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出口产品的福利效应评估*
——基于美国消费者的视角

2022-10-01段世德

关键词:第三国投入产出福利

段世德 刘 薇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引言

自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发起中美贸易摩擦并宣扬“美国吃亏论”,对正常的中美贸易产生了巨大冲击;拜登上台后,中美经贸关系依然紧张,美国认为中国是中美贸易的获益者而美国是受损者,基于贸易差额视角的简单贸易利益认知,扭曲了正常的中美贸易关系。中国出口产品具有“世界制造”的特征[1],全球生产和国际分工是中美贸易关系形成的基础,全球价值链影响生产者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但缺少结合全球价值链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福利分析,贸易利益分析是不全面的。本文从消费者视角出发,以1995—2011年美国进口的中国产品为研究对象,测度美国消费者从中国出口产品中获得的福利及变化,论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贸易转型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品内分工盛行,贸易品在生产和销售出现了时空分散[2]。生产程序分工日益流行,国家和地区聚焦产品生产的特定环节和模块,国际分工的“模块化时代”[3]到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进行外包[4],形成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贸易品的生产日益碎片化[5],围绕价值链生产者形成利益共生关系;进口中间品能提高出口品的竞争力[6],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突破技术和资源要素约束的手段,利用全球价值链促进出口,成为本土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机制[7],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国际贸易利益来源日益复杂,“所见并非所得”是常态。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生产配套使中国成为东亚的生产枢纽,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中美之间形成特殊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关系[8],大量嵌入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中间品的中国产品出口,生产中的分工是决定利益分配关键[9],中国是对美国出口产品的加工平台和价值增值地[10],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中国产品出口中获得了大量的好处,而中国获的好处有限。

开展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福利,但全球价值链分工本质是生产者理论,只考虑出口的利益并没有考虑进口的好处,更没有从消费者视角来分析贸易的影响,对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福利缺乏系统测度与评估[11],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美国对第三国中间品在中国出口品生产中的跨国转移视而不见[12],从生产者视角纠结贸易差额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中间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转移,不同区域生产的同质全球品的成本差异可以测度消费支出的不同,为本研究分析消费者的福利提供了钥匙。本研究结合中国出口全球生产的现实,考虑到国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的影响[13],以美国消费者获取福利为中心,驳斥美国结论的荒谬与错误。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以第三国中间品为产出介质,建立进口品国产化的投入模型,以消费者支出变化为基础,构建进口品的消费者福利测度框架;结合中国产品的贸易运输成本,对比同质产品在美国的生产成本,通过消费支出影响测度美国消费者福利效应;结合中国产品的美国消费福利效应变化,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贸易战略转型的科学性。

一、研究设计

中美贸易关系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美国进口中国产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出口产品对美国消费者福利有提升。消费者福利可以理解为恒定收入条件下,消费者能获取更多消费品,或者是维持恒定生活水平消费支出减少,体现为消费者支出节约或购买力提升,在中美两国产品同质假设前提下,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的支出节约,即美国消费者消费中国产品的福利效应。为了分析中国产品的美国消费者福利,把美国消费品按照生产投入来源分为美国全投入产品和美国部分投入产品,美国全投入产品是没有任何外国要素投入的国产品,不在本研究范畴内。依据原产地把美国部分投入的最终品分为国产最终品和进口最终品,将最终品生产的投入品区分为美国投入、出口国投入和第三国投入,美国国产最终品是嵌入了出口国和第三国投入且由美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美国进口最终品是嵌入了出口国和第三国投入在出口国生产的最终品,美国消费的国产和进口最终品的差异在于原产地不同,但都有第三国投入品的参与。假定美国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偏好固定,进口品与国产品同质且消费效用相同,美国消费者消费国产最终品与进口最终品的支出节约,就是美国的消费者福利。

