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领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增强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

2022-10-04李文雨边凯晓

记者观察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协商政党中国共产党

文 李文雨 边凯晓

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科学概念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刻阐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分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现实基础、文化特色、目标导向、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等内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三个新”的论述基于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充分比较之上,科学、系统又凝练地展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彰显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接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增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就要以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刻的历史思维深刻领会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用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制度成果,既确保了指导理论的科学性,又使制度实践根据中国国情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来源,其政党制度在运行中主要表现为投票选举,投票结束后民众的政治参与很难继续,选举中的政治承诺也很难兑现,政党间的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执政的党派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但是政党间的竞争和斗争往往造成政治运行的低效率甚至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冲突,并且在实践中各主要政党明显地为少数人和少数利益集团服务,民主的质量受到损害,民众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积极性持续降低就是例证。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长期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曲折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历程还可谓征途漫漫。在与旧式政党制度的纵向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显著,尤其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点来看,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一大政治创造,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列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谐共存、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党派始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真诚合作、相互监督,使执政党与参政党能够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政治协商制度对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有效性、利益代表的充分性和持久性在与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中显得尤为珍贵,深刻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用更加深刻的历史思维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把各个政党、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充分借鉴和吸收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历史教训的伟大政治创造。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各政党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然而,近代中国先后有两次建立政党制度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初步形成了多党的政治格局,但政党间的恶性竞争使本就宝贵的人力、物力资源陷于无休止无底线的不良循环之中,加之政党反被军阀利用,加重了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政党制度。大革命结束后,国民党建立了一党垄断政权的政党制度,残酷镇压或通过制度设置排斥其他党派参与政权,使得一党专制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蜕变为个人独裁性质的统治,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对立面,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事实证明了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追求已经不可阻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深刻认识了民国初年的竞争型政党政治和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本质和失败的原因与必然性,充分认识到在中国建立政党制度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并且有着强大的组织、要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要建立的政党制度需要充分反映中国社会阶级的情况,充分实现民主。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在充分借鉴和吸收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实践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实行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的合作,为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经验。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紧密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在抗战胜利后召开了政协会议,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定,然而很快国民党做好了战争准备,悍然发动内战。到1948年4月,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实现多党合作的时机日益成熟,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联合政府”最早是在1944年提出的,这一提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多党合作的一贯态度和对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终于在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新中国的曙光就在眼前之时,“五一口号”的发布使“民主联合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齐聚北京,召开了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准备,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得以形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雄辩地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是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伟大政治创造,并且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近代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社会分化严重,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诉求,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将一切进步力量团结起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大限度地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政党制度在否定了竞争型的多党制和垄断型的一党独裁制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可见,近代中国尝试学习西方多党制的惨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超越了世界政党制度发展的现有模式,建立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使中国发展繁荣的新型政党制度。深刻认识一百多年来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酝酿与形成置于这一历程中加以考察,无疑会增强我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型政党制度之新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一优势在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为解决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形成之时,就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并且不断发展、成熟。因此,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70多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了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制度成效的巨大突破,需要深刻领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全过程,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强大自我发展能力的、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对制度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实现。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作了高度凝练的总结。简单地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以协商的方式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最科学、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和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此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正如上文所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成熟,也绝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在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被反复证明了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推动国家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属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和拓展,突出地表现为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两个重要文件都总结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经验,发展了政党制度理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定和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充分汲取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和全国政协颁布了一大批新型政党制度相关的指导意见和制度规范,主要包括:党中央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全国政协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题协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规则》等。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充分认识到并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的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这是由于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稳步发展中,政党协商、政协协商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新发展的一大特点和亮点。人民政协为政党协商、政协协商提供了专门的制度平台和保障,人民政协也在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的协同发展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作出了新的贡献。

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不同,近年来世界政党制度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进入矛盾的多发期。西方政党制度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之后,非但没有更加成熟、定型,反而显现出日益严峻、深刻的危机,其制度的成效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显露出许多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则在70多年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以来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益成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制度具有不断发展完善的特性与能力,可以为国家治理的建设和完善、社会发展的稳定和团结提供有效的支撑,在促进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纵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历程,毫无疑问将增强我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

新型政党制度的孕育、形成、发展、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增强全党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的重要内容。增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需要以广阔的世界和历史视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政党制度“三个新”的论述,更好地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讲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民主故事。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新时代,我们增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需要进一步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人民政协,着力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

猜你喜欢

协商政党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人大协商研究综述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