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信”意浓
——我国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扫描

2022-09-28岁正阳吴限

中国信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用监管绿色

◎文/ 本刊记者 岁正阳 吴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方法和手段,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生态环保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完善生态环保信用制度,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共享运用,充分发挥信用管理、绿色金融和大数据智慧监管等绿色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有机统一。

——题记

云南亚洲象群从北上到南归,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乌江源头六冲河畔的贵州毕节化屋村,通过守护一江碧水、发展生态产业,苗寨同胞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练江广东汕头段重现“水清如白练”的景象……一个个精彩瞬间勾勒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一幅幅绚烂画面描绘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奋斗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2022年新年献词中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到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集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从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强调“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这其中,我国各部门、各地区创新引入信用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更成为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自2016年开始实施“好家风信用贷”“环保贷”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诚信企业等可获得高额信用贷款。2017年央视“3·15”晚会将这一做法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案例向全国推介。图为工作人员为村民介绍贷款产品

“政策+制度”组合拳构建环境信监管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部署,上至部委,下至地区,都积极行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举措。

2013年,原环保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原银监会等四部门印发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

2014年以来,随着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的修改,开启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新阶段。如新《环保法》中的按日计罚、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配套手段的出台,使得环保部门可以对企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实行最严厉的惩罚手段。

2015年,原环保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方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快建立企业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上述“意见”明确了生态环境领域信用建设的5项主要任务和措施,即:建立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示,完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环保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以及开展环境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环境信用建设。

2016年,原环保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30个部门,联合签署并发布了《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对环境保护领域违法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市场准入、行政许可或融资行为,停止优惠政策,限制考核表彰等惩戒措施。

2019年9月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出台关于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的指导意见,完善环评、排污许可、危险废物经营、生态环境监测、环保设施建设运维等领域环保信用监管机制,推动环保信用报告结果异地互认。

2021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起草《关于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环保信用评价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市场主体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手段。按照依法依规、以评促建、深化应用、保护权益的原则,自2022年起对纳入生态环境监管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

2022年3月2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强化环保信用监管。建立排污许可守法和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排污许可证的信用约束。将申领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纳入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加强环保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做好与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衔接。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生态环保信用制度。全面实施环保、水土保持等领域信用评价,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共享运用。

国家政策出台后,各省市在生态环保信用评价方面也有具体措施出台。

目前,全国已经有20个省级环保部门印发了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或实施方案,江苏、福建、湖南、四川、广东等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机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建立了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的区域联动机制。

仅从2017年从各级环保部门公布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来看,被评价的企业就共计近4.5万家。

为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以国网电商平台为依托,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展开洽谈合作,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在贷款授信中的作用,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图为供电公司服务人员向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如何通过电力大数据申请贷款

一些省份的环境保护部门,积极探索扩大环保信用评价对象范围,逐步建立覆盖排污企业、环境服务机构的分类评价体系。

例如,广东、重庆、浙江等近10个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也纳入信用评价范围,运用信用手段强化对环境服务行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环保监管方式方法,推动环保部门从过度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信用约束等手段转变,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环保监管效能。

此外,各地环保部门也积极创新生态环境领域联合奖惩机制。

例如,《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明确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分别实施守信激励及失信惩戒措施”。

青海省明确规定,环境信用不良的企业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四川省发布《四川省节能信用管理办法》,以司法裁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处理结果为依据,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失信、失范行为的用能单位、服务机构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

山东省东营市对环保诚信企业实施优先安排资金支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环保科技项目、建议保险机构予以优惠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等激励措施。

而江苏省环保部门则会同省财政、住建、物价管理等部门,对环境信用差、环境信用极差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电价和差别化污水处理费政策。

在江苏南通,2015年~2016年,已对200家环保信用差、环保信用极差的企业加征污水处理费400余万元,60多家企业实现提升环保绩效、30多家高污染企业因此停产。

……这些地方条例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生态环保信用落地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竺效表示,这些手段可以形成预防机制结合末端惩戒的多元治理格局,从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实现。将环境保护工作中引入信用机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做好绿色减排工作,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健全环境信用体系既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国家要求,也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创新实践。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生态美丽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企业环境信用 新华社 发 王琪 作

“码”上评、动态环“评”促进环保信用良性发展

“福建省打造‘一平台、一标准、一库源’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并创新建立动态评价和应约评价机制,推行差别化监管。将环保诚信企业纳入监管正面清单,减少或免予对企业的检查,促进绿色金融信贷;对环保失信企业,加密监督检查频次,采取限制性惩戒措施。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评价12175家次,其中动态评价8947家次、应约评价289家次,信用动态修复1368家次。”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评审结果,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在大练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表现突出组织单位荣誉。

