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构建多维治理的韧性社区策略探究*

2022-09-30姜明昊吴美艳

学会 2022年9期
关键词:韧性防疫志愿者

翟 艳 姜明昊 谢 慧 吴美艳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在世界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传染性疫情和公共卫生危机都给城市的发展打下“烙印”,成为推动城市健康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因。欧洲黑死病大流行,推动城市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英国霍乱流行,迫使英国政府实施多项控制标准和计划;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并扩散成全球性的疾病,使社区的责任与短板一起凸显,让建设“韧性社区”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疫情将成为社区治理升级的助推剂。

一、疫情防控下,社区治理短板浮现

社区作为综合群众基础机构,是风险防控的基本单元,更是城市风险防控的核心所在[1]。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让人们的生活更多回归到社区,社区问题也随之浮现。

(一)社区设计层面:社区环境中缺乏对防疫功能的关注

社区环境承担着隔绝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了传统社区环境缺乏对防疫功能的关注,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第一,缺乏减少潜在风险的环境要素,如消杀设施、无接触设计等;第二,缺乏对应急空间的系统性规划,如缺少对应急空间、污染源运输通道等的预设;第三,忽视对居民健康生活意识的引导;第四,智能技术及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在社区防控中的应用非常有限,部分乡镇、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信息传递缺乏敏捷性,在隔离期间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二)防疫实施层面:社区工作繁复,缺乏系统的应急预案

疫情暴发后,城市许多功能处于停滞状态,繁重的防控任务和压力迅速落到了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身上,如疫情排查、隔离防护、物资配送、发动群众等,大部分社区都缺乏系统的应急预案,由此社区及社区工作人员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第一,缺乏人力资源、社区志愿者人手短缺、现有人员缺乏专业应急知识、专业应急机制不健全,使社区防疫工作不精细、不专业、效率低;第二,缺乏资源整合能力,面临突发情况,未能充分利用社区所有的资源及基层群众的力量。

(三)社区治理层面:社区缺乏凝聚力和能动性

社区治理兼具行政性和自治性,疫情之下,大多数传统社区的行政性和自治性不能协调运作,反而出现诸多矛盾,有悖于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愿景[2]。首先,社区缺乏政治权力的支持,并且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等制度变革,居民普遍缺乏凝聚力和能动性,社区自治效果甚微,因此,社区工作亟须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部分社区防疫工作中出现特殊地区人群、外地租户人员等被歧视、禁止进入及被驱逐等现象。另外,个人隐私严重泄露,社区缺乏对居民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育。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韧性社区的解读

“韧性”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后被引用到公共管理领域。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首次把“韧性”概念应用于社区公共治理领域,将2030年构建有韧性的城市和人类居住区设置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3]。

(一)韧性社区的内涵

所谓韧性,是指面对外部性力量冲击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包括得到有效恢复和成长的过程,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领域也翻译为“抗逆力”“复原力”[4]。后疫情下,韧性社区需从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进行整体性的建设,不能仅从临时应急的角度进行韧性社区的完善,而要从长远、良性发展的角度进行韧性社区的建设[5]。结合韧性的概念,韧性社区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设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第二,机动性强,能够最大程度地缓冲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第三,能有效防止风险扩散,将潜在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四,有较强的灾后恢复能力及自我优化能力。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韧性主要构成

在总结前人大量韧性社区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社区功能和短板以及防疫的重点和流程,梳理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区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管理组织韧性,这是韧性社区建设的重点,管理组织系统的灵活、高效决定了社区抗压能力的机动性和效率;第二,空间韧性,这是韧性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物质空间承载了整个社区的人和物,是保护社区居民的重要防线;第三,资源韧性,这是韧性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应急储备、保障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有序进行的基础;第四,文化韧性,这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原动力,是团结邻里、提升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第五,技术韧性,这是韧性社区的连接纽带,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三、多维治理的韧性社区目标框架

通过上文分析,要形成在灾前建设完善、灾中机动性强、灾后能进行总结优化的韧性社区,靠单一维度的提升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多维度、多视角综合考虑,使社区各个维度相互协调共同提升,形成有序、高效、机动性强的社区综合体系。

本文提出一种多维治理的韧性社区模式,即以提升长期社区韧性为总目标,从管理组织韧性、空间韧性、资源韧性、文化韧性和技术韧性五个方面入手,以社区管理升级、社区设计优化、智慧社区完善和社区志愿者机制建设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策略探究,从而形成以社区共同准则为总指导,社区服务、设计服务、志愿服务相互依托,周边服务为补充,智能技术为媒介的韧性社区体系(图1)。与此相呼应,形成以社区管理团队为领导,设计团队、志愿者团队、周边资源相互配合,智慧服务平台为中介的社区多元治理团队(图2)。

