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音乐特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榆次区为例

2022-09-30周沐春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特长师资培训

周沐春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一、榆次区基本信息

榆次区作为山西省晋中市政府所在地,北倚省会城市太原,依托市区北面大学城的兴建,加快了太榆同城化进程,使全区经济和文化建设也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区下辖9街6镇4乡,共有人口69万(2018年普查数据)。辖区内有小学68所,其中主城区25所(包括5所省级示范小学),在读小学生总人数约为3万人。

二、对榆次区校外音乐特长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的校外培训机构及琴行主要集中在城区及城郊,乡镇音乐特长类培训尤其是乐器类培训项目较少,即使有也仅限于一些可以开展大课教学的科目,如电子琴、架子鼓、舞蹈等。

从培训场所来看:校外音乐特长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艺术培训机构和琴行。经统计结果显示:榆次主城区存在音乐类相关培训机构(经教育局登记注册)18所,琴行31所。乡镇音乐培训机构共9所。其中,学员为小学生且生源数量在100人以上有5所,50-100人有11所,剩下的均在50人以下。可以看到,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习总人数不超过3000人。还有部分学生并未在琴行或者培训学校学习音乐特长,而是在个人工作室进行一对一学习。这类生源较为小众,总人数目前不超过1000人。相对全市小学生来说,学习音乐特长的学生占比不足10%,这一比例相对沿海城市明显偏低。

从师资分配来看:艺术培训机构或者琴行的教师大多较为年轻,以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其中,参与此次调研的35所培训机构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本科学历占75%,剩余部分是专科或者中专学历。针对暑假临时性生源扩充,部分培训机构也会雇佣大学生兼职教师,这类教师经验相对欠缺,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生后期进行稳定而持续的学习。

从专业选择来看:校外培训机构培训项目首选前三项为钢琴、古筝和架子鼓。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到,西洋乐器已经逐渐深入国人内心,而民族乐器的学习逐渐遇冷。究其原因,首先有深刻的历史和环境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变化,其次也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逐步浸润密不可分。

从以上调研可以看到:目前榆次区校外音乐特长培训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如办学规模、师资储备、人才培养、劳动保障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

三、对榆次区校内音乐特长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首先从主城区展开,源于主城区人口集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教学资源配置相对比较完善,家长对艺术教育普遍较为重视。而城郊由于近年城市快速扩张,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当地政府的教育投入也不断加大,加上交通和生活的便利,城郊与市区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艺术特长教育的投资,甚至超越了市区的规模,这是笔者在调研中感到欣慰的事情。然而,乡镇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下面,将从师资、设施、实践这三个方面,对榆次区校内音乐特长教育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一)师资配备

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是学校开设艺术课程,保证艺术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此次调研涉及的11所小学中,有7所主城区小学学生人数共计约为12000名,共有专职音乐教师24名,外聘教师2名。师生比为1:460,也就是一个教师大概负责10个教学班的工作量。根据国家2011版音乐新课标课程设置要求,1-5年级每周2个课时,六年级1.5个课时,按平均量计算,每周工作总量达到18节以上。结合榆次区实际情况,音乐教师还需要承担周五综合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任务,再加上社团和节假日节目组织排练,可谓任务繁重。

在城区调研的7所学校26名专职音乐教师中,本科学历(包括后续学历)23人,大专1人,中师1人。其中,声乐专业8人,舞蹈专业7人,器乐专业6人,7人为中师音侧班毕业(无主修专业)。

在调研的城郊三所学校中,共有学生2968人,专职音乐教师9人,外聘教师1人。师生比近1:300,比例远高于城区。10人均为本科学历(有3人为后续本科),其中,声乐专业3人,舞蹈专业2人,器乐专业4人,一人为中师音侧班毕业。

在调研的修文镇小中,共有学生176人,配有专职音乐教师1人,为本科学历。由于生源较少,工作量不够,采取“走校”模式,与镇里另一乡村小学共用一位音乐教师。

这也是乡镇学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工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榆次区教育局统一要求,周五下午统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社团的特长学习、排练。基于各校情况不同,有些学校会临时聘请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作为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以补充师资缺口。这也是校内外合作办学的一种新的尝试,有利于促进特长教育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但这种模式也有弊端,主要在于对教师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设施