记者梳理发现,福建省是全国率先实现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的省份之一。2018年12月,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日前联合出台《福建省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改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方式,变年度评价为动态评价,

环保诚信企业“绿牌”、警示企业“黄牌”、不良企业“红牌”……同时,福建省首次开展企业环境信用应约评价。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按照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函告申请,对24家银行授信企业开展环境信用评价,评定出最新企业环境信用等级。

随着福建省的先试先行,全国各个省市也纷纷将环境动态环“评”应用于工作中——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信用办印发的《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暂行办法》。同时,登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网站,进入“环保信用”栏目发现,与以往的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不同,滚动的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更新日期为当日最新,评价办法实行满分12分的滚动记分制度。根据企业环境行为的恶劣程度、环境影响程度,最少扣1分,最多直接扣满12分。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在广东省率先启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系统,信用评价工作全程在线操作。参评企业在评价系统内进行自我评价、上传辅证材料、提交自评结果、反馈初评意见;生态环境部门按照权限分工,负责所属企业以及所评价指标的初评和复核工作。全程无纸化操作,评分自动计算汇总,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

随着近几年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及各项措施的实施,环保信用建设工作已经有深厚的基础,以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的1.0版也正在慢慢成为“码”上评的2.0升级版。

“你公司废气排放口发生超标……”5月10日,嘉兴卫星化学环境管理部经理蒲智毅看到“e企管”应用跳出的监管预警信息后,立即向焚烧炉车间进行核实。确认车间当天正在停车检修,只是因炉内含氧量折算问题,导致废气浓度显示超标后,他第一时间在系统上进行了标记反馈。蒲智毅说,根据赋码规则,如果废气排放时均值当日被记录累计超标3次,企业环保码就会变为黄色;6个月内超标率大于5%或者严重超标被督办,企业环保码则直接变为红色。

作为浙江省环保“e企管”应用的试点城市,嘉兴对全市企业环境健康水平实施分级分类管控。从污染排放、执法监管、公众监督、环境安全等4个维度制定赋码规则,通过实时数据分析,赋予企业“红黄绿”三色环保码并动态更新。“通过数字赋能,让企业及时了解自身环境问题,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嘉兴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环保码显示为红、黄、绿3种颜色的彩色二维码。企业只要在浙里办App登录企业法人账户,然后点击“e企管”应用程序,就可以查看企业专属的环保码。“环保码是通过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立的企业环境健康电子账户,能够动态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企业环境安全风险状况。”这位负责人说。

实现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环保码应用可实时采集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行政执法、环境安全、排污许可等近20类数据。”嘉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王晔表示,通过“e企管”可实现对企业环境问题实时提醒、帮扶整改,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智能发现、精准执法,从源头上减少发生环境问题。企业还可以通过应用集成的自我体检、环境医生、中介超市等功能,实时获得相关解难服务。

不仅是在嘉兴,浙江省很多地方也推行了各类“环保码”,并以此建立起了在线监控与现场执法之间的联动机制。监管部门以企业异常在线数据为线索,结合视频监控分析情况,再通过现场执法调查取证,对企业做出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山西省太原市生态环境局也创新性地推行了企业“环保码”分级监管制度。通过生成“红、黄、绿”三色“环保码”,动态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安全风险状况,构建以企业“环保码”为核心的分级监管与服务体系,达到分级管控、精准执法、社会监督的目标。

对于我国生态领域各个省份全面而系统推进信用评价,相关媒体评论表示,信用评价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一个强有力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抓手。信用评价结果的共享运用则进一步提升各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治理素养和治理水平,同时也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环保信用评价的生成和持续,将成为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软治理的方式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绿色金融加持“贷”动企业稳步发展

“感谢重庆农商行这笔80万元的贷款资金,将让我们的香根草种植面积翻一倍,同时,让我们有信心拿下三个生态建设项目。”去年,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棕花村的重庆市万州区棕花两山生态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负责人余思成高兴地说,正是重庆农商行创新服务模式,为其发放的万州区首笔“碳汇+”绿色信用贷款,让他解决了资金难题。

同样在重庆,从事资源回收的龙头企业重庆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去年也收到了重庆三峡银行提供的三年期2亿元专项贷款。大足区金融发展事务中心主任谢荣介绍,该笔业务是全国首笔针对“废弃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发放的信用贷款,款项将用于企业购买废弃电器电子,助推辖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向无害化、减量化发展。

