈皮、贝母等分,水煎服”②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30 页。。关于止血方法,书中指出“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然后用洪宝丹作为敷药,“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掞口”③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55 页。。关于损伤,书中指出:“疮口勿干,毒攻腹内,恍惚烦闷,呕吐,及已出血多,而又呕血不止者,难治。初起呕吐者,用平胃散为末内服,外用姜汁调敷。破伤风浮肿者亦宜。初起吐血者,苏木煎汤调古乌附汤,或古蚌霜散。如恶血入肠、胃下血,浊如瘀血者,用百草霜为末,酒调服。如伤外肾,小便出血不通者,五苓散。”关于接骨,书中强调“须经络、穴法、骨髓明透,而又有传授。故上以危氏为善,接骨紫金丹,并接骨丹选用”④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31 页。。《新刊军门秘传》中提出的阻断血路、治疗吐血、接骨等疗法,对后世外科疾病防治颇有借鉴意义。

关于损伤、折伤、跌打、金疮诸症脉法,《新刊军门秘传》论述甚详。如,关于折伤患者脉状,书中指出:“命门脉和缓,关脉实者,纵伤重不死。命门虚促而脱者,虽伤浅难治。凡血未出者,脉宜洪大;已出血者,脉忌洪大。此折伤脉要也。敷药单糯米膏、小曲散定痛,乳香定痛散、夹骨法,折伤后为四气所侵,手足疼痛者,应痛丸。”⑤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30 页。

书中有关跌打伤损、金疮出血患者脉法的论述,来源于西晋医家王叔和《脉经》一书,为历代医家诊治跌打伤损、斫疮出血、金疮出血、金刃出血等提供了临证指南。⑥王叔和撰,沈炎南主编:《脉经校注》卷4《诊百病死生决第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108 页。

2.军事外科疾病临证治疗方法。《新刊军门秘传》“得效良方”收载了约182 首外科验效方剂,主治军中外伤、战伤等各类疾病。其中卷1 有医方37 首,卷2 有医方54 首,卷3 有医方42 首,卷4有医方49 首,其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止血法、熨灸法、正骨法、接骨法、夹骨法和麻醉法等。以下略举三例:

药物疗法。《新刊军门秘传》所载方剂是当时军中常用的防治刀刃器所伤、箭伤、金疮出血的名方,大多征引自前代医书和民间验方。如伯颜丞相军中方,专治刀箭刃器所伤;军中一捻金、军中第一方、出箭方、金枪出血方、梁阁老侄金疮出血不止方等,均为野战医方,专治金疮伤破出血。其药物剂型有散剂、敷剂、汤剂、丹剂、膏剂、酒剂、糁剂、浴剂(洗药)等,剂型多样,主治军中各种外科疾病。

熨灸疗法。熨法、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其中,熨法是指利用砭石、葱白、铁屑等加热后的高温治疗疾病或缓解病痛的方法;灸法即针灸疗法,是指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新刊军门秘传》卷1 载仙传火龙行气法,征引自明代江西民间医人王文谟撰《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其方为:“生姜(四两),食盐(四两),麻油(四两),瑞香叶(三两),头酒糟(四两),大黄(二两),荆芥(二两),生苄,泽兰,牙硝(各二两)。共一处研烂,以麻油炒熟,带热熨上,七八次,冷了又炒热,频频熨上,自能安愈。”⑦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33 页。

麻醉术。其法是用酒冲服“麻沸散”,病人全身麻醉后实施外科手术。《新刊军门秘传》卷2 中收载了一则麻药方,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骨碎、骨折、出臼和箭头入骨的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疼痛和防止病人休克。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组成、炮制、功用、剂量及注意事项,方中的坐拏草、草乌、曼陀罗花三种药物具有强烈的麻醉效果,至今仍作为手术麻醉剂。

3.军中常见外科疾病诊治方药。《新刊军门秘传》中收载了军中常见外科疾病金镞、疮肿、伤折、正骨、破伤风等防治的方药,既包括历代医书中的外科验效名方,也包括吴文炳新创和收集的草泽医方等。

治金镞方。金镞,医学分科名,宋代时独立设置,元明时沿之,专门负责治疗刀、斧、枪、箭等引起的战伤疾病。《新刊军门秘传》中对刀、箭、斧、枪等金属器械引起的金镞科疾病极为重视,如卷3所载伯颜丞相军中方,即对治刀箭刃器所伤。关于金疮出血不止,《新刊军门秘传》载有热粘皮、止痛生肌散、金疮出血不止方等;其卷3 载:“治金疮重者,筋痛脉绝,血尽人亡。如止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掞口”①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55 页。,此方法至今仍用于外科急性止血。关于去腐生肌,卷2 载生肌散,“乳香,没药,孩儿茶(各等分),为细末,撒上”②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50 页。,即止痛生肌。

治疮肿方。疮肿,医学分科名,唐代医科中已设有疮肿科,宋代时独立设置,元代沿之,明代称疮疡科。由于金镞科、伤折科、正骨科(或接骨科)先后独立成科,该科主要负责治疗恶疮、癞疥、杖疮、疔疮、肿疡等外科疾病。卷1 载敌杖散,专治杖疮。

