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陕州的实档日记

2022-09-28闫树军

党史博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陕县陕州豫西

闫树军

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天险,挺进豫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豫西的帷幕。他们采取声东击西、孤立陕州、瓮中捉鳖的战略战术,第一次解放陕州城。这让蒋介石、胡宗南大为震惊,并急忙调动部队回防。此举恰好配合了西北野战军和刘邓大军主力的作战。解放军曾多次解放陕州,一个个英明决策是怎样出台的呢?时任陕州地委宣传部部长的蔡迈轮在战火硝烟中写下的实档日记,为豫西地区的解放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陈谢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豫西的序幕

1932年,国民政府设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简称十一区),辖陕县等7县。民众口头上习惯称“陕州专区”。1949年2月,中共豫西七地委、七专署(其前身为豫陕鄂一地委、一专署)改称中共陕州地委、陕州专署。中共陕县县委、陕县民主政府归其领导。陕州城,即三门峡市陕县老县城。2015年,陕县改设陕州区。历代以来,陕县和陕州的名称曾经多次交替变更。

1947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处于剧变的前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具备了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

此时的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开始调集精兵强将,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其中,国民党军集中34个旅共25万人,由南、西、北三面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延安的形势异常严峻。

针对蒋介石集团的兵力部署,中共中央果断实行“中央突破”的方针,并迅速作出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三军配合的部署是: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实施中央突破,奔赴大别山;由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及特纵组成1个兵团,在豫皖苏地区实施战略展开;由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第9纵队和第38军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这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阵势,互为掎角,机动歼敌。两翼牵制的部署是:以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由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组成的东线兵团在胶东地区发动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人引向海边。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率先突破黄河天险,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拉开。

与此同时,中央电令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司令员陈赓火速到达中共中央临时驻地——陕西靖边县小河村,参加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即小河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是中原,并作出新的部署: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以大别山为依托,纵横江淮河汉之间,威慑南京、武汉;陈粟大军进入鲁西南,突入豫东,依托山东作战;陈谢大军则乘胡宗南部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之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三路大军密切配合,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推土机式”的大规模进攻。

根据小河会议的决定,中央军委于7月27日发出电令:“陈谢兵团组织前委,以各部首长为委员,陈(赓)谢(富治)韩(钧)3人为常委,陈赓为书记,谢富治为副书记。”同时决定:陈赓部队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辖第10旅、11旅、12旅、13旅)、第9纵队(辖25、26、27三个旅和一个炮兵营)、第38军(辖17师、55师)及太岳军区第22旅组成,共8万余人。

部队组建之后,毛泽东又单独找陈赓谈话: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又被牵制在陕北,陷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以后应当放手发展,东向配合刘邓、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

毛泽东在接见陈赓谈话时,还特别向他讲了“破釜沉舟”的故事,鼓励陈赓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

8月初,陈赓返回太岳,在山西阳城召开的兵团前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和毛泽东的指示,讨论了渡河的部署,研究决定了挺进豫西的方案。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后,陈赓立即到达4纵司令部驻地——山西省翼城县,一面了解部队的思想状况,一面部署渡河的各项准备工作。

8月12日,陈谢大军各部队按行动命令,分别从驻地出发,开始挺进豫西。8月20日左右,东线左纵队如期到达济源县长泉渡口附近,西线右纵队也按时到达平陆茅津渡口附近地区。至此,从洛阳到陕州的150公里黄河地段,已完全为解放军所控制。

8月22日夜和23日拂晓,陈谢大军各部队先后发起了渡河作战。西线右纵队冒着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以隐蔽的动作,在茅津渡以东的马家河河段,于22日20时开始偷渡。由太岳军区22旅组建的两支渡河突击队,冒雨抬着油布包筏子到黄河岸边,几十架油布包筏子首尾相接,一字排开。

第一批渡河的几十架油布包筏子载着100多名突击队战士,迅速渡河。这是突击战,更是巧战。他们趁敌不备,旋即突破敌军河防阵地,占领南岸,并向纵深发展。突击队员到达马家河后,发出渡河胜利的信号。北岸渡河大军(38军和22旅)看到信号后,一队接一队渡过黄河,进逼陕州城。继西线部队渡河之后,东线左纵队各部也在23日拂晓从垣曲至济源间各渡口渡过黄河,进入新安县。

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标志着陈谢大军挺进豫西的成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豫西的帷幕。

解放军三路大军兵临城下,首次解放陕州城

解放军渡河后,即分兵向宜村、张村、温塘、大营等村镇展开,东边沿陇海路夺取张茅、硖石、观音堂等集镇,策应4纵主力向西进军。渡河后仅用3天时间,解放军就进占了陕州城东、西、南三面村镇和广大地区,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解放陕州城奠定了基础。