有别于通识教育,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在于音乐特长教育方向。由于这个层面经济投入成本较高,对场地、教师、学生兴趣方向等方面也有诸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榆次区教育局提出了“一校一特色”的口号,因此,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教学设施的配备也各不相同。笔者选取了其中7所学校进行了归纳,如下表所示:

设施(特长教室) 学校合唱、舞蹈 逸夫小学合唱、手风琴、二胡 寿安里小学合唱、舞蹈、架子鼓 安宁小学二胡、啦啦操、管弦乐 高师附校古筝、葫芦丝 鸣谦小学无修文镇小

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室是开展特长教学活动的必要准备。特长教育往往以乐器为载体,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从上表可以看出:城区学校由于场地、资金、师资充足,校内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乡镇由于生源分散、设备不足和师资限制,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音乐通识教育,特长教育的开展不尽人意。

(三)实践活动

如果说音乐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认知能力,那么,音乐特长教育便是通过参与体验提升音乐的表达能力。把理解音乐作品、感受参与演奏的乐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音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参与音乐活动来理解音乐。强调音乐课要从经历出发,把生活与演唱、演奏相结合。从认知到体验再到表达,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音乐实践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通识教育的完善与补充。

榆次区教育局根据教育部新课标要求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音乐特长教育项目——葫芦丝,并在基础教育小学低年级(1-4年级)阶段进行全面推广。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吹奏测评,以保证学习效果。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全区还会举行大型的集体吹奏比赛,学生通过排练、比赛,在吹奏技能和音乐理解、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与提高。除此之外,晋中市教育局每年春季都组织“三独”比赛,是学习音乐特长的孩子们的又一次音乐盛会,在这里,他们相互切磋技艺,不断突破自我,展现文艺才能。上述这些政策的辅助,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各个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如花园路小学每月的“丰盈教育”活动;逸夫小学的“我爱大课间”活动;寿安里小学的春季校文化艺术节;晋华小学的“春芽”戏剧社;晋师附小秋季的“艺体2+1”展示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既丰富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又激发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对榆次区音乐特长教育现状的思考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此次调研活动,我们看到了近年来榆次区的艺术教育事业日益受到重视、蓬勃发展。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有一些让人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教育资源,指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乡镇和农村学校在思想观念、师资配备、设备投入、实践渠道等各个方面均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乡镇学生的家长一般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因而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而且,学音乐特长比较耗费人力、财力,大部分乡镇学生家里经济来源有限,家长又疲于生计,因而没有额外的精力和金钱满足孩子的艺术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后期生源难以拓展,再加上设施不全,乡镇和农村小学无法吸引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参与特长教学,而有些乡镇学校虽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但苦于教师专业限制,导致一些设备成了摆设。

近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区的虹吸作用导致乡镇人口不断减少,经济发展与城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乡镇的音乐培训机构也逐渐萎缩,一些农村孩子想就近学艺也难以实现。

(二)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之道,教师先行。在对榆次区音乐特长教师师资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师资(尤其是优质教师)缺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调研的两所800左右校容量的城区中等学校中,居然都只配备了一位音乐教师。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学校编制已满额,无法招聘新的全职音乐教师。许多班级的音乐课只能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农村小学中,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位音乐教师,而且要兼顾几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只能基本满足通识音乐教育的教学需求。而城里的教师由于路途遥远,回报较低,也不愿意过来兼课,因此,艺术实践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另外,许多城区学校选择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以解决本校师资不足的情况,这看似师资共享,实则容易形成教学隐患。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进行规范的教研活动;教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教师为了拉生源,鼓动学生去校外报课,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师资不足的现象,培训机构同样存在。培训机构的教师一般为兼职,且很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初入社会,用工成本较低。通过培训机构一段时间的锻炼,有了一定阅历后,很多人会选择跳槽,因此,培训机构看似师资充足,但很不稳定,也难以形成教学团队,长远来讲,不利于学习的连续性。

(三)教学设施不完善

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榆次区音乐特长教育目前最紧缺的设施,一是场地,二是乐器。