受中美要素禀赋、技术条件和产业结构的约束,生产美国消费的最终品必须有部分第三国投入[14]。美国消费中国产最终品,可将嵌入的第三国投入看作“黑匣子”,“黑匣子”随中国产品转移到美国;美国消费国产最终品,“黑匣子”直接嵌入美国生产的产品中,只有投入的转移不产生价值的变化[15]。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受中国的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在美国生产的产品受美国的投入产出关系影响。美国消费者消费中国产品,按照中国总投入再加上运费支付费用;若是消费美国生产的产品,按照美国的总投入支付费用;以美国最终消费品中嵌入的第三国投入为等价介质,比较中国生产和美国生产的总投入,结合中国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可以得到消费中国产品给美国消费者节约的支出,即为美国的消费者福利。

(一)中国对美国出口品中的第三国投入

按照上述思路,借鉴王直等人2015年的研究[16],构建由中国、美国和第三国组成的跨国投入产出关系,中美以外所有国家为第三国。每个国家产出按用途分为中间品和最终品,结合去向分为国内和国外使用,依据用途与去向形成跨国投入产出简表(见表1)。Y、M是最终品和中间品向量,与中国、美国、第三国有关的变量用角标c、u、t表示,Acc、Acu、Act和Bcc、Bcu、Bct是中国生产对中国、美国和第三国投入的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I-Acc)-1是中国生产对进口中间品的完全消耗,用Lcc来表示;Luu、Ltt表示美国和第三国对进口中间品的完全消耗,受中国、美国和第三国的投入产出关系制约。Vc、Vu、Vt表示中国、美国和第三国的增加值系数,Yc、Tu、Yt和Xc、Xu、Xt分别表示中国、美国和第三国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依据总投入等于总产出,Yc=Xc,Yu=Xu,Yt=Xt。

中国的出口增加值分解如下:

Ecu=AcuXu+Ycu=(VcBcc)Ycu+(VuBuc)Ycu+(VtBtu)Ycu+(VcBcc)(AcuXu)+(VuBuc)(AcuXu)+

(VtBtu)(AcuXu)=VcBccYcu+VcLccAcuBuuYuu+VcLccAcuButYtt+VcLccAcuBuuYut+VcLccAcuButYtu+

VcLccAcuBuuYuc+VcLccAcuButYtc+VcLccAcuBucYcc+VcLcc[AcuBuc(Ycu+Yct)]+(VcLcc-VcLcc)AcuXc+

VuBucYcu+VuBucAcuLuuYuu+VuBucAcuLuuEu+VtBtcYcu+VtBtcAcuLuuYuu+VtBtcAcuLuuEu

表1 由三个国家构成的跨国投入产出简表

其中,VccBccYcu和VcLccAcuBuuYuu是被美国吸收的中国最终品和中间品所包含的中国增加值;VcLccAcuButYut和VcLccAcuBcuYut是嵌入第三国出口品被美国以中间品和最终品形式吸收的中国中间品的增加值;VcLccAcuButYtu是嵌入美国向第三国出口中间品,并随第三国最终品出口而折返美国的中国中间品的增加值,五部分加总是美国吸收的中国增加值。VcLccAcuBuuYuc、VcLccAcuButYtc、VcLccAcuBucYcc是中国从美国和第三国进口产品而折返的中国增加值;VcLcc[AcuBuc(Ycu+Yct)]和(VcLcc-VcLcc)AcuXu是部分中国中间品跨越关境重复计算的中国增加值;VuBucYcu和VuBucAcuLuuYuu是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所包含的美国增加值;VuBucAcuLuuYuu和VuBucAcuLuuYuu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美国和第三国增加值重复计算;VuBucAcuLuuEu和VtBtcAcuLuuYuu是中国向美国出口中包含的第三国增加值。根据增加值贸易的逻辑,第三国增加值来源于第三国产出,嵌入中国出口品中第三国增加值就是中国出口品中的第三国投入,因此,VtBtc和VtBtcAcuLuuYuu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品生产中的第三国投入。用分解中国出口产品增加值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美国出口产品生产中的第三国投入,假定美国出口产品和国内消费品完全同质,美国出口产品中第三国投入占比,就是美国在国内生产最终消费的全球产品第三国投入占比。

