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矛盾风险与路径选择

2022-10-08公丕明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公丕明

[摘  要]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作用,需要从理论层面厘清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明确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素、实现条件和路径。中国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风险,为提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需要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合作,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支持;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8-0046-08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发展状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1]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2]其中,区域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中枢传导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在资源配置、调控管理等方面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金融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基础,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投融资水平和效率,其平稳健康运行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加强金融支持。

一、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任何经济金融活动都是依托一定地域空间来开展的,经济学将这一空间定义为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即具备一定经济与金融功能的地域空间,称之为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金融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经济金融活动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厘清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內在要素、实现条件和路径,对于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区域金融将金融发展与运行置于一定空间范围内加以考察,金融结构和金融运行呈现一种空间分布状态,这种分布状态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区域金融对市场的感知能力较为敏锐,能够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及时反应,同时,易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稳定性相对较差。区域金融体系则是由区域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等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金融与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趋势和结果通过区域金融体系来实现。

金融支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金融政策,依托金融体系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金融支持主体看,可以将金融支持分为市场性金融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金融业通过对行业、企业投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并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通过合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发挥对资金流动的引导作用和对市场性金融支持的补充作用。

在考察区域金融和金融支持的内涵后,可以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内涵界定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金融体系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活动总和,以及政府为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制定和实施的各类金融政策及其实施效果。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区域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一定区域范围,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差异性。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金融结构、发展水平以及环境等方面,这些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区域金融发展。三是双重性。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性是指支持主体的双重性,即政府和市场。政府层面主要在于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政策支持。市场层面主要是金融体系在相关政策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创新,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素

从金融自身角度出发,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风险及金融环境四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并发挥支持作用。

1.金融结构。不同金融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或主要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产业支持偏好以及资源配置方向也有所区别。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成熟产业,而非正规金融则是为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亦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资金支持。因此,要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支持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结构,满足区域发展中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2.金融效率。金融效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技术革新速度、经济体系运转是否高效等。首先,金融集聚带来更加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和金融工具创新,促进信息获取与共享,快速高效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金融体系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对资金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最终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有利影响,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有效信息,提高区域金融监管效率。最后,金融体系的清算支付系统给市场交易带来便捷性,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3.金融风险。对于区域金融发展而言,金融风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合理范围内的金融风险能够激发区域金融行业创新创造活力,打破一些较为滞后的行业限制,推动形成有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标准,或者说金融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创新突破而带动的。另一方面,金融业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过度风险会带来不利影响,如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发展基础。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督与风险管理功能,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平衡好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4.金融环境。区域金融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与区域金融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环境能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反之,则会损害区域金融发展的活力与创造力,从而抑制区域金融发展。国家对于金融行业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金融发展的环境,并通过各类金融监管来规范金融机构行为以及金融市场秩序。此外,良好的信用和法治环境,可以有效推进区域金融合理竞争、有序发展,是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条件

区域金融的广化发展、深化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系统、良好的信用和法治环境构成了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条件。

1.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扩大金融发展规模,促进区域金融广化发展,不断提高区域金融规模与经济规模匹配度,满足区域经济运行对资本融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需求。金融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广度不断扩大,满足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扩大,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的日渐丰富和金融业态的不断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进而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2.金融发展结构的优化。优化区域金融结构,推进区域金融深化发展,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功能,需要依靠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作用。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的市场,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构成区域金融系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金融系统自发联合市场经济主体,为整个经济系统提供服务,形成自我循环体系,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3.金融发展稳定的保障。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在于具有较高安全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良好的信用和法治环境。资本在其逐利性的驱动下会跨越区域自发追求获取高额利润的空间和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金融风险防范系统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区域经济波动。金融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作用更是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区域金融运行的稳定,提升金融支持區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质量。

(四)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区域金融体系发挥相应功能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储蓄增加,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转移和分散风险,带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将闲散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方位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量”和“质”双方面的提升。

1.促进社会储蓄增加,增加区域资本投入。区域资本的形成与积累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区域金融体系通过减少信息获取时的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承担推动储蓄主体放弃其资金控制权所付出的信息成本,提供更多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增强市场主体管理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降低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金融体系能够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成储蓄,通过信贷途径转移到生产部门,提升储蓄—投资转化率,促进区域内部资本积累和资本深化,提高资本产出率,为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充足资本支持。而区域金融合作能够使储蓄—投资的转化渠道得到拓展,转化中产生的交易与信息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能够提高区域内资本形成能力,增加区域资本投入。

