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对贫困治理与免费女子高中发展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为例

2022-10-09杨博圣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杨博圣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免费女子高中模式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社会生态理论把对学生培养的产生影响的环境归为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四个系统。采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把影响女高发展的因素按照影响力的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在女高的建立和运行中,应以学校为中心,分析、总结不同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作用。

图1 乡村免费女子高中系统生态模型

(一)微观主体

1.学生个体

这里的学生特指贫困山区的女学生。正常而言,学生入学前的人力资本的高低程度影响着教育工作的结果,好的生源培养起来更加容易,质量也将会越来越好,基础薄弱的生源却很难朝着更好转变,形成“马太效应”。因此,在教育效率化的思想下,高中招生应该考虑到中考成绩,在成绩上设置一定的标准。但是考虑到现实因素,华坪女高模式所招收的学生都来源于贫困家庭,她们所属的地区教育事业的不发达以及义务教育质量相对较弱,再加上传统乡村的性别偏见、父母更多愿意在男孩身上进行教育投资、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女高的招生培养计划要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例如华坪县女子高中自2011年以来,连续十年在丽江市取得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高考一本率、本科上线率等指标多年位居丽江市区县第一。这个成绩的背后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学生自身。据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所说,“女高的学生每天早上六点开始学习,晚上十二点打铃结束学习,严格控制进餐时间和午休时间。因为基础差,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追上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同学”。结合麦格雷戈的Y理论,可以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是勤奋努力的,只要工作环境适当、工作条件适当,就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潜力。而家庭、学校管理者和政府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帮助组织成员减少障碍。

2.学校教育工作者

在中学,学校教育工作者包括老师、班主任、校长、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这些都是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的主体,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影响着教育的结果。在现如今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除了受到自我激励和情感因素的驱动,更多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最基本的物质满足往往是最缺乏的,这是妨碍女高健康运行的一个现实困难。自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华坪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为女高的职工工资、学校设备、物资提供支持。其政府决策背后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产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地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层层递进。教育作为一个公共品,由于涉及到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且对他人的教育往往能帮助一个人改变一生,因此教育从业者尤其是乡村教育者,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都比一般职业更加处于优势。然而,对于教师方言,如果在维持其生存的基本的物质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的情况下,教育工作仅仅依靠自我认同和社会使命感,往往不能发挥工作的最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地落实好科学的教师工薪制度,优化教师福利待遇,建立科学透明的教学评估标准。

3.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职能是在国家战略方针上把控社会资源分配与再分配,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与之相比,在社会生态的微观环境中,由于地方政府是把中央政策具体化、地方化的主体,因此对乡村女高教育更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则是地方政府。现实中,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财政收支、自然条件、产业差异、民族文化等情况不同,使得地方政府的治理的主方向和公共政策也是因地制宜。对于建立免费女子高中,最现实和直接的困难就是经费,包括建校施工、设备购买维修、教职工招聘等等费用,这样一所公立高中的建立和后续运营,对于地方政府始终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对于免费女高的建立运行,与云南省各乡镇、县城,或是整个西部乡村相比,华坪县支持建校的各方面条件绝非独得天独厚,相反,存在着的共性使得它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因为华坪县与周围的各个县城一样,同样是农业县,同样是地处西南山区,同样是第一产业生产为主。华坪女高模式能取得成绩,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华坪县政府的领导班子和各部门敢想敢做,跨出了第一步,从实际出发,重视教育,科学决策,以强有力的政治魄力和决心建立并且运营华坪免费女子高中,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家庭

组织学上,家庭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组织,在家庭成员构成的组织系统中,人们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衍生出的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教育要早于学校教育,在功能上,家庭教育对成员的影响和内容更加深刻广泛,并且在之后与学校教育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因此原生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培育至关重要。但是在乡村社会尤其是经济落后的乡村,家庭对女性的教育往往是缺失的、扭曲的。“留守女童多于留守男童”“父母更加愿意在男孩身上投资教育”“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社会观念和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在社会生产中,女性作为人口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她们在对子女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又成为了文化和性别的传播者,产生“教育代际效应”。因此提高女性教育首先要落实家庭教育,从宣传做起,鼓励家长参与孩子教育,克服性别偏见;政策上要引导外出打工的父母通过电话、短信、探访等方式定期与孩子沟通;同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女高为学生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平台,关怀学生心理健康。