陕州城是豫西重镇和战略要地,蒋介石集团不仅派有重兵把守,而且城内城外都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和据点,城门楼上建有碉堡,城壕外有铁丝网,周围埋设了地雷。

解放军渡河后,腰斩陇海线,切断了敌人的交通大动脉,割断了敌人的东西联系。蒋介石集团大为惊慌,立即调兵遣将,从进攻大别山和陕北的军队中抽调力量,组成第5兵团和陕东兵团,妄图打通陇海线,东西夹击,阻止解放军前进。同时增派其嫡系部队135旅,加强对陕州城的重点防守。

敌变我变,一切战斗部署都是针对敌情而决策,并实施必要的战略战术。陈谢兵团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速以主力向西抢占陕县、灵宝”的指示,决定以4纵主力从洛阳附近急速西进,乘虚歼灭陕县以西的敌人,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1947年9月2日,陈谢大军开始实施灵陕战役的大进军。为了隐蔽意图,迷惑敌人,令9纵一部在洛阳附近打击地方土顽武装,给敌人以错觉。兵团主力以神速隐蔽的动作,开进灵陕地区。鉴于陕州为敌重点把守地区,兵力较强,解放军先以38军55师留在陕州外围,监视和牵制敌人。主力绕过陕州城,直扑灵宝、阌乡,首先歼灭城外分散、孤立的敌人。9月12日,我军先后发起对灵宝、阌乡的攻城战斗,随即解放两座县城,消灭了胡宗南的“王牌”新1旅,歼敌5000余人。

灵宝、阌乡县城解放后,陕州城守敌已成瓮中之鳖。上级命38军17师西叩潼关,主力部队则布控已完全陷于孤立的陕州。

陈谢兵团的前敌指挥部从灵宝朱家窝村进驻陕州五原村后,陈赓本着培养更多的指挥员的目的,决定由11旅旅长李成芳担任攻城总指挥。9月14日,兵团主力11旅、13旅向陕州城进军。龟缩在陕州城内的敌军慌作一团,一面向蒋介石频频呼救,一面组织力量拼命争夺上村高地,妄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兵。

上村,是通往陕州的咽喉,是陕州城东的高地。谁占据这个高地,谁就能居高临下控制陕州城。为此,这个高地就成为守城、攻城的必争要地。

从9月上旬开始,敌人向上村阵地进攻了多次,均被驻守上村的55师打退。13日拂晓,敌人借密集炮火,向上村阵地反复进攻,但仍无果。敌人再增兵两个营,并集中大炮、榴弹炮,向上村前沿阵地进行猛烈火力轰炸。在猛烈炮火下,38军的勇士们顽强不屈,坚守阵地,击伤敌人400余人,并最终迫使敌人逃回城内。

从9月15日起,肃清外围的战斗节节胜利。13旅由南面攻城,经激烈战斗,攻下南山高地,夺取了陕州火车站,并占领南关,封锁了南城门;11旅由东面进攻,15日进占陈东、下陈东、岗上等村。当晚,冒雨攻占三里桥、东关和棉业学校(今三门峡市东关农场),敌人退守城内。55师在牢牢控制上村阵地的同时,于16日肃清了后川、上关、四龙庙等处据点之敌,并进占各个据点,取得了攻城依托。至此,解放军三路部队已将外围据点的敌人全部肃清,开始逼近城下。

9月17日下午6时,解放军几门大炮一齐开火,总攻开始。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工兵快速排除地雷,爆破手越过战壕,抱着炸药包迅猛冲向城门。爆炸声响起,东城门被炸塌,东城墙被炸开,主攻的道路被打开了。与此同时,13旅和55师也先后突破南门和北门,各路部队冲入城内与敌人展开巷战,奋勇追歼残敌。22时,人民解放军三路部队在城内十字大街胜利会师。这次战斗,解放军全歼守城敌军5000余人,生俘国民党军206师第2旅旅长蒋公放、第5团少将团长黄涤生以下4700余人。国民党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专员、保安司令李群峨被击毙。此役缴获火炮12门,迫击炮15门,六○炮21门,轻、重机枪180余挺,手提机枪51挺,步枪3138支,各种炮弹1万发,子弹30余万发,其他军用物资甚多。

陈谢大军首次解放陕州城,兵临潼关,威慑西安。蒋介石、胡宗南大为震惊,蒋飞抵西安,商讨对策,并决定:从开进大别山的部队抽调56师,从陕北战场抽调82旅,从山西抽调87旅。将十个半旅的兵力空运西安、潼关,以防御陈赓兵团。蒋介石调动这些部队,也影响了进攻陕北和大别山的敌军在关中的布防,从而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和刘邓大军主力的作战。

