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洒向人间都是爱(九)
——我的音乐生活点滴

2022-09-26文/杨

乐器 2022年9期
关键词:碧海牧歌钢琴

文/杨 凯

萧而化校长和同学在一起从左往右:吴华青 杨碧海 萧而化 林超夏 汪培元 罗惠南

老一辈音乐家的信仰

父亲出生在战乱和不安定的年代,这注定他的一生要经历许多许多。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一个阶段;1949年到1976年是第二个阶段;1976年到他去世又是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乱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政治动荡的年代。而到了第三个阶段,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爸爸算是赶上了一生最好的一段时间,但他的年龄大了。

爸爸出生在有些权贵的家庭,可他身上没有一点点权贵子弟身上的气息。他热爱生活,崇尚美好的社会;他热爱音乐,为音乐他穷尽了自己的一生;他组建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他和妈妈用善良的理想执著地追求美好的音乐,并把美好的音乐传递给家里的每一个子女和他们所能接触的人;他结交了一批正直、积极向上、愿意为国家、为社会做奉献的知心好友,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生的好友,直到人生的最后。

20世纪30年代,是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祖国上下弥漫着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音乐成为了凝聚民心、鼓舞全民抗战的最有利的武器之一,抗日救亡的号角传遍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就在祖国危机的时刻诞生。而当19岁的父亲于1940年考入国立福建音专,在校的十年,成为父亲一生难以忘怀的日子。在校期间,曾受教于德国钢琴家马古士、克拉拉·曼哲克、音乐理论家萧而化、缪天瑞、林超夏。由于在学校学习认真,表现出色,本科时就开始担任钢琴助教,毕业后又升为讲师。之后在钢琴专业方面又得到李嘉碌先生、美国福路先生的指导。福路先生还曾介绍父亲与谭小麟先生学习。我的母亲王鼎藩曾在《杨碧海钢琴作品集》的后记中说道:“杨碧海一生劳作,有如长河中的一滴水,影映着在特定年代和特定环境中,这段特殊时期的求学时光,奠定了杨碧海先生一生要走的道路。”

除了专业学习,爸爸对当时的国家未来充满信心。他在入学之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所有抗日宣传活动,还曾被学校委托担任抗日宣传队的领队。有文字记载,当日军准备攻打厦门时,福建音专派出学校师生到厦门前线慰问将士,鼓舞前线官兵的士气。这个宣传队分为两个分队,爸爸是一个分队的领队。

1943年2月18日,卢前先生的日记有记载:“杨碧海来商量寒假旅行演出的事,我曾计划分为两队,一队闽南队由碧海率领,一队福州队由刘天浪先生率领。”

1946年,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曾经创办了一本进步的学术杂志,对杂志这一段历史,《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是这样记载的:

《音乐学习》杂志,该杂志由杨碧海任社长,叶林任主编,参加编辑工作的有周鑑冰和梁耀桑。由杨碧海和周鑑冰卖掉家里部分财产,筹集到相当于购买两架钢琴的经费,才开始创办。先后出版了六期。由何正三设计刊头。创刊号发表了谭庆逢用苹冰笔名翻译的一篇音乐理论文章,叶林写了一篇音乐家传略,肖而化教授创作的《鹦鹉曲》在头版刊登。第三期发表了缪天瑞教授的论文《升C为什么比降D高》。第五期发表了叶林作词、杨碧海作曲的《学生进行曲》。

《音乐学习》这个刊物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各地寄信寄款订阅者近千份。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新音乐》月刊主编之一赵沨在日后还特别写了书面证词,证词指出:“皖南事变后,《新音乐》月刊被当局禁止出刊,后来各地分社出了《新音乐》云南版、华南版和香港版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党提出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的方针,在国民党统治区很多音乐工作者参加音乐院校的学习,一方面培养骨干;一方面从事更为隐蔽的工作,重庆、广州、福州等地先后出版了《音乐艺术》《音乐学习》等杂志来代替《新音乐》月刊。《新音乐》社一开始便是由党直接领导的社团,杨碧海、叶林在福州出版《音乐学习》杂志也属于新音乐社领导的工作。”

