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位大院的韧性住区规划策略研究:以邯郸市邯钢百五生活区、棉一生活区为例

2022-10-08杨凤云

关键词:生活区大院韧性

杨凤云,邓 蕊

(1.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 邯郸市建筑物理环境与地域建筑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邯郸 056038)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提高.城市中居住单元是居民直接接触的建成环境,是城市系统中人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及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是人和城市连接的纽带,是联系现代生活的基本场所及关键的空间节点.居住区往往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空间与环境,同时也是灾害事件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危机事件影响及应对的基层单位及重要力量[1].20 世纪以来,除了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外,自然灾害及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对居住区的韧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灾害面前我国居住区自制力薄弱以及部分居住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来,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解决居民居住等基本需求而建造的单位大院,其在住区韧性上体现出严重的短板,如应对灾害的能力不足、灾后自我恢复能力较弱、基础服务设施匮乏、管理水平难以达到韧性要求等.本文从经济、社会及空间3个方面对多层住区韧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提出提升资本韧性、促进公众参与及优化空间结构等提高多层住区韧性的建议,以期为多层住区的规划及改造提供新思路.

1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对象

1.1 居住区韧性

“韧性”是一种系统框架的概括,最初适用于生态系统.韧性系统既要有抵御和恢复的能力还要有学习提升并达到新平衡的能力[2].2002 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将其引入城市系统的研究,适用于建成环境的相关领域[3-4].

城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综合体,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面对干扰的时候可以迅速适应变化并快速恢复其功能秩序的能力[5],其中包括城市的均衡性、持续性、过渡性、特殊适应性等[6].在规划理念中,韧性住区主要分为2 类:一类是对国外理论实践的总结[7],如Mileti[8]提出“灾害韧性社区及“韧性社区”内涵不断丰富[9-10],多元评估模型和提升策略也在不断增加[11-12];另一类是对韧性理念下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甚至是管理等多方面框架进行研究[13].

1.2 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住区韧性在规划层面上应该能应对并适应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其中包括自我组织、自我调整、学习适应等能力.一个有韧性的社区应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变化和压力[14].突发事件对住区的冲击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对居住区稳定性的破坏.其主要经过3 个阶段:承受冲击阶段;韧性抵挡的阶段;恢复再造阶段.后2 个阶段是充分体现一个居住区是否具有韧性的关键[15](见图1).国际上考量韧性城市影响因子主要运用卡特等人构建的2 个层级5 个方面的分析体系,同时在基础设施韧性方面Simon 提出了定性衡量居住区层面韧性的方法[16-17].

本文根据多层住区的特殊情况,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见图1.

图1 居住区韧性模型及评价体系

1.3 研究对象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河北邯郸市单位大院大力发展的时候,多为大型企业居住区,主要集中在以光明大街、人民路为发展轴线的主城区中心位置.这一时期的单位大院被院墙和院门所围合,在居住区内部主要分为2 种布局形式:一种为类似于“兵营式”的行列式布局;另一种采用“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组团”的模式.2 种布局模式均以单位办公楼或者厂房为中心,有较为明显的向心性和轴线性.内部交通初步分级为主、次2 级,现状道路均为混凝土或沥青硬化,具有简单的照明系统,可满足居民的基本出行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设施逐渐老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该居住区内以老年人群为主,基本为同一单位的职工,具有相同的情感归属;景观环境及配套公建设施较为滞后,绿化水平较低,普遍缺少休憩、锻炼空间及设施;管理较为混乱.其基本空间形态见表1.

1.4 韧性特征分析

1.4.1 功能诉求演变

邯钢百五生活区和棉一生活区为邯郸市典型的单位大院.本研究于2021 年10 月在邯钢百五生活区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88.57%;在棉一生活区发放调查问卷60 份,回收有效问卷51 份,有效率为85%.根据问卷结果发现:邯钢百五生活区中老年人占比较高;性别比例平衡.

单位大院依托于厂区建造,其居民多数为邯钢厂及棉一厂的职工及职工家属,厂居职工占居民总量的1/2 左右;职工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多数为高中、中专、技校等毕业;居住情况多为3代同堂或者与配偶居住,少数与子女居住或是独居;消费水平基本稳定;生活区内设施配套较为完整;居民的精神追求较为一致.单位大院小区居民基本情况见图2.

