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解读与教学建议

2022-09-30何必钻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分类整理

□何必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语文实践活动,四轮驱动,互促共进,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其中,“梳理与探究”是首次提出,值得关注。“梳理”,即“梳爬整理”,是根据所需,对学过的语文知识及方法技能进行自主分类、统计、排序等;“探究”,即“探索追究”,是对这些知识和方法技能进行“观察、聚焦、放大、比较、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等。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前后承接但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先梳理,后探究,梳理是为了更好地探究,探究是为了更好地梳理。

一、目标解读

2022年版课标提出“梳理与探究”的要求,一是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二是实现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进阶,三是让碎片化的知识记忆走向程序化的认知。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在第一、二学段的基础上递进强化、迭代升级,有着很强的连贯性、序列性和螺旋性。研读、剖析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的四条目标要求,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探析汉字规律,培养能动识写的能力

2022年版课标提出,“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它建立在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第一条要求的基础上,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去掉了“尝试”和“帮助”等前置词语,意味着学生在第三学段要形成上述能力,具备相应素养。理解这一要求的关键词是“分类整理”“发现特点”和“独立识写”。

首先,要进行分类整理。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识字量已达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识字量的大幅增加必然带来记忆混淆、错误和回生等问题。采用分类整理的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很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根据字形结构、偏旁部首、词性属别、应用场景等进行整理,使散乱的字词积累进阶为类别化的积累,形成认知组块。在整理过程中,要求分类有依据,理由说得清,鼓励学生运用多角度、有创意的分类整理方法。

其次,分类整理的目的不只是梳理,更重要的是发现。汉字是形、音、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识字的本质就是记住汉字的形、音、义,并让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结。学生在了解一些基本的汉字造字方法,分析汉字形、音、义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同音字、形近字、近反义词、字理字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等区别字词,发现特点,在比较、联结、诠释、鉴赏中感知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文化内涵,让汉字符号与具体事物或精神文化建立联系,从而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最后,在第一、二学段常规识字、写字的基础上,本学段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识写的能力。具体包括: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和结构,辨清字形,牢记字形的能力;借助字典,或通过教材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的能力;自主分析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穿插安排,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的能力。学生有了上述能力,就能主动地、有兴趣地识字、写字,在应用过程中提升成就感和审美力。

(二)拓宽阅读媒介,培养梳理信息的能力

2022年版课标提出,“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理解这一要求的关键词是“感受不同媒介”“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和“运用多种方法整理”。

首先,“感受不同媒介”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对资讯时代的语文学习外延扩大的呼应,迎合了“课程理念”中所说的“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这里的“媒介”一般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介质。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媒介的不同魅力,观察、思考、判断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差异,加深对不同媒介中语言文字运用样式和表达效果的认识,在扩展阅读与相互交流中欣赏多种形式的媒介文化。

其次,“跨媒介阅读与运用”首次在这一学段中提出。其关键在于“跨”,让不同媒介交融互通,打破单一知识信息通道的局限。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将传统阅读与表达拓展为利用声像媒体感知声音、画面的多维立体的学习样式。阅读媒介的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语文教学要主动迎接这种挑战,引导学生接触、尝试、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与交流,提高阅读的参与度,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最后,要“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要培养整理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术,分析、提炼、统整、评价信息的特点与规律。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初步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媒介呈现信息,丰富表达效果。整理技术和呈现样式的多元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与探究规律,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提升信息素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版课标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接触大量的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这一要求的关键词是“了解方法”“利用资料”和“学写报告”。

首先,从大课程观的角度看,这里的资料不仅指文字资料,还可以是图片、表格、音像、实物、模型、标本等等。查阅资料是一种能力,必须讲究方法。从第三学段开始,教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资料查阅、运用的方法,如通过哪些途径搜集,怎样搜集,搜集到的资料怎样整理、分析、使用和保存等,给予相应的指导。特别要关注网络检索法,知晓如何确定关键词,如何筛选有用信息,等等。这是学生应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技能。

其次,要以学习与生活中的情境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社区,通过查阅、走访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书籍报刊浩如烟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获取?如何从主题出发选摘有效信息,提炼有用观点,有效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提升相关的能力。教师要将学生搜集的资料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对“找到合适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产生独到见解”等学习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

最后,研究报告是资料搜集、运用的成果。在“发现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以研究性思维、科学论证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他们受任务驱动,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研究现象,解决问题,体现了语文学习对生活的深度介入。当然,关于研究报告,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尝试”和“简单”。起步阶段不宜拔之过高,求之过深。学写研究报告,要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丰富活动载体,培养综合表达的能力

2022年版课标提出,“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比对分析后发现,这一条要求延续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以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理解这一要求的关键词是“策划组织活动”和“参与主题讨论”。

首先,策划组织校园活动与社会活动,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需要对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分析、完善。这样的历练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活动过程中要尽量安排具有语文特色的任务,如撰写计划、总结、开场白、广告文案,发布微信推文,等等,体现语文性。