(二)社会环境

1.社会竞争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 071万,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874万人。如此庞大的人数意味着学生在学业上和就业上的两个竞争更加激烈。乡村重点培养出的女学生,能否顺利通过高考,并且在接受之后的高等教育后,能否适应社会的竞争,达到阶层跨越的目的,将会成为乡村学生的两个巨大考验。但激烈的竞争背后隐藏的是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以2018年的华坪县人均收入的标准为例,12 043元(每月约1 003元)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为不读大学和初中学历者的收入水平;36 000元(每月3 000元)为华坪县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设为读高职院校和高中学历以上者的收入水平;在不考虑每年货币升值贬值以及工资水平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图2折线图可以得知,选择不读大学就直接工作的可支配收入到达第十年可以积累120 430元,而读大学前四年的每年的收益为-12 043元,四年合计为-48 172元,记作机会成本。而毕业以后,第五年开始,每年工作36 000元收益,观察折线图可以发现,工作两年可以抵消读书的机会成本,工作四年后可以与选择初中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收入持平。总体上,选择直接工作和选择读四年大学再工作相比较,到达第十年,后者算上机会成本的总的可支配收入要超出前者47 398元。y=12043x为不读大学的函数关系式,x为年份,y为累计收益。y=-12043x(1≤x≤4)和 y=36000x(x≥5)为读大学的函数关系式。按照我国法定女性退休年龄50岁,假定15岁初中毕业,当x=35时,y=421505,y=1260000,y-y=838495,即读高中的女性到达50岁的累计可支配收入要超出未读高中的同龄女性的累计可支配收入约84万元。因此面对社会竞争,学生要树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做好人生规划,直面风险和机遇。

图2 是否选择读高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折线图

2.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针对的是女校学生大学毕业后,是否选择返回生源地生存发展,包括外流和回流两种情况。劳动力外流,对于个体,虽然有利于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女高培育是免费性质,而且是在地方政府高负债的情况下,如果放任劳动力自然外流,那么在整体上就难以实现教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中央政府要授权地方政府制定控制劳动力回流的政策,在学校、个人和政府三方达成共识的情况,充分尊重三方利益,通过与女高贫困女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等方式,引进高校毕业后的人才,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3.社会舆论

在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舆论对免费女高以及贫困女学生的态度比过去更加能影响到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发展。例如,华坪女高2019年在互联网上曝光走红以后,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提出“贫困县花大力气建立免费教育是政绩工程”“女性和男性应该共同教育,分开教育则是旧社会教育的方式,不利于女性的成长”等观点。在未经过进一步研究的情况下,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煽动性,但无端的批评往往能够对女高产生一些如网络暴力、基金撤资等负向影响。因此,地方有关部门应该在保护受教育对象的隐私的前提下,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社会舆论支持,通过信息公开、官媒报道、透明办学等手段,尽可能地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三)外部环境

1.国家方针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受到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始终落后沿海地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政策精神指导下,东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和产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直到2002年,在东部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取得阶段性发展后,西部地区的高中教育才开始得到国家重视。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发展。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把“三区三州”尚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作为攻坚的重中之重。观察可以发现,国家对于乡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可以推断,在2020年之后,在“乡村振兴”和“内循环带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事业必将加速发展。

2.相对落后的传统文化和观念

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和阻断贫困代际的根本手段,而文化则是教育的背景、环境与条件,积极的文化往往能促进教育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教育的进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要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文化存在着精神平困、文化衰败,人口外流使得乡村人口固化,留守孩童和空巢老人精神生活崩塌,此外还有一些过去的“大男子主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男尊女卑”等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落后思想,在这些落后的乡土文化的氛围弥漫下,女性正常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要开展以学生家庭为对象的针对性别的观念教育,通过学校老师、村委会、社区等个体和组织进行走访宣传,关怀贫困未成年女性。要让社会普遍意识到现在的女孩就是未来的母亲,因为女性在社会生产中是性别文化的传播主体,所以提高了女孩的素质,就等同于提高了两代人的素质,贫困代际传递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就能得以阻断。

3.国际格局与政治局势

国际关系是对教育事业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之一,同样也对乡村教育产生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的内容主要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三方面。包括1968年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85年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都表明我国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后疫情时代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将把专硕招生扩大到硕士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再到我国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体现了经济和教育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规律。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的情况下,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教育事业有利于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刺激国内消费,实现内循环。

二、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贫困治理工作的推进,乡村教育俨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关注点。本文基于对发展乡村免费女子高中教育的进行案例分析,以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男女平等和阻断贫困代际为研究目的,通过理论与数据相结合,发现西部乡村免费女子高中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同时受到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能否从客观规律出发,决定着女高模式的能否落实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政府,再到就业、劳动力回流把控以及社会舆论、国家政策等,形成了多个影响女高发展的不同层次的环境,共同对其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