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形成效率。区域金融支持所产生的资本流动,借助金融体系的信息优势、利率及价格杠杆和金融资产组合,带动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把资金配置到边际效用最高的项目中,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以及政策调节的推进,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提高,促使资金短缺部门融资结构不断优化,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3.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金融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进而改变经济发展中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效率提高能够有效支持和带动不同产业的发展。区域金融体系将整合区域内资本市场,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各类融资机制将资金转化为资本,合理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金融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支持。

4.促进技术创新,化解科创风险。推动技术进步既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而资金是推动这两项工作的保障。一方面,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能够大规模将资金投向区域内技术创新与开发的产业或企业,可以有效刺激政府和企业扩大研发投资规模,帮助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与普及应用,为整个区域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3]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风险巨大,影响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而区域金融体系所具备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以对创新性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转移与分散,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和风险

受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政策、经济结构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不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脆弱性不断积累,可能会导致区域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失衡,进而引发区域金融风险。若未能及时有效化解,则可能带来更大区域的系统性风险,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必须考察区域金融潜在矛盾和风险,予以防范和化解。

(一)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

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金融规模结构、金融政策以及政府间关系等方面,处理好这些矛盾是提高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

1.区域金融规模和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求不相符之间的矛盾。金融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同产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配置并不合理,大量资金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信贷资金过多流向传统产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形成大量低质金融资产,同时,银行贷款更倾向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这种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这些风险的积累可能导致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2.金融资源集中与区域协调发展所需金融资源需要灵活配置之间的矛盾。各地区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运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区域金融机构能够配置的金融资源有限,同时,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信贷资金会流向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而非最需要金融支持的地区,容易导致区域金融资源结构出现错配。金融资源的集中性以及资本的逐利特性,导致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灵活配置,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需求多样化与金融资源供给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金融资源在区域间供给不平衡条件下,出于各自发展需求考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屡见不鲜,影响着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区域格局。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争夺更多资源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在地方金融资源运用上可能会与中央政策偏离,导致中央政策传导延迟、落地效果不佳。这种博弈还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中央政府主导的金融纵向分割,以及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横向分割。

(二)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风险

随着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各地區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债务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等,都可能演变成区域金融风险,导致系统性金融动荡,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

1.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实体经济效益下降、风险增大,银行信用风险凸显,突出表现为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的表外业务不断扩大,并不断拓展贷款客户,加大贷款力度,导致信贷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或者无法再收回的利息规模不断扩大,原本主要依靠的存贷利差也在不断缩小,不良贷款额攀升和不良贷款率比重升高,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2.多元金融新业态迅猛发展,加大区域金融市场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新型理财产品等金融业态迅速涌现,有效满足了多层次融资需求,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但由于相关政策不健全、跨区域金融监管效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手段不成熟等原因,其野蛮生长将区域经济金融置于风险波动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效益状况不稳定,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贷款,就使得由市场风险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转换成了金融风险,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突出,过度创新引起多重风险。区域金融创新所吸纳的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现象仍然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金融业名义规模迅速扩张,金融杠杆率进一步提升,导致金融业资产扩张与资本支撑背离,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有待加强。[4]在利益驱动下,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银信、银证、银保混业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交叉性、跨行业、衍生性风险不断增多,部分业务成为规避监管的渠道,增加了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和系统性风险。同时,金融体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区域金融市场间的关联度,也为风险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便利渠道,导致金融局部性风险转向区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加。

4.区域房地产行业蕴含资产泡沫风险,影响区域金融稳定。随着居民部门以及房地产市场杠杆率提升,房地产融资在区域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房地产行业风险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被放大传播。一方面,居民部门加杠杆所带来的房地产市场加杠杆的经济行为无疑会增加对未来产生违约风险的担忧,如当前在预售资金制度下,商品房建设的资金被房地产企业挪作他用,部分省市出现烂尾楼项目,购房者集体停贷。另一方面,在国内外汇率波动、财政或货币政策影响下容易造成市场主体对价格预期的逆转,致使商业银行坏账率上升、抵押品贬值、再投资增速放缓、土地出让金锐减、偿债能力下降,进而容易造成资产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三、提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的路径选择

提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需要将区域金融发展目标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以区域金融发展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合作

健全和完善区域金融协作机制,加大区域金融合作力度,创新金融合作方式方法,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在地区间良性互动,实现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改进”。