治伤折方。伤折,医学分科名,宋代时独立设置,主治跌打伤损、闪挫跌蹼等疾病。元代,骨科成为独立的医学分科,称“正骨科”,明代改为“接骨科”,主治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关节损伤和筋断等,其中“活血化瘀、补气补血”③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 页。是最常用的治则。书中收载麦斗散、鸡鸣散、花蕊石散等方剂,专治折伤、跌伤骨折、坠压伤损等。

治破伤风方。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各种类型的骨折、刀刃伤、烫伤、火器伤、脚伤等易受到感染,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士兵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新刊军门秘传》中有关破伤风的论述,来源于明代医家李梴撰《医学入门》卷5《外科》④李梃:《医学入门》卷5《外科》,金嫣莉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第489 页。。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伤口破损、风袭和毒气发作等引起破伤风的成因,并按患者症状提出了治疗破伤风的一般原则,以防止伤口感染化脓和败血症的发生。

4.军事外科疾病医案及其治疗措施。《新刊军门秘传》征引了十余则军门外科医学病案及其防治方法,非常珍贵。卷2 载接骨神效一字散,主治坠马骨折、腹内作痛、腹有瘀血等症,其后引有两则医案:“一人坠马,腹内作痛,饮酒数杯,翌早大便自下痪血即安。此元气充实,挟酒势而行散也。”“一男子坠马,腹有瘀血,服药下之,致发热盗汗、自汗、脉浮涩,此必重剂过伤气血所致。投以十全大补汤,益甚,时或谵语,此药力未及而然也。以前药加炮附子五分,服之即睡。觉来顿安,再剂而痊。”⑤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48 页。这两则医案中所用方剂配药为接骨铜(二两,用火煅,醋淬七次,为末)、土鳖(六钱,隔纸于沙锅内,焠干为末),“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二分半,温酒调下。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其效如神”。

卷3《得效名方》所载之治金疮出血不止方后,引有一则医案:“梁阁老侄,金疮出血不止,寒热口干,此气虚血无所附,而血不归经也。用补中益气汤、五味、麦门冬主之,阳气复而渐愈矣。”⑥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2 册,第259 页。这则医案中的“梁阁老”,即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梁梦龙(1527—1602)。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梁以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等军务,抗击蒙古侵犯辽东边塞。从医案可知,其侄随梁梦龙出征时患金疮,血流不止,寒热口干,后用补中益气汤、五味、麦门冬治愈。

三、《新刊军门秘传》的军事外科知识来源与基本特点

(一)《新刊军门秘传》的知识来源。从《新刊军门秘传》所载方剂内容及其主治来看,其军事外科医学知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医配制或军中将领收藏的外科名方。《新刊军门秘传》中收载的此类药方,大多冠以“军中”二字。如伯颜丞相军中方、军门秘授桃花散、军中跌打丸等,俱与军中疾病防治密切相关。又如麦豆散,又名一厘金散,治跌伤骨折,据说是“大梁孙都督传方”。

二是历代医学著作中的外科验效名方。《新刊军门秘传》中收载了历代医学著作中的外科验效名方,数量丰富,剂型多样。如卷2载没药降圣丹、接骨散、导滞散等,来源于宋朝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疮肿伤折等病;①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治疮肿伤折》,《故宫珍本丛刊》精选整理本丛书,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236 ~252 页。百一选方,来源于南宋王璆撰《是斋百一选方》中的当归散,疗坠马落车,伤腕折骨。②王璆辑,刘耀、张世亮、刘磊点校:《是斋百一选方》卷13《第二十一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32 页。《新刊军门秘传》对元明时期江西名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李梴《医学入门》、龚廷贤《万病回春》等医书中有关伤科、金镞、正骨、疮肿等名方征引甚多,反映了吴文炳对江西乡贤名医的敬重。

三是民间外科验效名方。《新刊军门秘传》收载了大量民间医学著作中的验效名方。如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僧人异远真人《跌打损伤妙方》、嘉靖十五年(1536)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行的江西民间医人王文谟《新锲王氏家传济世碎金方》等医书中的外科名方,该书中广征博引,因而保存了大批民间珍贵医方。同时,该书中还收载了大量“草泽秘方”,不见于此前本草和方书著作,均为民间流传的外科验效秘方。

(二)《新刊军门秘传》的基本特点。作为现存较早的军事外科学专著,《新刊军门秘传》在外科疾病分类、病症脉症辨析、治则治法规范和验效方剂应用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首先,该书中收载的外科医方,突出体现了其军事医学特征,专治军中士兵脏腑内损、刀箭刃器所伤、金疮出血、破伤风、箭伤、骨折、筋断、脚皲、冻伤等外科疾病;其次,该书中收载的验效方剂,涵盖了明代医学十三科中外科之金镞科、接骨科、疮肿科、按摩科的全部内容;第三,该书中收载的外科方剂,剂型多样,以成药散剂、敷剂、膏剂、丹剂、丸剂等居多,汤剂次之,熨灸法、酒剂、浴剂、密导法等又次之,便于携带,临证指导性强。

猜你喜欢

新刊外科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2021年新刊订阅开始啦!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雪夜醉酒暴亡者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新刊编辑大队成立记
《新刊古列女传》版本源流及陕图藏本递藏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