解放军又先后4次解放陕州城

1947年10月,陈赓兵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陇海线只留少数部队钳制裴昌会兵团,主力南下临汝、郏县、宝丰、鲁山一带,寻机歼敌,以配合刘邓大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在解放军主力南下后,裴昌会兵团又暂时占领陕州城。

1948年3月至4月,陕县人民武装在太岳五分区50团的配合下,先后取得了杜家(江)、观音堂、位村战斗的胜利,并乘胜追歼残敌。我军顺利占领磁钟、杨家窑、横渠并攻占陕州城南关。国民党陕县县长王文斌慌忙从城内出逃。5月2日凌晨,我军发起攻城战斗,守敌听到枪响即仓皇逃窜。我军进城,缴获敌人手榴弹200余箱。陕州第二次获得解放。解放军随后主动撤出。这是战时的需要,是要以足够的兵力投入到张汴战斗的行动中。

1948年6月9日,豫西地委转发的中共豫西区党委“003号绝密指示”中,将“陕县”更名为“陕州县”。陕县地名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所以在改称“陕州县”后,当地百姓仍以“陕县”称之。

1948年8月28日,豫西一分区(由太岳五分区改称)获悉国民党十一区保安团副司令秦生富率保安团一部在陕州城内及南关活动。分区领导与陕县县委研究,决定打一次运动歼灭战,对陕州之敌进行大围剿。随即令分区50团、51团一个营及陕县县大队、渑池民兵队一部分三路向陕州城急行军。他们包围了南关之敌,发起南关战斗,将秦生富部军需主任孙国良、副主任曹云炸死,毙伤敌数十人,大部敌人慌忙钻入城内。29日凌晨,我军向城内敌人发起攻击,击溃秦生富部一个保安团及新兵训练队,俘敌42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5挺、步枪220余支、掷弹筒1个、电话机5部、汽车1辆。陕州城第三次获得解放。解放陕州的目的主要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提高我军的作战本领和鼓舞士气。所以在第三次解放陕州城之后不久,我军即全部撤出,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1948年10月25日,豫西一分区部队和陕县县大队密切配合,向西进军,名为攻打陕州城,实际上是直接到上张村,消灭霍俊发“清剿队”的有生力量。当我军进至陕州城外,守城敌军闻讯逃窜。我军未放一枪一弹即第四次解放陕州城。进城后,我军仍是没有固守空城,以主动撤出的运动战,来寻机歼灭霍俊发匪敌残部。

1949年5月20日,陕州军分区地方武装和陕县县大队配合西进的第一野战军一部,突然将钻进陕州城内的国民党第一区保安1团包围。经激烈战斗,我军歼灭保安1团大部,俘敌165名,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12挺、步枪160多支、手枪3支、六○炮1门、子弹700余发、战马1匹、电话机1部及其他军用物资。

这是陕州城的第五次解放,也是永久的解放。

陕州城解放的消息传到地委、专署、军分区和陕县党政军机关的驻地观音堂,群情振奋,兴高采烈。5月21日、22日,市民、工人、农民和各家商号自发搞庆祝活动。

5月23日,陕州地委机关和陕县县委在观音堂街北空地召开万人大会,热烈庆祝陕州城彻底解放。11时,大会正式开始,陕州地委宣传部部长蔡迈轮,陕县县委委员、观音堂区委书记周方,工人代表田吉分别讲话。接着,群众进行大游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5月25日,中共陕州地委、专署、军分区和陕县县委、县政府、独立团进驻陕州城,大大加快了全区的解放进程。

《蔡迈轮日记》见证陕州城的解放

关于陕州解放,在《蔡迈轮日记》中,有非常翔实的记述。这一日记,已成为城市解放的见证,是具有足够分量的档案笔记。

蔡迈轮,陕县大营村人。1935年,20岁的蔡迈轮就读于北平大学,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任小组长。1938年3月,蔡迈轮由中共灵宝县委书记张俊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发展党员,在张汴、曲村、刘寺、窑底、庙后等村创办民众夜校,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当年,中共豫西特委批准建立中共陕县县委,蔡迈轮任县委书记。

1944年11月,蔡迈轮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回到河南,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到陕县,先后在李村、观音堂、张茅搞地下工作,在李村区王彦村建立陕县抗日民主政府。蔡迈轮组织工农武装在李村、宫前一带开展游击斗争,配合陕州军分区50团组织大小战斗几十次。

蔡迈轮以其亲历、亲见,将工作、战斗、学习、生活等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为这一段的历史留下了真情实档,成为河南解放战争史乃至全国解放战争史上不可复制的写真,为史学专家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猜你喜欢

陕县陕州豫西
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
豫西陕县尚黑剪纸及其含义表达研究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探秘陕州地坑院
从陕县成功救援谈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新出北宋陕州漏泽园党项配军墓志研究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
隋唐时期陕州行政区划的变革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