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宇宙:时空之旅》为例

2022-09-30余迎莹

学会 2022年9期
关键词:叙述者时空纪录片

余迎莹 郑 斌

(1.合肥国家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科技管理中心,安徽 合肥 23004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也是传播的重要载体[1]。在当下全球已展开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的生产迎来大暴发,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河西走廊》等一批文化类纪录片都堪称上乘之作。但若细查,则会发现本土制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纪录片明显较少,这与中国大力弘扬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国家主题现状不相适应,这也正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短处。为此,系统提升优秀科学纪录片的制作水平迫在眉睫。

2014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福克斯广播公司联手打造的科普巨制《宇宙:时空之旅》登陆全球电视网络。这一大型科学纪录片讲述了人类文明的故事,以及人类对星空、天体的探索发展,用科学叙事模式揭开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历史的面纱。其涉及最多的是天文知识,浩瀚宇宙的画面给予大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将很多科学史故事和科学原理运用计算机影视动画的形式展现。该纪录片在全球181个国家220个电视频道,使用45种语言同步播出,创造了全球电视节目播出范围最广的新纪录。从福克斯公司的估计值来看,全球有5亿家庭同时看到该节目的首集,这也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纪录片共13集,具体主题分别为《宇宙起源》《物种起源》《万有引力》《相对论》《光的世界》《微观世界》《地球年龄》《宇宙星空》《蓝色星球》《电之骄子》《科学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走向未来》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国际典范的科学纪录片的成功之道,是当下中国研究者需要优先关注的目标。本研究基于叙事学理论确立研究框架,研究分析《宇宙:时空之旅》的叙事策略,为科学纪录片中叙事艺术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综述

科学纪录片指以科学精神为背景,以科学方法和科学视角揭示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娱乐性、故事性、专业性、商业性,不同于传统科教片的影片[2]。它是科学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产品,承载着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及提高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作用。如何让科学纪录片生动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传达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是科学传播者需要思索的问题。科学纪录片要想得到大众的高度认可并产生流行性消费的前提是要高效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和知识需要。一部优秀的科学纪录片应该是在能使观众获得沉浸式视听体验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优秀的纪录片总是擅长用讲好故事的技巧来获得观众的认可。因此,研究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入门之道。

国内外科学纪录片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纪录片的特点类型、内容叙事、生产制作、受众传播及新技术对科学纪录片的作用影响等方面。国内关于科学纪录片的专著较少,较多文献聚焦于科学纪录片的案例分析。许甲子从讲述中国故事、传递科学知识、实现情感共鸣来分析《飞向月球》独特的叙事策略[3]。中国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为用科技手法表现科学内容、视听奇观化、讲述趣味化[4]。运用叙事学理论和框架对纪录片进行研究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这对本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现有研究还存在明显薄弱之处。一是对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缺少典型、细致的个案分析,尤其是科学纪录片领域,几乎未见完整详尽的叙事研究,而中国科学纪录片的变革首先需要面对的关键点是叙事层次的转变,即如何“讲好”故事的策略和方法;二是研究视野有局限性,过多关注国内纪录片或国内外合拍纪录片的解析,对国外优秀科学纪录大片反而关注少;第三是现有的纪录片研究偏重叙事学某一层面的研究,缺少叙事学的宏观把控。

目前关于《宇宙:时空之旅》的学术研究文献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有:Jackson通过研究《宇宙:时空之旅》,探讨了网络电视的播放平台对科学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影响[5]。Zakariya立足于对编剧卡尔·萨根的传播活动研究,其从传播者视角用浅显的语言准确地阐述和说明科学,注重对科学精神的大力传播,大力反对伪科学,捍卫理性精神,并在科学传播活动中表现人文关怀[6]。Sara从环境风险交流的内容与质量角度,将《宇宙:时空之旅》与1980年卡尔·萨根版本的宇宙系列科学纪录片进行比较[7]。目前,国内相关文献仅有1篇。何艳从前沿科学知识、逻辑化叙事及影像表达方式3个层面切入分析《宇宙:时空之旅》品牌更新与维护的方式。