“没有实物抵押,利率优惠了近1个点,相当于‘绿色信用贷’。公司正在新建回收网络,这笔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公司总经理彭会刚说。这一系列突破,得益于重庆创新搭建“金融—绿色项目”对接机制和平台。

“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认定不一致,绿色项目识别对接难;企业绿色转型、项目减碳减排的效益难以准确评估;政银企“绿色”相关信息不对称等,是制约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重大瓶颈。”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绿色金融工作有关负责人说,为此,我们着力完善绿色项目评价标准、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相关信息互通机制,搭建绿色项目智能化识别平台,有效破除了堵点,搭建起覆盖全市的“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打通金融、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区县政府信息平台,实现环境评价、绿色绩效等上万条信息的共享,并通过对企业和项目的减排减碳、环境绩效、经营状况等数据模块化、标签化,实现了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智能化识别、审核。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近年来,绿色、环保、低碳成了高频词汇,在浙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绿色的基因也已深深刻在了浙江金融的骨子里。

“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试验田的主人历定伟表示,过去农户贷款真的很难,需要抵押物,或者找人做担保,但亲戚朋友往往不愿意,再就是农户之间互保,如果有一个人出现信用问题,其他人就会被“拖下水”。厉定伟说,在绿色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他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丽水市分行获得50万元的“粮农贷”授信。有了邮储银行这笔贷款投入到试验基地,他购买机器设备,并且扩大了试验区域。

丽水是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2020年,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和丽水市发展改革委共同推出了个人信用积分评价体系“绿谷分”,直观量化反映市民生态信用情况。金融机构可以“绿谷分”为基础,结合乡村生态治理、农户生态行为的正负面清单评定星级,为符合生态信用评级的农户给予贷款支持。在此背景之下,2020年5月14日,邮储银行丽水市分行推出了“两山贷”。

2020年1月14日,浙江省湖州市报福镇新时代“两山”试验区“三生融合”共同体建设暨首家乡镇“两山绿币银行”成立启动仪式 (图片由湖州市发展改革委提供)

绿色金融创新不仅帮扶了农户种养,企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等也大获其益。

“对报福镇来说,就是要以建设‘三生融合’共同体为目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中展现新作为。”报福镇镇长表示,“三生融合”共同体是以绿色生态治理体系、绿色生产发展体系、绿色生活实践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包含多项具体机制的“3+X”绿色生态集成系统。2020年年初,该镇成立全县首家乡镇“两山绿币银行”,创新发布了与授信额度、存贷款利率挂钩的生态文明信用指数。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中能热电有限公司的厂区门口的LED屏幕上,即时显示公司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均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据介绍,中能热电是湖州市首批有碳排放配额的电力企业,该公司以6万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从邮储银行湖州市分行获得了200万元贷款。邮储银行湖州市德清县支行行长表示,这笔贷款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至放款前一天的平均交易价格50元/吨计算碳价,质押率65%,在全国碳市场上线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即批到企业手中。

“两山贷”“碳资产质押贷”“生态贷”……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支持绿色经济的创新产品远不止这些。在创新产品过程中,该行立足“小产品”和“大项目”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相融合,量身定做,创新更适合当地农户需求的绿色信贷产品;另一方面,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大力支持绿色项目和经济。

尽管绿色金融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但部分专家指出,要充分发挥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应加强金融系统与各级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管理部门的联动,共同制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明确协同减排线路图,让金融机构提前参与绿色项目谋划和实施;在支持能源、交通、工业、建筑领域大中型绿色企业和项目的同时,要重点针对绿色小微企业、绿色消费和绿色农业等出台专项发展政策。

此外,强化财政、金融监管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各级财政部门可探索建立碳减排基金,给予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贴息,建立专门服务于绿色融资的政府性担保、增信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金融监管部门适当放宽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容忍度,以聚合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转型、低碳发展。

“信用修复一件事”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刚才在系统里面查询过,你们企业的信用等级已经修复到正常水平。按照规定,贷款可以批下来。你们如果有需要,可以先回去整理资料。”日前,浙江省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银行业务人员向丽水市民康医疗废物处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康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答复。

民康公司位于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医疗废物的经营和运输,是丽水市年度重点排污单位,被列入了重点环境风险源名录的排污单位。

2020年9月20日,开发区环保局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单位2019年和2020年的部分废气污染物项目未按规定进行自行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该行为已经构成环境违法,执法人员对该公司处罚款13.8万元。