四、构建多维治理的韧性社区:策略与方法

(一)社区管理升级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社区规模、人口密度及社会风险的不断提升,社区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社区管理在社区日常运转和应急工作中起到总体统筹的作用,升级社区管理手段、提升社区管理组织韧性是建设韧性社区的首要任务[6]。

1.完善社区管理体系,优化社区管理队伍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需要协调好政府机构、社区委员会、物业管理团队、周边组织及社区居民自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应急性、机动性强,配合默契的社区管理体系(图3)。另外,还需对社区管理队伍进行优化。针对社区工作对象多样等问题,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沟通技巧、应急知识、新技术应用等相关技能培训。强化社区工作人员的作用、地位,以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社区工作中。同时,倡导社区内的退休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党建,起模范带头作用。

2.精细化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管理精细化是必要的,要详细划分每个社区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片区,建议以社区单元楼为单位设置管理员,下分对应户的工作人员,确保每户都有负责人,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完善应急响应预案,配置基层应急成员,形成联系各方的应急工作组,定期进行突发情况应对演练。将社区人员按特长划分主防控外宣组、心理防护组、应急志愿者组、重点人群关爱组,以配合应急工作展开。

3.制订社区共同准则,推进建成社区命运共同体

社区共同准则不仅要规范居民的行为,更要培育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以增强社区凝聚力[8]。制订社区共同准则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社区管理者熟悉社区工作的流程,擅长统筹规划、权衡利弊,给出大体的规划编制;社区居民代表拥有社区情怀,能够赋予规章制度人情味,切实解决居民需求;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针对专业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在多方参与下,制订合适的社区共同准则,形成社区制度—社区生活的良性互动体系,促进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凝聚力,加快建成“社区共同体”。

(二)周边资源整合

大部分传统社区自治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权利、物资支持,疫情之下各方资源都调配紧张,需要借助外力实现多方资源整合,以维持社区的正常运转[7]。

1.多方调整,实现周边资源整合

实现高效资源整合,社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意识的树立,需要加强资源整合意识和提高资源识别敏感性;二是建立有效连接,在日常管理中与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加强合作,完善社区与周边的连接机制,以便在紧急状态下缓解社区应急压力;三是多方资源整合,不仅限于人力、物力资源,还要整合利于社区发展、满足居民诉求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文化等资源,以填补社区物业服务的空缺,实现周边资源与社区的功能互补和错位服务。

2.加强维护,促进优质稳定合作

在与周边资源合作的过程中,社区要当好中间人,处理好居民和资源方的关系,以期形成优质、稳定的合作。首先,对合作服务进行评定,充分保障居民利益,评估该资源是否适合进行长期合作;其次,对适合长期合作的资源,应依据合作双方的特点和需求制订详尽的合作计划,以减少后续合作的协调成本。

3.多方合作,构建“健康社区”服务体系

通过多方资源合作,完善以“医、娱、教、感、知”五大领域为核心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居民提升体质,实现健康生活,如表1所示。

表1 社区健康服务

(三)社区设计优化

“设计不仅限于生产事件,还要更多地赋能人居生活。”设计优化能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形成有效的环境防护,弥补社区环境的防疫空白,是韧性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9]。

1.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空间布局

韧性社区设计首先看功能布局和空间安排,要从规划上加强设计和引领。从社区规划和建设中充分纳入健康防疫意识,从社区整体层面、社区内部层面到居民住宅层面进行科学规划(表2),形成通风采光良好、重视健康防疫的社区空间体系。

表2 社区防疫理念下的空间规划

2.升级基础设施,形成有效环境防护

基础设施是韧性社区的载体,要建设好、运营好、维护好。首先要增设严密的防疫消杀设施,如完善出入口的消毒测温系统,使其与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相结合,建立完备的消杀工作体系;其次,将防疫意识融入社区基础设施,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出发,对现行社区基础设施进行防疫升级(表3)。