我国科学纪录片的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纪录片相比,在选题制作能力、受众传播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系统性差距。

从整体研究视角来看,国外文献早在20世纪就开始从文本和内容上对科学纪录片的叙事进行分析,且更注重规范性和理论性研究。相较于国外科学纪录片而言,国内直到21世纪才出现与科学纪录片叙事有关的研究,且更多停留在科学纪录片是如何讲故事的层面上,对科学纪录片叙事理论建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宇宙:时空之旅》为案例,基于以往研究者对纪录片叙事学理论的总结,分析《宇宙:时空之旅》叙事策略在纪录片的创作和表达上为中国科学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提供新的路径启示。

二、学者型主持人对叙事内容的准确把握

叙述者是叙述的主体,是叙述信息的传递者。在叙事解释中,叙述者的分析通常处于中心位置。出色的科学纪录片的叙述者需具备以下能力:理解甚至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有自己的独立观点,而不只是搬运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研判;将科学原理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语言,并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8]。

科学纪录片的叙述内容与其他类型纪录片不同,其影片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业的叙述者——主持人连接叙事内容,还需要阐述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一名优秀的科学节目主持人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影片中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最大化地引导普通观众理解纪录片想要传达的科学内容和科学精神。可以说,优秀的主持人在科学纪录片制作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直接影响了科学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这决定了优秀的科学纪录片主持人首先应具备普通主持人具备的素质,通过长时间学习深入了解特定领域科学知识而成为专家后,才能充当专家学者型主持人。观众对“专家型”“学者型”主持人的渴望,并不是要求主持人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但至少应为该学科方向的“知情人”[9]。专家学者型主持人的优势包括: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提升信息的利用率。

《宇宙:时空之旅》由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奈尔·德葛拉司·泰森充当叙事者和主持人。泰森是一位以科学传播闻名的美国天文学家。从纪录片中,我们更能看出身为一名专家学者型主持人的泰森,通过多种互动的方式,引领观众跟随纪录片的情节发展,将科学知识和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融合于一体。第二集《物种起源》,泰森作为故事内叙述者的一个叙事段落,详见表1。

表1 故事内叙述者叙事段落

续表1

这一段落里,主持人泰森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狗的故事,介绍了狗如何在人类的驯养下由狼演化而来。泰森不只是一个纯粹的故事叙述者,还在故事中扮演了驯化狗的“人”,通过与驯化前后物种的互动参与故事情节,成为行为者。从表1可以看出,文本中大量使用“我们”和“你”指代自身和观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和观众互动,再辅助以泰森视角的主观镜头,强调了主持人作为故事内叙述者的参与感。同时,主持人还模拟了与狼对峙、与驯化后的狗亲密互动的场景。从叙事内容传达的效果来看,故事内叙述者的主观叙述增强了真实性,给观众传达出“叙述者正在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画面,在提升可信度的同时加强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段时长不到3分钟的叙事段落中,主持人从与驯化前的狼对峙到与驯化后的狗合作驱赶狼群,大大扩展了文本内容呈现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文本的展现力。又如,泰森为了引出人类与猩猩拥有同样的祖先时,以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出人类不耻于接受这样的结论。泰森走到一棵大树前,将镜头对准树上的猩猩展现其以人类的道德伦理角度来看会产生厌恶的行为,例如向泰森投掷香蕉皮等。泰森作为故事内叙述者的这种幽默表达瞬间将基因的概念植入观众的思想中,为后续讲解大自然其他生物的基因埋下了伏笔。

三、嵌入科学史历程的故事化叙事

纪录片的情节化叙事方法,是一种穿插故事化情节,使纪录片在运用客观真实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叙事的方法,包括冲突、悬念等等。本纪录片由于内容具有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在讲述科学原理和科学发现,用情节化方式来展现时,主要包含两方面:巧妙运用冲突等技巧,生动展现科学发现的故事;设置相应的科学实验场景,直观演示科学原理。