据开发区环保局执法人员介绍,由于受到行政处罚,民康公司的企业环境信用评分被扣除了50分,信用等级评定降为D级(红牌)。

此外,该违法行为录入开发区企业环保码评价系统后,指标也变为红码(红码持续时间从环保局立案之日至整改完成,以及决定书发出15日后至缴纳罚金之日)。

此时,民康公司因环境违法行为,被亮出了企业环境信用“红牌”警告,并被列入环境失信名单。同时,该企业也将因为环保码变为“红码”,有可能被增加执法检查频次和执法监测频次等惩戒措施,可以说环境违法行为直接触发了环境失信,造成企业“处处受限”,对后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是指生态环境部门根据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按照规定的指标、方法和程序,对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环境信用评价。确定其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开,供公众监督和有关部门、金融等机构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

记者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管理系统里看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环境守法、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社会责任等3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企业环境信用可分5个等级,按照不同评价分值,依次用A级(绿牌)、B级(蓝牌)、C级(黄牌)、D级(红牌)和E级(黑牌)标示。

“红牌及以下企业的信贷将受影响。”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部门与发改、市场监管、人民银行、银监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了联络协调机制,共享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全省统一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系统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据介绍,被评为“红牌”“黑牌”的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惩戒措施,包括被暂停信贷甚至退贷、重点审查其环境影响评价许可等生态环境许可事项,失去评先评优机会等。对“黄牌”企业则将实行严格管理。相反,获得“蓝绿牌”的企业将获得信贷绿色通道、环保专项资金补助、评优等奖励。

为提升企业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开发区环保局还开发了环保码指标体系,将企业日常管理、问题发现与销号、污染管控、环保投诉等纳入其中,用“绿、黄、红”三色,并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相挂钩,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在什么环节出了什么问题,通过即时整改降低违法风险。主动帮扶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

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环境失信企业履行并整改好失信行为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不良影响基本消除,且无其他失信行为再次发生的前提下,可以对自己的环境信用进行修复。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助推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开发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具备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主动靠前指导、帮助企业进行信用修复。

在看到相关材料,并得知开发区其他企业因环境失信问题在办理银行贷款未能通过时,民康公司负责人麻小平意识到若不及时修复,公司会在银行贷款等诸多环节上碰到阻碍,对公司的后续经营将造成巨大损失。

“真的要感谢生态环境部门的及时提醒,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自身的失信情况,并帮助我们及时修复环境信用,要不然顶着环境失信的‘帽子’,不光是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还会对企业其他经营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麻小平告诉记者,“我们也作出环境信用承诺,并签署承诺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记者了解到,修复企业只要登录“浙里办”App,通过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修复一件事”平台在线提交生态环境领域修复申请材料,即可办理环境信用修复。在环境失信企业在修复环境信用的同时,自身公共信用修复也同时完成,实现了信用修复全程网办、办理进度实时查看,切实解决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民康公司的环境信用修复只是丽水启动企业环境信用修复工作的一个典型代表。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69条企业环境信用修复,在提升企业的环境意识的同时,也降低了因信用受损带来的不利影响,助力企业提质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丽水市生态环境修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年前一份文件的发布。2020年1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企业环境信用修复条件,为企业主动纠错、修复信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办法》的出台,可谓环境守信处处得益,环境失信处处受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对环境失信企业会有一系列处罚惩戒,但《办法》秉承“处罚惩戒不是目的,整改教育才是本意”的原则,明确环境失信企业在失信行为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履行完毕,社会不良影响基本消除,且无其它失信行为再次发生的前提下,可以对自己的环境信用进行修复。

下一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在持续优化环境信用修复网上办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智赋能,为企业提供全领域全方位的生态环保业务在线办理服务,提高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大数据+大生态”筑牢生态环境绿色屏障

如果说信用修复是激活企业绿色发展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举措的话,那么,大数据监管就是为生态环境保护装上“加速器”,注入“强心剂”。

对于地处西南腹地的贵阳来说,便是一座“链”上大数据,实现“绿”跨越的城市。

作为“中国数谷”,贵阳将大数据与大生态两张重要发展名片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画卷正在贵阳徐徐展开。

2022年5月7日,重庆永川生态环境智慧综合监管平台开始试运行。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技术,涵盖了生态环境监测感知体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生态环境综合展示平台等内容,为水环境、空气质量等精细化管控提供系统科学的决策支持 新华社 发

环保“云管家” 新华社 发 刘道伟 作

近年来,贵阳市不断促进大数据与大生态融合发展,一系列以“数据”为核心的监管系统纷纷落地,为生态环境编织了一张强大的防护网。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的精准监控,如今在贵阳市已经不是“新鲜事”。