表3 防疫理念下基础设施优化

3.回归自然,提高社区舒适感

发挥居住区绿地的健康功效是后疫情时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缺少自然刺激与自然接触。脱离自然接触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的产生,提高社区乔灌木比例、增加观赏性彩叶树种数量及配置具有治愈功能的植物对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以交往为导向,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在现代社会,如果邻里之间仅是进行线上虚拟互动,则很难形成紧密的社区团结与社区认同。社区景观应多以交往为导向,促使人们走进公共空间,进行非功利性的社交;增设由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景观区,实现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同时注重景观的全年龄段设计,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公共活动场地也需采用平疫结合的设计手法,适当减少不可移动的大型构筑物,以增强场地通用性,灵活运用色彩进行功能场地划分和行为引导。

(四)智慧社区完善

大数据时代,空间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型,将各种信息数据纳入空间治理决策中是大势所趋。智能技术是推动基层体制创新、实现精细化治理的有力工具[10]。增加社区智能技术的应用,完善社区智慧化建设,实现多方信息整合,能有效降低社区运营、管理、监督、参与的成本,加强社区居民与管理者之间沟通,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优化社区服务。智能技术在社区工作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智慧社区建设是未来韧性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

1.深化智能技术应用,建设社区“感知系统”

智能技术要融入进社区居民的生活,形成社区智能“感知系统”,随时把握社区的“健康状态”,用科技为社区生活赋能。可加快对大数据分析和手机信息的应用,通过自动产生的手机定位信息,将若干移动信号基站范围出现的信息进行汇总,掌握居民的日常出行轨迹,及时掌握往返疫区人员的相关状况,同时注意对社区居民个人信息的保护[10]。未来还可考虑在社区的上下水系统中布设传感器,对病毒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病毒就对该排水区域进行封锁,提高疫区定位精确度,降低行政部门应对风险成本,缩短评估危险等级时间。

2.加强社区媒体建设,打破疫情“信息孤岛”

社区治理要完善社区媒体建设,提高信息传达的敏捷性。社区媒体还需具备亲民和睦、及时有效、准确权威、智能便捷等特质,打造健康和谐的交流环境,杜绝伪科学及谣言的传播,把社区媒体建设为提升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的有效媒介。

3.建立互联互通的智慧社区体系,形成社区治理枢纽

完备智慧社区体系,形成信息的上下联动、横向联通,使智能社区平台联通“家”“社区”“社区配套”“社区周边”四个圈层(图4),在社区层面进行整合,实现“多网合一”的动态化管理。

(五)社区志愿者服务加强

社区志愿者是基于自身的信念、道义、良知等因素主动为社区贡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提供无偿服务的人,是社区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是连接社区管理者和居民的重要纽带[11]。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志愿者能支援社区工作,发挥弘扬助人为乐精神、提升社区凝聚力、宣扬家国情怀等作用。大力发展志愿者团队有助于社区管理者和居民形成良好的协动关系,便于社区自治的展开。

1.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社区应计划好志愿者选拔程序、培养程序、工作制度、激励办法等,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在志愿者选拔上,可实行志愿者专业化分类,有一技之长、时间自由的人,如退休干部、高校教师、律师、设计师等可优先考虑;在培养程序上,可根据每位志愿者的特点进行分组及工作任务划分,定期对他们开展专业培训,以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并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有体系、分工明确的专业志愿者团队。在工作制度上,注重志愿者合法权益保障,维护居民志愿服务热情,可采取“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模式,让社区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快速熟悉工作流程,并保障志愿者人身安全。志愿者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人”的思维优势,引导居民高效完成应急、防疫相关工作;在志愿者激励上,建立多样式的志愿者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付出予以适当嘉奖,并做好宣传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社区居民看到志愿者的付出,让志愿者感受到自我价值,激发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团队的积极性。

2.建立志愿服务“储蓄”平台,充分整合公益资源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储蓄”平台,以整合社会组织、居民可提供的公益物资、公益时间、志愿服务,可采取兑换“公益积分”形式,降低社区志愿活动的运营成本,整合各方公益资源,推进实现社区共同体。此外,可建立志愿者在有需要时能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的机制,让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居民参与志愿者团队。

3.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传递家国情怀完善社区教育

为社区内青少年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和社区周边高校、中小学的志愿项目合作,使社区成为青少年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过渡环节,加快构建三大社会化教育机制共同体,促进青少年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从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韧性社区是社区发展的新范式,韧性社区的建设关乎城市的健康安全,需要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未来需要认真研究社区特别是超大城市社区的运行规律,坚持系统观念、精细思维,将韧性社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着力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安全水平,着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猜你喜欢

韧性防疫志愿者
志愿者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我是志愿者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