这个证词充分说明了《音乐学习》这个刊物的性质。1947年该刊出版到第六期,因叶林被捕,被迫停刊。

萧而化校长早杨碧海毕业纪念册上留言(1947年)

爸爸的毕业纪念册上有一段留言,是当时福建音专校长萧而化先生亲笔写下的,萧而化先生深情地写道:“碧海:你听!这是一曲多么生动的音乐,动机美丽,连所用的音阶和琶音都活生生的;你听!各部配合多么平衡,这里已超出向来的惯例,但是平衡得多么出色,平衡就医治(一致)了,不变化了,他的破例,这可说是他的天才吧。萧而化有感而题”。

1950年爸爸妈妈从福建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们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1950年,他参与创建了“中央民族歌舞团”,是这个团元老级的人物。同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被吸收进刚刚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员,是新中国建国后一百多位中国音乐界的佼佼者中的一员。

同年,他参与创作了舞剧《和平鸽》的音乐创作,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部舞剧,舞剧运用芭蕾形式创作,于 1950 年“世界和平斗争日”首演,曾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

正当爸爸年富力强,我的爷爷因为政治原因遭难。从此,爸爸背上了巨大的压力。我起初不了解这些,直到我近三十岁时才略微知道了一些。而真正地了解一些后感叹:爸爸是怎么挺过来的?是怎样克服这些巨大压力的?

爸爸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希望和满满的正能量,尽管他曾身陷囹圄,但总是充满希望,盼望着国家好!社会好!中国好!”

爸爸的自行车

1956年,妈妈分配到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任钢琴老师,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被大树占去半间房子的工棚里,一直到1963年。舞蹈学校在北京垂杨柳一栋文化部所属楼房里分配给妈妈一套三居室。从1963年到1983年,在二十多年里,爸爸一直骑自行车从家里往返位于海淀区魏公村的中央民族歌舞团,骑自行车成为父亲一生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几十年如一日。

1976年文革结束,爸爸补发了工资。第二天他就买回来一辆济南生产的“轻骑牌”摩托,现在想起来,爸爸一辈子每天在路上也太辛苦了。我们家搬到垂杨柳后,垂杨柳和魏公村在北京是一个大对角,他在路上起码要骑两个小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漫天大雪天天如此。爸爸骑车回家,大概是路上太累了,他都会在楼下叫一声,我们听到后,几个兄弟就跑下楼,帮助爸爸把自行车扛到四楼,每次都是这样。我们帮助爸爸搬到楼上的不光是自行车,还有爸爸沿途为家里买的吃的、喝的。有时没有听到爸爸叫我们的声音,爸爸就要自己把自行车扛到楼上,现在想起爸爸的辛苦,自己都有些自责。

每天骑自行车成了爸爸雷打不动的习惯,直到爸爸九十岁时,他外出还是坚持骑自行车。90岁的时候,他的大自行车已经换成小自行车了。

用生命谱写艺术

我时常对爸爸这一代艺术工作者所处的时代感慨。他们在精力旺盛的年龄,却因时代浩劫而耽误艺术创作。国家繁荣了,创作环境越来越好了,但他们的年龄又大了。所以爸爸90岁时候还在学习,使用电脑工作,我现在回想起来,他其实是在跟生命抢时间。

爸爸将凉台搞成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装上暖气和空调,摆一张桌子,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都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这个小天地里干他想干的事。

整理作品是件很艰苦的工作,起初电脑的功能并不强大,作曲的软件还没有,二是爸爸毕竟年龄大了,学习新知识比较困难。但爸爸还是决心学电脑,以便整理自己的作品。为此,他毫不犹豫地置办了电脑,每天坐在电脑前学习使用,成为他生活的常态,可能是早期的电脑版本太低,达不到他的需求,有一段时间他频繁地更换电脑。爸爸在这段时间结识了当时几个电脑玩家,经常会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上门,爸爸就会满脸笑容地迎上去,然后就一同躲在凉台上,兴高采烈地鼓捣电脑。一向是以全家一起吃饭为重大事项的爸爸这时也开始让全家在等他了。通过他的努力,在妈妈的鼎力相助下,一本薄薄的《杨碧海钢琴作品集》得以问世。虽然不能代表爸爸的所有创作作品,可算是他留下了一点东西。也是对自己一生艺术创作的小小总结。