城区学校位置相对固定,且大部分教学楼都是在80年代修建的,随着生源的增加,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学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而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扩充场地又不现实,因此,城区仅有几所新修的学校有特长教育所需的专业排练厅(如羊毫街小学、高师附校),大多数特长教育需要在教室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在培训机构中,由于场地限制,很少能满足大型的器乐或者声乐排练,因而只能以小组形式展开。乐器是进行特长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一些乐器较为昂贵,学校无法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民乐或者管弦乐排练活动也几乎无法开展。

五、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任何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都显得缺乏诚意。作为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子,立足本地教育现状,笔者也想说说自己的拙见。

(一)均衡师资分配

教育之道,教师先行。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没有充足的师资,教学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在本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都存在音乐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甚至有的学校600多名学生只配有一名音乐教师。为了弥补教师不足,有些学校会临时安排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音乐课,这些教师不具备专业能力,音乐通识课都疲于应付,更不用说完成专业要求较高的特长课教学了。

师资的扩充,看起来容易解决,教育局只需要将当地实际需要音乐教师的数量进行摸底,按需增加分配就可以了。然而,问题解决果真如此简单么?并不是。有些学校师资不足,是因为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以锦纶路小学和五处小学两校为例,两校都属于中小型规模的学校,从师生比例来讲,是完全符合政策要求的,但大量的师资向主课倾斜,留给音体美的名额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学校艺体师资不足的共同原因。

解决师资分配不平衡,应摒弃传统观念中的“主课优先”原则,实行按需分配、按专业分配。如此既能平衡师资,也能最大限度保证教师学科的专业性,而不是一刀切,混专业,让小学教师变成全科教师,这样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让专业学科培养变得毫无意义。

(二)实现资源共享

有别于文化课,音乐特长教育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场地、师资、乐器、上课模式等因素都决定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无法完全满足每位孩子的学习需求。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一番思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无数的校外培训机构为孩子们学习特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些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充足,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教学方法也较为独特,不失为校内师资的良好补充。可以尝试以校企合作等形式共享师资甚至教学设备、场地。如安宁小学与晋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值得推广。

对乡村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师资交流形式,根据学校实际需要选择城市教师下乡开展特长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也类似于教育“扶贫”。通过点对点、校对校的帮扶,实现教资的优化分配,促进城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而对乡村音乐特长教育场地设备缺乏的问题,则需要当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协助解决。如鸣谦小学特长教育的设备投入,就是当地镇政府给予了资金支持。

(三)更新培养模式

现阶段高校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为应用型模式,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职业目标。经调查发现,山西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为主、副专业各一项,多为声乐、钢琴、器乐这三大类。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有专业和公共必修课,如钢琴、声乐、舞蹈、音乐史、教学法、即兴伴奏、语文、英语、毛概等课程,是现阶段音乐各专业中课程设置最为丰富的专业之一。虽近年来课改的呼声正盛,但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习以为常,自然会形成代际传承。而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早就跳出了这种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们在参与中获得音乐艺术的滋养。笔者认为,高校课改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在自身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对教学模式的传统观念。

除了教学模式的革新,高校还应关注人才培养中对人才“多能”的定义。当前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是多面的,既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应具备组织排练、编排舞蹈、文艺演出、特长辅导等诸多能力。而许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则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他能力的锻炼。这种情况下导致有些毕业生专业主项特别出色,而综合素质却乏善可陈,这样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可塑性不强,不具备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增加资金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惠及教育投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紧密配合,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因资金不足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表现在音乐特长学习领域,笔者认为资金投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加大设备和场地的资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没有相应的设备和场地,不可能把音乐课上好。纵观沿海发达城市的中小学,音乐课几乎都是在专门的音乐教室和排练室完成,而在本次调研的榆次区13所城乡小学中,没有一所学校具备专业的音乐教室。即便有教室,也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不能正常使用。

其次,加大教师教育成本的资金投入。很多学校因为资金所限,不能聘用更好的教师参与教学工作。这个问题,在一些私立学校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育主管部门不妨在教资成本投入上,适当放权于学校,这样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交流和流动,有力补充师资不足的问题。

六、结语

为期近一年的调研活动即将进入尾声。通过此次调研,对榆次区小学音乐特长教育近年来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可以看到,近年来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榆次区音乐特长教育在政策导向和实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基础阶段音乐教育,仍然处于摸索中前进的阶段。作为培养教师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自我教育观念,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期待看到榆次区音乐特长教育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特长师资培训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老板的特长
会议·培训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特长
钱就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