《宇宙:时空之旅》在展现科学原理时,将科学原理巧妙融入科学发现的具体故事。由于历史场景难以精准还原,本科学纪录片对嵌入科学史历程故事化叙事的展现以观众易于、乐于接受和理解的动画形式为主。

纪录片传达的内容不仅要体现科学原理,还要将科学精神和科学道理糅合在叙述内容中,以达到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科学史的内容正好可以展现科学家是如何接触新事物及如何探寻到正确途径的科学研究方法,使观众切身领会到每一项科学成就的背后承载着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坎坷情节中,矛盾、冲突、悬念的元素有所体现,且非常明显。这些元素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牢牢抓住观者的眼球,强烈好奇的心理持续激发着观众观看的欲望。

本纪录片嵌入科学史历程的故事化叙事多采用矛盾冲突式结构,如讲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过程这一“往事”时,以格雷马斯的“行动元叙事理论”为分析框架。其行动元关系如图1所示。牛顿作为主体,在辅助者哈雷的鼓励下准备公开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布万有引力这一科研成果。但由于此前牛顿在光和色彩上的研究被胡克公开指责说是窃取得来,牛顿不愿再次经历当众羞辱,发表该成果的意愿不强。辅助者哈雷便鼓励牛顿,并联系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前一年的预算都砸在了《鱼类的历史》一书上,因其销量低迷,学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无法为牛顿提供出版经费。牛顿和哈雷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得到的报酬便是滞销的《鱼类的历史》,为此哈雷还受到妻子的诸多抱怨。哈雷尽职尽责,坚决要将牛顿的才能展现于世。哈雷下定决心,不仅要编辑校对,而且要自掏腰包出版牛顿的书。牛顿完成了开头两卷,构建出物理运动的数学体系,但在第三卷的出版过程中遇到了麻烦。故事中最大的反对者胡克要求牛顿在致谢中写明万有引力的发现是在胡克对牛顿的帮助下完成的。在哈雷和另一位辅助者雷恩的帮助下,牛顿对抗胡克的虚假声明并最终获胜,实现了目标。

四、工具设定对叙事时空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道具、场景和特效的运用逐渐融入科学纪录片的创作中。为了表达特定的环境转换和必要的叙事情节,多使用光晕、虚拟物品等数字影像技术。

如何展现抽象的科学原理,是科学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然而,在数字影像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今,这种新的“场景再现”使得以数字动画的形式表达抽象科学原理成为可能。科学原理以模拟空间的形式再现,与现实空间紧密相连,使科学纪录片显得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感。《宇宙:时空之旅》中便用了大量的数字影像技术来加强叙事的效果。

纪录片中的时间与空间大多是通过叙述者利用声音与画面及蒙太奇艺术手法创造形成的。一般说来,科学纪录片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消除影片中叙事时空的需求与现实时空之间的隔阂。由于纪录片的内容从宇宙大爆炸讲到未来,从微观的分子世界讲到宏观的银河,若不采用较为巧妙的叙事时空方式,极易给观众以不真实和空洞的感觉。《宇宙:时空之旅》采用极具科幻色彩的想象力之船和宇宙日历,突破了时空的束缚,使得叙事显得更具合理性。

“想象力之船”:在整部科学纪录片中,主持人常乘坐想象力之船穿梭在各个时间阶段和不同维度的空间中。本片设定想象力之船是不受时空束缚的,如果想知道所处的时空,从窗户望出去即可。在时间维度上,往飞船下方看即是过去,抬头向上看即是未来;在空间维度上,飞船既可以在宏观层面穿越在星际天体之中,又可以在微观层面进入细胞、粒子内部。该科学纪录片在描述黑视界时,主讲人乘着“想象力之船”来了次虚拟的黑洞旅行,结果到了另一个全新的宇宙(黑洞内部巨大的引力使得空间和实际彻底弯曲,以至于可以容纳一个新的宇宙)。在讲述的过程中,主持人的语言、行动等与内容形成较好的融合与互动。