目前,贵阳市严守生态底线,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强化保护体系建设、加快苗木产业发展、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了森林资源监测监管信息化体系、森林防火监测体系、智慧林云平台、数据生态管理系统等,形成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的格局。

在南明河流域生态治理攻坚战中,贵阳充分运用河湖大数据平台、“两湖一库”重要水源地监管平台,通过14座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以及遥感、无人机等大数据手段和先进技术,对河道和重要排污口进行精准监管,实现了南明河生态治理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近年来,贵阳市以生态云平台为基础,以数博大道核心及辐射区域为重点,实施环境监测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数博大道智慧环境监测项目与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融合,取得显著成果。

数字时代,贵阳灵活运用大数据手段监管守护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筑起青山绿水的“守护网”。和贵阳相似,山东省济宁市近年来也积极探索智慧环保监管模式,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市智慧环保平台发现一条告警信息,显示任城区某企业治污设施运行用电量异常告警,这条信息将第一时间推送到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任城区分局,由分局执法人员即时进行处置。”据济宁市智慧环保督导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李成高介绍,济宁市智慧环保平台建立在线监测小时值超标、用电量监控异常等告警“1+2+1”快速反应机制,监管员接到告警信息后,立即转办至所属县市区智慧环保平台,由当值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调查处理,并将查处结果反馈至市智慧环保平台,整个流程严格执行1小时转办2小时处置1周内报告处罚结果的问题处置模式,实现环保问题的高效闭环管理。该机制实施以来,在线监控告警数量由机制实施前月均4605次下降到2022年月均579次,降幅87.4%,排污异常数量大幅下降。

相对于传统的水、气污染防治工作,危险废物监管起步较晚,传统的危废管理手段局限于“手工申报”“定期上报”的统计汇总层面,造成统计数据不完全,增大了环境执法监管难度。为了克服传统的危废管理手段的缺点,济宁市2018年打造了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逐步向实时采集、真实监督、精准管理的目标迈进。在济宁市危险废物信息大数据监管平台,全市企业的产废量、自行利用量、转移处置量、处置去向等信息一目了然。“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实时掌控企业的危废产、存、运、处情况。”据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环境与固废管理科科长朱明介绍,目前济宁市已有1000余家工业产废企业和医疗机构纳入平台,实现了危险废物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不仅如此,工业城市湖南省株洲市也以大数据破解环境监管难题。

“输入企业名称,立即跳出数据分析。如果两条曲线高度持平,说明企业产污、治污设备运行正常。” 1月21日,株洲环境监察人员正在操作“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平台,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巡查。

近年来,在湖南省环境监察局的支持下,株洲不断推进“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改革,成果显著。由该市国投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平台,有效破解不法企业与生态环境部门“躲猫猫”,环保设施建而不用、时开时停的监管执法难题。

株洲是工业大市,现有市场主体31.3万户,其中部分企业生产过程对大气、水体环境影响较大,监管也较难。该市环保部门过去主要靠巡查抽查“海底捞针”,以及群众举报“猫捉老鼠”。日常巡查,每名执法队员负责监管的企业多达2408家。

人管不过来,大数据来管行不行?2017年10月,株洲在全省率先建设“互联网+”技术监控污染物治理设施项目,并持续迭代升级。

2021年初,株洲市以智慧株洲平台为核心,对接省电力大数据平台,集成“互联网+”环保设施监控、生态环境移动执法、市长热线督办等平台,推出“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平台4.0版本,形成一套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预警、现场精准执法和热线督办等功能,“领跑”全国的大数据环境监管解决方案。

“4.0版方案,真正构建起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全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有力推动了市域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株洲市国投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让全市环境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便捷。

“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平台4.0版本丰富了株洲全市生态环境网络监测体系,转变传统的人工环境管理机制,通过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挖掘与模型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实现创新型的环境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部门监管执法人员的不足难题,全面提高了株洲环境监管水平和效率。

数据显示,株洲目前已在674家企业建设了3140个监测点位,对全市重点企业全流程的产治协同无缝管理,实现了各类污染源监管全覆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数字时代下,做好“生态环境一本账、环境管理一张图、污染监督一张网”的生态监管体系,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态势感知体系,持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前路浩浩荡荡,万事尽可期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正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推动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全民参与行动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汇聚更强大的奋进力量。新征程翻开新华章,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让我们一起携手,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山河大地绿意更浓。

猜你喜欢

信用监管绿色
绿色低碳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信用消费有多爽?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
切实加强对网吧的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