图2 单位大院小区居民基本情况

城市发展的主要约束来自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而城市运行的复杂性也给多层住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单位大院不断提升自身的空间韧性以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更新与社会发展,居住区的人口组成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且多数呈老龄化程度加深、流动性增强、异质性增高的发展趋势[18].单位大院的群体意识受到冲击且人群结构趋于混合型转变.多样的生活群体要求更丰富的住区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类型,即从单一的居住空间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创新创业空间、休闲游憩空间、特色服务设施等转变.同时,居住区韧性要求也从满足基本生存生活需求进一步过渡到满足健康安全的需求.居民更希望在生活圈内完成日常生活,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空间的质量.由图3 可知,现有住区空间不能够完全满足居民的日常及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居住区的韧性水平需不断提高.

图3 住区功能诉求演变示意

1.4.2 空间韧性

空间韧性指单位大院中各空间类型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中包括住区应急隔离空间、应急通道及物资储备空间等.单位大院为满足职工的居住需求需尽量增加居住面积,使建筑密度处于较高水平,但这会导致多层住区公共空间只能满足最低要求.该单位大院基本没有中心广场,多数为小面积硬质铺地分散布置在住区内部.

单位大院中路网结构多为棋盘式,连通性相对较好,但是很多道路空间被占用,这也直接影响了突发情况下的设施、物资的储备及运送,甚至是急救通道的畅通;部分单位大院甚至缺乏必要的消防通道、急救路线,有些道路宽度不能容纳现代化的急救车、消防车的进入,为突发情况的处理造成了阻碍.

很多单位大院在设计初期对公共空间环境关注度较低,导致整体绿地率较低.其大部分只有宅前屋后分散布置部分绿地空间,没有创造很好的微气候条件;同时卫生条件也远远达不到健康标准.

设施韧性指住区中各类型公共服务设施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基本涵盖居住区内基础设施及附属功能设施.单位大院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时需从城市中获得支持.很多城市兴起了15 和30 min 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实践,其中考虑了生活、商业的需求,但对特殊情况的考虑并不是很充分,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平战转换.只有当住区和城市间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物流体系及成熟的通讯系统时,才能使住区韧性得到有效提高.

2 邯郸市单位大院韧性分析

20 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邯郸市工业项目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单位的住房建设计划是居住区空间变迁的主要因素.单位职工就近集中居住在单位、厂房附近,居住区规模限制性不高,一般配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居住区的空间组织也与当代职工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关系,居民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基本吻合,社会关系单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依托邯郸钢铁集团所建的邯钢生活区及依托国棉二厂所建的棉一生活区(见图4).

图4 单位大院空间模式

2.1 单位大院空间现状

邯钢百五生活区于1998 年依托邯钢厂区设计建成,设有东门和南门2 个出口,建筑类型主要以板楼和点式为主,采用行列式及围合式结合布局方式,具有中心花园及中心广场并配有老年广场、儿童娱乐设施等,其分散绿化较少、整体绿化水平不高,地面停车位不足,初步具有景观设计的雏形.邯郸市棉一生活区是1997 年邯郸市国棉一厂自建的福利房,其居住区选址并没有完全依托厂区,而是选择了邯郸市中心城区的位置,小区周边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便利的生活条件,小区北、南、西3 侧共3 个出入口,由43栋6 层板楼行列式组成,小区内部没有集中的中心广场等活动空间,绿化率较低,但地面停车位及其他设施充足.邯钢百五及棉一生活区空间现状见表2.

表2 邯钢百五及棉一生活区空间现状

2.2 空间韧性分析

2.2.1 开放空间韧性分析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居民的日常生活依赖以15 min 生活圈为载体的公共空间.在公共卫生事件中,15 min 生活圈在居民自我隔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邯钢百五生活区以院落为组织单元,其中心为广场及绿地,在生活区中心有居住区级广场,可满足居民日常交流需求,但其部分空间被杂物占用,导致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储物功能有所削弱;棉一生活区以行列式布局为主,没有集中的广场,但其开放空间分布较为均衡,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居民楼的人群使用.在未来的建设改造中可以采用中心型与分散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拓扑结构使居住区韧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见图5).

图5 开放空间韧性改造

2.2.2 慢行系统韧性分析

居住区内的道路系统承担着住区内外的联系、住区内部的主要交通及居民慢行系统.在单位大院建设初期,机动车数量较少,较多考虑的是居民步行需求.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邯钢百五生活区及棉一生活区的停车位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因此,机动车违停占道现象较为严重,平时影响居民步行线路的连续性及安全性,在突发事件下更加影响急救车辆等的进入.邯钢百五生活区的院落式布局给车辆进出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后续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及现代化发展来进行韧性改造及提升(见图6).