(二)中国出口产品与美国消费者的福利

依据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对中国出口品总投入进行分解,结合中国出口品增加值的构成,计算嵌入中国出口品中的第三国增加值,得到中国对美出口品中的第三国投入,美国需要与中国生产相同的第三国投入品才能在国内生产最终品。美国与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且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假定美国消费的国产最终品与出口加拿大的最终品同质,用美国出口加拿大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替代美国国产最终消费品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嵌入中国产品的第三国投入为基础,利用美国生产最终品的投入产出关系,核算美国生产最终品的总投入即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与消费中国产品的支付的差额即为美国消费者福利。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对跨国投入产出简表进行简化,如表2所示。美国消费中国产最终品,结合中国增加值分解和对出口规模,可以得到中国出口品中的第三国投入Mtc。以美国出口加拿大的最终产品作为国产最终消费品的替代,利用类似方法得到美国国产最终品的第三国投入Mtu,结合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以第三国投入Mtu为核心,得到美国以第三国投入为基础生产最终品的总投入X。美国消费的最终品在美国生产,意味着嵌入中国产品的第三国投入Mtc直接转移到美国,以Mtc为基础,结合美国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美国在国内生产同质等量中国产品的总投入X,即美国消费者消费与中国产品同质等量的国产最终品支出。中国产品运到美国的费用为Fcu,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最终支出为Ecu+Fcu,X-Ecu-Fcu即中国产品的美国消费者福利。

表2 中美两国生产的全球产品的成本比较

二、实证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迎来快速发展。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形成了粗放发展模式,中国出口在海外遇到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加。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寻求国际竞争新优势。1995—2011年,是中美贸易高速增长的阶段,也是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阶段,测度这个阶段的美国消费者福利规模能厘清双边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结合消费者福利效应的变化,能弄清贸易背后的利益影响;结合我国发展质量要求,能验证贸易转型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下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路和框架进行测度和分析。

(一)嵌入中国出口品中第三国投入占比

2013年推出的世界投入产出表[17],时间从1995年到2011年,涵盖了制造业和服务业35个部门。中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制造业产品为主,以2013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KWW方法对16个行业①的中国对美国产品出口进行增加值分解,得到中国不同行业对美出口产品的第三国增加值占比。经合组织OECD以各国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统一中间品投入,编制出统一标准的国别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别投入产出表是核算中美两国生产全球产品的依据,为统一世界投入产出表与OECD国别投入产出表,本研究依据行业对应原则拓展世界投入产出表的16个行业,与OECD国别投入产出表的18个行业②进行对应,得到中国18个行业对美出口产品中的第三国投入占比(如图1所示)。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中,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食品饮料烟草制造等自然资源密集行业出口产品生产第三国投入占比较低,依赖国外关键零部件的电子及电子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产品的第三国产出占比较高。

图1 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的第三国投入占比

(二)嵌入中国对美出口产出中的第三国产出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将中国对美国出口按照ISITC.3编码的统计,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重新进行统计[18],得到中国18个行业对美国出口产品的总产出,由此可知中国18个行业出口品生产的总投入。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第三国增加值在中国出口增加值中占比,以及中国出口品生产的总投入,得到中国对美出口品生产中的第三国投入。1995—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品生产的总投入为22 449.4亿美元,其中包含了4 484.3亿美元的第三国产出,电子及电子机械制造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业对美出口转移第三国产出占比分别为42.58%和18.59%,转移第三国产出合计占中国转移第三国总产出的61.17%,机电产品出口是中国转移第三国产出的重要通道,中国对美国出口为第三国的中间品出口美国创造了机会,不能将中国的出口等同于中国要素创造的出口[19]。

(三)美国生产最终消费品的总投入

嵌入中国出口品生产进入美国的第三国产出,是美国消费者获得消费者效用的重要来源。美国最终消费品若在中国生产,中国需提供中间品与之配套并按中国投入关系生产;美国最终消费品若在美国生产,即中国出口品中第三国投入直接转移到美国,美国需提供中间品与之配套并按美国投入关系生产。结合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以中国出口产出中转移的第三国产出,核算美国围绕着第三国产出组织最终品生产的总投入,美国生产的总投入就是美国消费者消费国产最终品的总支出。1995年到201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22 449.4亿美元的产品,间接获得4 484.3亿美元的第三国产出,要把这些第三国产出嵌入美国产品服务消费者需求,美国总共需要46 264亿美元的总投入。

