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22-10-01杨宏涛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农村

□杨宏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居多,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覆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国乡村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一直以县、乡、村分级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农村教育水平,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农村教育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加速,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陷入了困境,乡村职业教育管理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改革和创新,成为当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无教育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振兴难,乡村的衰败则难以真正扭转。”过去数十年中,在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的同时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教育其实是在不断培养远离乡村的人才,更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学成后涌向城市,致使乡村职业教育愈加难以维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而乡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未来共同富裕的愿景下,在先富带动后富的基准下,乡村职业教育应该追本溯源,回归其原本作用,为农村的发展培养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人才,为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培养人才。具体而言,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二是为个人就业做好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创造条件;四是为提升我国乃至世界生产力水平打下基础。把兴办职业教育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之中,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我们应当不断促进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农村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的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二、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师资力量的欠缺

一是乡村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相较于城镇的高待遇高福利以及健全的配套设施,乡村职业教育的物质条件逊色得多,教师很少自主选择去乡村工作,这也导致在从事乡村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远远落后于城镇。二是乡村职业教育在教师能力方面同样有很大的差距。愿意去乡村进行教学的教师本身就是少部分,在这之中满足国家制定的教师学历标准的并不多,科研能力更是无法与城镇教师相比。同时乡村职业教育在结构上欠合理,拥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很小,特别是在常年教师数量都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二)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脱离乡村

一是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脱离了乡村。过去数十年是城镇化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时期,整个社会都是集中力量发展城镇,乡村职业教育则在不断培养远离乡村的人才。现在乡村职业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阻拦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乡村职业教育的内部之困。二是乡村职业教育对于实践教育不达标导致涉农专业的缺失。由于教学环境差、软硬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乡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规范,尤其是涉农专业严重不足。乡村职业教育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生产力,就是为“三农”服务的。在当前十四五规划、教育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实现乡村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发展,不再让乡村人才流失,不再让人才逃离乡村。

(三)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定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职业教育基本采用课堂讲授与田间地头的实践教学,这两种方式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当时的国情民情相适应,都曾在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传统的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农村经济的突飞猛进,农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农民思维的日新月异都对乡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脱离了时代发展、忽视了农民思想变化的培养模式难以激发广大农民的学习兴趣,难以唤起广大农民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必将难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三、乡村职业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法制保障,而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政策远远滞后于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受阻,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我国在有关乡村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律较为宽泛,因而执行效果也达不到预期。我国法律法规有关乡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纲领性文件,没有落实到具体方面,这就导致了监督与执行难以进行。二是我国缺乏专门针对乡村职业教育的专项法律法规,势必导致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与法律上都受限。乡村振兴需要协同各个行业来推动发展,势必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避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流于形式,使得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乡村职业教育观念落后

在我国发展初期,大量的优质资源倾向城镇,以至于乡村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软硬设施的配套都远不如城镇,这是乡村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同时也将乡村职业教育的劣势彻底展现了出来。为缩小城乡差距,乡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一步步消失,越来越向城市看齐,越来越失去本身的特色,与城市同质化的特征越来越严重。乡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植根于农村,作用于农业,服务于农民。由于我国疆域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在思想上的解放程度不一致。此外,由于国家政策、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多方原因使得原本的乡村职业教育变得轻农、去农、离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激励着广大农民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们学成后脱离乡村,这一切都阻碍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乡村振兴这面大旗来引导思想,吸引教育工作者响应号召投身于乡村职业教育,要让新的乡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促使乡村职业教育实现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受阻

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力资源,而人口数量又是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受阻、举步维艰,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镇,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从而导致乡村人口急剧流失,动摇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使得早期的乡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乡村人才流向城镇,从而造成乡村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乡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的日益推进中迷失了方向,脱离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涉农人才的输送,使得乡村经济发展的本土人才严重匮乏。

(四)乡村职业教育的定位模糊

乡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振兴乡村的人才,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的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现代科技予以支撑,要求培养农村本土人才,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片面追求生源和经济效益,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甚至把在校学生的数量当成衡量其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把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理论抛之脑后,严重阻碍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泛完整的社会系统,其价值取向也较为固定且难以改变。信息技术和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产销模式,然而现在农民的思想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祖辈的思想。乡村职业教育是农村这个大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对于农村这个社会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一味追求招生数量、忽视办学质量必将造成乡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偏差,结果可能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五)乡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相较于城市职业教育而言,乡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先,从投入经费上看,乡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投入,因此,乡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地区财政紧密相连。当经济不景气、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时,这部分投入首当其冲受到削减,这就导致了乡村职业教育经费供给很难得到足额足量的保证。此外,由于乡村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并不足,接受其他资金注入方式的可能性极其有限,因此,相对单一的经费投入方式是造成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其次,从人才投入上来看,无论是教学人才还是职业人才的培养都严重制约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人才方面,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导致大部分教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偏向于理论方面,鲜少符合乡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实践教学。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乡村职业教育的教学人才,才能不断满足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职业人才的培养方面,由于校企合作的缺失,导致人才的培养难以全方位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农村发展脱节。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但是农村的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都流于表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上都只是简单浅显的合作,仅仅只是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都没有完整地参与办学的过程,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乡村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剧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四、破解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法治环境是乡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首先,国家有必要立法明确乡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升乡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将乡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当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其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三农”实际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修订教育类的法律法规,确保乡村职业教育在体系构建、基础设施投入、经费支持、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有可供借鉴的操作条款,使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执行到监督均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强政府统筹管理

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要在乡村振兴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实现的。乡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持与保障,要想走出固有困境,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由政府来统筹管理,依靠政府对资源进行调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在中央政府兼顾各地特色建立良好的环境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使之行之有效、行之有用。例如,政府可以借助多方力量,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长与社会各界了解职业教育,进而确保招生从数量和质量上达标。

(三)加大对乡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首先,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由于乡村职业教育大部分投资于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补助,严重忽视在师资力量上的投资,严重阻碍了师资力量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解决编制、工资发放、福利等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让教师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事业中来。其次,加大对乡村职业教育配套设施的投入。乡村职业教育正是因为软硬件设施落后、资金匮乏、办学规模小导致生源严重不足,无法实现良性循环,是乡村职业院校难以为继的原因。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乡村职业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学生就读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难题。

(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的受教育人大多数为中学时期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仿佛低人一等。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教育观念,让教育观念带动社会观念的转变,进而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通过大力宣传乡村职业教育,通过各政府部门、办学院校与社会大众合理分工提高乡村职业教育社会认知度,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而带动深层次思想的转变,让乡村职业教育深入人心,使乡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促进乡村职业教育功能深化。

(五)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目前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及稳定性较弱,所以应当改变培养模式,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体现农村发展的特点,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体现人才成长的需求,密切联系实际,并根据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与涉农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丰富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农村学生走进企业,接受实践的检验,全方位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就业质量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乡村职业教育的印象与认知,进而提高人们对于乡村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乡村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