图6 慢行系统韧性改造

2.2.3 生态韧性分析

绿地空间是居住区内调节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区,也是城市突发事件中的紧急避难场所和缓冲区.在住区范围内调节居住环境及微气候,可以起到调节住区氛围及居民心理的作用.邯钢百五生活区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居民交流空间,在其中央建有近800 m2的绿地公园,同时对院落中央的绿化进行了一定的设计.相对而言,棉一生活区为了满足停车需求而减少了部分绿地系统,导致其环境不能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在突发事件中,不能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度相对较高(建议改造方案见图7).

图7 生态韧性改造

2.2.4 设施及管理系统韧性

医疗、教育及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在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同时,也能成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临时安置场所,并且可以兼做灾时救护、物资供给等满足临时需求的空间.邯钢百五生活区的公共设施采用轴线型布局方式,集中在住区中心位置,而棉一生活区的公共设施采用周边型布局方式,环绕着整个住区.因此,在加强住区公共设施韧性时,可以考虑将2 种布局方式结合,从而提高公共设施应对风险及灾害的能力(见图8).

图8 管理设施韧性改造

3 韧性住区空间设计策略

3.1 构建基本防灾单元

单位大院韧性提升应将空间设计与治理有机结合,以经济、社会、生态优先、资源保障为设计原则,将基础保障转化为品质提升最终变为特色引导的服务保障.在空间上,优先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多层住区的绿地空间配置,并整合多层住区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优势,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增加多层住区空间韧性.以居住区为单位构建基本防灾单元,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区韧性问题(见图9).

图9 防灾单元示意

3.2 规划建议

人性住区空间设计原则为以道路韧性为基础,以开放空间、绿地空间韧性为支撑,以设施韧性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年龄组成、收入水平及教育水平均影响着社区资本.城市中的单位大院可以通过更改产业结构和改善多层住区居民年龄结构,以及丰富住区活动以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充分提高居民参与住区韧性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调节,从而构建一个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居民互助自治的应急治理体系的韧性框架.

传统的单位大院规划主要考虑居住空间的组织以及配建指标的落实,忽略了居住人口的特征及实际需求.在单位大院空间规划中应尽可能满足居民实际生活的需求及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单位大院在空间韧性改造中需要形成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道路体系、绿化体系、设施体系以满足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

对于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来说,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满足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需求.根据单位大院空间形态可对社区绿地、活动空间等实现智能化管理,使其在特殊情况下能够满足物资储备、人员隔离等韧性需求.

结合15 min 生活圈理念的建设需求,完善交通体系,提升交通系统韧性.即在满足基本的联通性、可达性以外,尽可能满足居民的便捷性、安全性及美学需求;同时完善相应的灯光、绿化等提高居民的归属感.

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保证居住区韧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设施,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保证居民的生命安全;合理布置减灾防灾空间,确保能够及时地实现功能转换以及防灾物资的储存与分配;完善交通设施,确保居住区物流设施完整、出入通道顺畅;完善多层住区内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可充分发挥单位大院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资本韧性、社会韧性及空间韧性.

3.3 韧性评价

根据韧性评价体系及居民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单位大院韧性评价体系并进行评分.其结果显示上述优化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满意度,见图10.

图10 单位大院韧性评价

4 结语

城市是一个具有多空间、多属性的复杂生态系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居住区韧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居住区作为人与城市的连接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位大院的空间要素布局同时也会影响微气候环境,进而影响空间韧性及居民的身心健康.在居住区层面上进行韧性构建,可使城市各空间尺度上的韧性效应得到叠加,共同分散城市面对的风险[19].本文提出以道路韧性为基础,以开放空间、绿地空间韧性为支撑,以设施韧性为保障的规划建议,并以居住区为单位构建基本防灾单元是切实可行的.这也应成为未来防灾、减灾,提升城市韧性的着手点与关键环节.

猜你喜欢

生活区大院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郭文虎:社区『热心人』
小班生活区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浅谈自升式钻井平台生活区设计要点
建筑施工生活区节电设计探索
中国大院故事多
探讨医院生活区推行物业化的可行性
中国大院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