其次,参与主题讨论,表面上是锻炼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实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关乎阅读广度、思维深度、表达力度等。它要求学生从语文学科领域出发,走出小教室,走向大社会,走向主流文化,进行观察、关注、思考与对话,吸收优秀文化元素,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碰撞与消融中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文化价值观。这是对2022年版课标中“表达与交流”学习活动的延展与融合,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像讨论与演讲这样的语文活动,更是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二、教学建议

第三学段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梳理与探究”,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方法策略。因此,教师要在承接前两个学段要求的基础上,把握本学段要求的内涵特征,明确目标定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学段特色的“梳理与探究”活动,进一步将梳理与探究过程中获得的言语实践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突出以下“四重”。

(一)学习任务重情境,促进真实意义的建构

真实的生活情境在素养型语文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具体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进行梳理与探究,发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那么学生就能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的文化精神。因此,要基于大情境、大主题、大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做到学科逻辑、学习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有意思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与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进行知识、方法与技能的系统梳理与自主建构,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实现从“无意义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转化。

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难忘小学生活”是一个大情境。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梳理与探究,表达真实的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一是借助时间轴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分享难忘的点点滴滴,绘制成长地图,进行“感恩有你”主题演讲;二是制作成长纪念册,编写目录,撰写卷首语,设置栏目,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三是举办毕业联欢会,进行节目海选,制作海报、邀请函,撰写串词,等等。这些多元化、开放性的活动都基于集体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具有感召力。这样的梳理与探究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向往;不是枯燥的学习任务,而是乐此不疲的精神享受。他们从中能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也就是说,进行梳理与探究,要重视对知识的“沉浸式学习”。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越贴近内心需求,就越能深度体验,越能将新观点、新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从而达成知识的获得、情感的升华、思想的锤炼,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学习活动重实践,促进关键能力的提升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将语文知识、方法运用于梳理、探究等实践活动时,“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知识、能力、素养就能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转化。

如,要完成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的学习任务,依靠学生仅有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关键能力。教师可以连贯的实践活动串联整个学习过程。首先,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其次,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筛选资料。如果资料不够完善,可以继续搜集、补充。最后,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还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进行表述,在资料的综合运用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这些实践性活动明示梳理的要求,给出梳理的路径,盘活梳理的技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关键能力。

到了期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字词进行梳理与归类,如“我的易错字清单”“我的新鲜词宝库”“我的书法作品集”等,展现识字与写字的成果,在整理中发现字词的规律,在自我建构中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梳理,如根据课文的内容或阅读、表达的方法进行梳理,对整册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梳理。这些有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习过程重思维,促进高阶认知的创生

2022年版课标提出,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审视“梳理与探究”的价值功能,本身就指向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诠释、评价、创新等认知表现,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梳理与探究”成果的优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双向思考,二元推进,外显的是语言运用,内隐的是思维发展。

一要提供合适的脚手架,显化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要给予学生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和呈现梳理成果的工具。如“记笔记”是对关键信息的提取与强调,“列大纲”是对信息组织结构的提炼,“写脚本”是对信息流程与步骤的梳理,“绘制思维导图”则是建立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的思维工具。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思维工具,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资源进行过滤、归类与提炼,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让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直观呈现,这是探究规律、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会反思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要注重高阶思维的发展。多维度、纵深化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联想、求同、归纳、评鉴等思维活动,自主选择、尝试发现、质疑解答、辨析观点、创意表达等,培养思维的开阔性、敏捷性、深刻性、辩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一点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里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设计“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等学习主题,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空间,特别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促进高阶思维的创生与发展。

(四)学习成果重评价,促进多元反馈的增值

评价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教师要针对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梳理与探究方面的特点与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给予不同的评价。要通过指向清晰的多元性评价,对学生在梳理与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使学生的学习增值。

一是评价视角要多维。评价的视角要和“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的预设目标匹配,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包含对知识、方法掌握程度的评价,对学习态度和情感的评价,等等。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任务的渐进性,关注思维的梯度发展;(2)评价任务的持续性,关注认知的前后关联;(3)评价任务的协同性,关注团队的合作意识。

二是评价方式要丰富。“梳理与探究”的具体学习效果要结合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测评。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中,每一项活动前后衔接,形成了完整的真实性学习任务链,学生的书写作品、研究报告等学习成果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可以结合纸笔测试,了解学生在积累运用、阅读、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是评价主体要开放。除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邀请同学、教师甚至家长参与评价。这些人可以成为鼓励者、帮助者。如在完成“遨游汉字王国”的探究活动后,可通过“我的作品我来秀”(自我评价)、“我眼中的调查达人”(伙伴评价)、“最佳研究报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在自主建构、成长中,不断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

总之,“梳理与探究”是一个新事物,有着独特的价值与体系。教师在实践中需不断地思考、完善,在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中予以有机落实,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分类整理
分类整理,巧解分数应用题
提高古诗词复习效率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混凝土装饰砌块墙体施工和质量控制
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分类整理刍议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探究
针对公交公司的钱币分类整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