“宇宙年历”:为了方便想象所有的宇宙时间,纪录片将整个宇宙的历史压缩到一年的时间中。在这个比例下,每月大约相当于10亿年,每天相当于4000万年。宇宙年历、真实时间和所发生的事件的对照如表2所示。从该事件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在宇宙存在的时间还不到2小时,体现出了人类文明只是宇宙进化中极小的一部分。

表2 宇宙年历

续表2

五、借鉴意义

(一)专家学者型主持人与叙述内容的融合

现代科学传播不仅仅是基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活动,也注重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表达。这时,科学内容的生产者或科学传播的主体便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网络与社交媒介时代到来,人人皆可成为科学传播主体,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分享,但也带来了科学内容传播中典型的不可靠性困扰。这给当代科学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分歧和伦理争议,如核伦理、转基因作物等。

科学纪录片中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决定了其需要由专业主持人指导,以建立科学内容与观众间的沟通桥梁,改善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主持人可以避免科学内容的生硬传输,成为艺术的传播。中国科学纪录片主持人多来自于播音主持专业,由于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在纪录片的表达上多为解说词的配音,在纪录片中出镜讲解没有代入感。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纪录片的传播目的,一方面科学纪录片的主持人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与纪录片主题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研判能力储备,具备知识储备的广度;另一方面,无论是纪录片的主持人还是科学家,都应是该领域内的较高水平人才,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只有深度与广度兼具,通才与专才结合,才能使纪录片更具竞争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对中国纪录片制作人的素养要求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二)引入多重叙事线索,展现科学文化

在国家大力推行科学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科学纪录片创作可结合人类探索自然中的精彩科学史内容,将科学探索和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包括现代自然科学和关联人文科学。在纪录片中融入科学史教育,不仅能让观众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还了解科学的演进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科学构造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众多科学家对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科学史能够帮助科学纪录片的受众正确把握科学的内涵。研究某一领域的科学史可以更好理解科学概念的前世今生。观众在这种叙事情境下,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与内涵。任何学科现有的知识体系都是基于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积累,增强科学知识的诞生中人本位的作用,从中体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就能了解科学发现的起源、发展与应用,解释科学家的性格、科研与生活的关系及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学术环境,弥补科学纪录片的情节冲突和趣味性的不足。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科技供科学纪录片取材,如第5集《光的世界》便将墨子在小孔成像上的贡献展现出来。中国近年来从科研体量、科研产出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也有了青蒿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等方面的发现或发明,已初步具备科学文化自信。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视听语言

科学纪录片具有视听语言的表现优势,能使观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科学。因此,在科学纪录片的创作中,可以利用新媒体,通过加强科学可视化的运用来优化表达形式,从而唤起观众对科学的求知欲,满足社会大众对摄取科学信息的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科普领域也迎合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可视化的内容得到大众欢迎。

科学传播影视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独创性都会影响观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宇宙:时空之旅》于2014年3月在福克斯电视网首次播出,首播观看人数达850万。首播剧情相当震撼,镜头在太空中极速前进,到达固定点后上升,缓缓呈现出一个椭圆形凹洞,通过凹洞呈现出浩瀚的星空和宇宙,随着镜头升高,凹洞变幻成人的眼睛结构、DNA螺旋排列的细节、光谱的内化结构。全部通过可视化场景交替呈现,极为壮观。又例如,主持人出现在画面中的情景是“实体主持”,让观看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除《宇宙:时空之旅》以外,美国的Discovery和英国BBC的科学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精良的科学内容和美不胜收的视觉体验,在国内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因此,在科学内容、艺术展示手法及数字制作技巧等方面投入时间精力是科普影视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叙述者时空纪录片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纪录片之页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