1.推进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为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区域间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合作,打破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的藩篱与障碍,积极引导金融业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协作机制;加强对跨区域金融合作的领域、形式、内容以及长期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增加投入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引导金融资源从相对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动,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5];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资源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为区域金融合作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加强政策支持与合作交流。首先,完善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宜区域金融发展的支持政策,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差异化制定区域性利率及信贷政策,增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同性,避免政策或制度失效对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持续不良影响。发挥好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排头兵”作用,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域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同时,发挥好政府债券对金融资源的再平衡作用,解决区域融资分布不均衡问题。其次,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交流。建立地方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以区域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的形式,组织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和协商对话,进行具体事务协调,达成合作意向,制定跨区域金融纠纷、金融违约的解决程序与惩罚措施。

(二)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改变区域金融运行模式和金融工具较为单一的现状,构建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

1.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区域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合理规划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加快区域金融服务业领域开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不同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发挥各类金融中介的信息披露功能,培育和完善满足各类企业不同阶段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进一步丰富区域金融机构及组织的构成和层次,准确定位各类金融机构服务重点,根据区域内金融需求水平进行金融制度和工具创新,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的惠及面,保障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6]此外,要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积极培育金融腹地,提升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联动效应,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發展。

2.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政策性金融体制,明确政策性金融目标,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性信贷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和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特殊金融政策支持,促进地区金融资产规模扩大、金融结构和层次提升,加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基础设施项目和中长期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对经济和金融发展落后地区政策倾斜,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特色产业、民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业等重点领域,助力老少边穷地区实现内源式发展。

3.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合理布局区域间金融机构,规范区域金融机构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给予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高区域金融发展水平。[7]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机重组和优化,提高运营能力,增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渠道、投资方式多元化发展,形成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运行机制。

(三)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推进区域产业与金融融合,促使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防范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

1.推进区域各类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降低金融过度创新风险。通过区域金融创新,疏通和拓展金融体系内空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等业务,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改善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结构。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应鼓励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

2.健全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健全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和民间资本投资方向,通过直接投资支持重点发展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相对接。根据区域产业及产业内企业的不同发展水平,构建全方位产业投融资平台,提升金融与产业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匹配程度,不断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合理引导区域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升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和扩散。

(四)健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

在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符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征信与法制建设,保证区域金融平稳运行。

1.健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增强区域金融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方面,增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与应急处置机制,对区域金融运行进行持续监测、评估,及时识别区域金融风险,妥善应对和控制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另一方面,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更新监管理念,在保证金融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丰富金融监管手段,预防数字金融的潜在风险,增强监管的即时性和可达性。

2.完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维持区域金融市场秩序。在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下,优化区域金融政策和环境,创新区域金融监管理念,通过合作备忘、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沟通协调,实行统筹全局的穿透式监管,推进交叉性金融业务监测,提升金融监管效率和能力。推进区域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突破区域限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多方联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区域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合法权益,确保区域金融秩序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征信和法制建设,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为实现区域金融稳定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健全企业投资与融资信息制度,逐步建立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跨区域合作,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秩序。

(五)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针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差异性和交叉传染性,结合不同区域的风险特征,针对重点整治领域、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采取有效的防范及处置措施,严防不同金融市场、不同区域、不同业务间的交叉性风险传染。

1.积极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推动信贷有效投放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金融机构良性健康发展;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拓展业务种类及范围,开展各类中间业务,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转化途径,降低不良贷款率;完善内部风险控制,调整风险资产结构,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构建信贷风险防控体系。

2.规范金融新业态发展模式,防范潜在风险隐患。完善数字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理财产品等金融业态的引导和规范,强化风险监测、分析、识别以及预警,打击各类违法金融活动,加大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新型金融业态规范健康发展。

3.强化区域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提升房地产金融风险化解能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租购并举,保障住房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明确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责任主体,杜绝住房建设资金挪作他用,推进预售商品房按期交房。合理引导预期,抑制房地产泡沫和防止房价大幅波动,推进房地产风险管控关口前移,避免房地产投资市场波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0/content_5659796.htm.

[3]谢巧燕,王昱崴.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22,39(3):138-149.

[4]黄锐,唐松,常曦,等.中国“去杠杆”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杠杆率的区域结构差异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8(1):26-37.

[5]宋冉,生蕾.“十四五”时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3):125-131.

[6]马子玉,李巍,王琦.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了吗?——来自长三角区域的经验证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57.

[7]杨德勇,崔莹.我国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改革与战略,2021,37(8):106-115.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金融支持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