爸爸的钢琴协奏曲《草原牧歌》第一次试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交响乐新作品试奏活动。由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试奏,卞祖善指挥,妈妈担任钢琴演奏。这次试奏留下了一盘珍贵的磁带,磁带上留下了日期:87.6.24 。爸爸在磁带上写道:“《东蒙牧歌》钢琴与乐队,第一乐章的录音是音协组织的交响乐新作品试奏时的现场录音,钢琴与乐队只合了两遍,这是第二遍的录音,音乐来不及细排,钢琴踏板也坏了,目前只是个粗线条的大样。”

后来,爸爸一直在修改这部钢琴协奏曲,并且把作品的名称修改为《草原牧歌》。修改作品对一位古稀的老人来说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誊写抄普的工作量应该是非常操心费力的。当爸爸在完成《草原牧歌》的修改后,当他再想听一听作品的演奏效果时,文艺演出已经市场化了,他自己显然是没有能力请乐队试奏了。1990年,爸爸妈妈在台湾同学陈㬿初、颜廷阶的帮助下,《草原牧歌》在台北演出,由台北交响乐团演奏。

1991年,爸爸和台湾诗人谭峙军和大陆作曲家朴东生一起合作,创作了讴歌中华民族的大合唱《中华颂大合唱》,这个大合唱安排在台北的音乐厅首演,后来爸爸得到一大包从台湾寄来的演出资料、各大报纸报道的演出盛况消息,演出的视频资料。

2019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硕士研究生万琳,千辛万苦地在网上搜索联系到我,她想以我父亲创作的钢琴协奏曲《草原牧歌》来完成她的论文,一时让我非常吃惊并很欣喜。爸爸已经去世几年了,本以为他这本薄薄的《杨碧海钢琴作品集》会石沉大海,而万琳,这个素未相识的在校学生能关注到爸爸的钢琴作品,毕竟爸爸一生去过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内蒙古大草原,而他最看重的作品大概就是《草原牧歌》,他对内蒙古是有感情的。

万琳告诉我:“经过统计,杨碧海老师的《东蒙牧歌》(《草原牧歌》前身)是内蒙古第一首留下完整音乐资料的(交响乐)协奏曲。确实是第一部,非常具有开创性。”

我马上回答说:“我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母亲,谢谢你!”

万琳在她的《杨碧海与<草原牧歌>》中总结了爸爸的音乐人生,她写道:“九层之上,起于垒土,正是因为国立福建音专经常性、不间断的各类音乐活动,才历练出了后来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杨碧海。”

在翻阅《弦歌相承》这部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文集时,我看到爸爸创作的《祖国,我爱你》这部歌曲的曲谱印刷在校友创作作品选中,歌曲我从没有听过,更没有听爸爸说过,也不知道歌曲创作的年代。

《祖国,我爱你》歌词: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

我愿在这里生根。

假如我是一棵青松,

我愿在这里抽笋。

这里有清清的泉水,

这里有甜蜜的乡音,

这里有皎洁的明月,

这里有十亿亲人。

虽然曾掠过寒潮和风霜,

又怎能挡住这春光灿烂。

祖国母亲,

依偎你温暖的土地,

我心中把你爱得更深,

爱得更深,

贴得更紧,贴得更紧。

假如我是一只山鹰。

我愿在这里破雾穿方。

假如我是一棵山花,

我愿在这里撒遍芳馨。

这里春风和熙,

这里晚霞迷人。

这里有爱情和友谊,

这里有锦绣前程。

虽然面对寒潮和风霜,

又怎能挡住这春光灿烂。

祖国母亲,

伴随你青春的脉搏,

我的心把你贴得更紧,

贴得更紧。

这首歌的歌词里有“这里有十亿亲人”,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个歌曲创作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也就是文革刚刚结束。

(待 续)

猜你喜欢

碧海牧歌钢琴
山东碧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张超:碧海蓝天铸军魂
海南:绿色坚守换取碧海蓝天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