(四)美国从中国出口品中获得的消费者福利

依据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逻辑,从1995年到2011年,美国若在国内生产供应美国消费者嵌入第三国投入的最终品,美国消费者必须支付46 264亿美元,若从中国进口只需花费22 449亿美元购买产品并按照产品价值10%支付运费,美国消费者只需要支付24 694亿美元,美国消费者节约支出21 570亿美元,也就是美国获得的消费者总福利是21 570亿美元,但不同行业产生的消费者获利并不均衡(如表3所示)。

表3 美国消费者从中国产品中获得的福利 单位:百万美元

用消费者福利/消费支出来衡量消费者福利效应,在18个行业的中国进口品中,有11个行业的消费者福利效应持续为正,这11个行业的产品占美国进口总量的91.5%;但除了电子及电子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行业的消费福利效应呈现出递减趋势。木材和木材加工业的消费者福利效应下降明显,消费者福利效应从231.5%峰值下降到24.1%;由电子及电子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品构成的机电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效应处于变动中,消费者福利效应从1997年的52.96%上升到2003年的185.1%,2008年下降到90.42%,2011年又上升到131.7%,机电产品是美国进口最多的产品,占美国进口总量的49.3%,创造了消费者福利总量的68.4%,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14 762.2亿美元的支出,是美国消费者福利的主要来源。中国的农林牧副渔业、食品饮料和烟草业、纺织业产品不能节约美国的消费者支出,原因是中国产品不具有成本优势,但中国产品能增加美国消费者的选择。还有部分行业的消费者福利在正负之间变动,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变化。

三、结论与启示

91.5%的中国产品提升了美国的消费者福利,8.5%的中国产品虽不能节约美国的消费者支出,但让美国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和体验。美国消费者获得的福利出现了边际递减,依靠进口中间品生产最终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不能维系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靠提高消费者效用来替代节约消费者费用,用产品质量和口碑赢得市场。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2018年中美贸易剧烈摩擦,美国采取各种手段限制中国产品,但中国产品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与中国前期主动的贸易战略转型有关。

发展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福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口是为了获得国外高端的要素和产品,更好服务国内大循环,不是为了出口而出口。受制于技术水平而发展加工贸易,通过给国外消费者带来福利维持贸易关系,我国仅获得微薄的工资收入,影响了自主创新并造成“卡脖子”困境。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通过高水平开放,兼顾国内利益和国外消费者福利,是把握国际经济规律的体现,不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开放发展动能减弱的应急性措施,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特征进行的科学性安排,目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国产品质量,通过出口换回更多的国外高端产品和要素,使人民群众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福利。

注 释

① 16个行业分别是:1)农林牧副渔业;2)采矿业;3)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4)纺织和服装制造业;5)皮革羽绒与制鞋业;6)木材和软木加工业;7)造纸和印刷业;8)石油炼焦业;9)化学原料和制品业;10)橡胶塑料业;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金属制品业;13)机械制造业;14)电子机械制造业;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其他制造和回收循环利用业。

② 18个行业分别是:1)农林牧副渔业;2)采掘业;3)食品饮料和烟草业;4)纺织服装、皮革羽绒与制鞋业;5)木材和木材加工业;6)造纸和印刷业;7)石油炼焦与核燃料业;8)化学原料和制品业;9)橡胶塑料制品业;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金属加工业;12)金属制品业;13)机械制造业;14)电子及电子机械制造业;15)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8)其他制造和循环利用业。

猜你喜欢

第三国投入产出福利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海外水泥EPC项目第三国设备管理关键环节把控——技术服务(五)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投入产出分析教学改革
世界経済立て直しけん引を両国の企業は第三国協力の道探れ
Take Away Piz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