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勃拉姆斯《幻想曲集》Op.116整体探究
——以第一首和第七首为例

2022-09-26文/凌

乐器 2022年9期
关键词:幻想曲勃拉姆斯大调

文/凌 感

一、《幻想曲集》Op.116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点

《幻想曲集》Op.116创作于1892~1893年,期间勃拉姆斯受到姐姐和挚友相继离世的影响,使他中年时因恩师兼挚友的舒曼与父母的离世而出现的情感枷锁又加固了一层,因此作曲家将这些无法与人诉说的喜怒哀乐灌注在钢琴小品的创作中。他的三首随想曲均用小调创作,随想曲乐段间有着激进与内敛音乐性格的对比,揭示出作曲家内心悲观苦闷的情绪与向往黎明曙光的矛盾情感状态。作品中将严谨的古典主义与强调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音乐内涵交织融合,显示出勃拉姆斯随想曲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作品短小精悍、融入了个人的情感,或深沉或忧郁,以他真挚的情感打动着听者的心,其独特的音乐性、华丽的演奏技巧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幻想曲集》Op.116包含了七首曲目,为三首随想曲和四首间奏曲。作为纯音乐的拥护者,勃拉姆斯的钢琴小品并未冠以标题,仅用体裁来命名。这七首乐曲大部分运用勃拉姆斯擅长的三段体结构构成,体现出清晰明确的古典主义架构。同时,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中也大量充斥着浪漫主义音乐的语汇。这七首风格各异的曲目,被作曲家以快板和慢板交替的方式穿插排列,充满了对比强烈、错综复杂的浪漫主义情感。

二、《幻想曲集》Op.116中No.1和No.7的音乐分析

在《幻想曲集》Op.116中,第一首回旋奏鸣曲式的《d小调随想曲》和第七首复三部曲式的《d小调随想曲》在体裁上皆为随想曲。

(一)第一首回旋奏鸣曲式的《d小调随想曲》

《幻想曲集》Op.116中的第一首作品为回旋奏鸣曲式的《d小调随想曲》,3/8拍,全曲快速而有力,急板速度。首先,乐曲的呈示部(第1~66小节)由主部A(第1~16小节)、连接(第17~36小节)、副部B(第37~58小节)和主部的变化再现A1(第59~66小节)构成。主部A由乐句a(第1~8小节)和其主题核心材料的变化的引申发展乐句a1(第9~16小节)组成;乐句b(第17~26小节)与乐句b1(第27~36小节)共同组成了连接部分;副部B加入了新的材料,由乐句c(第37~47小节)和乐句c1(第48~58小节)组成,这里进入了主调d小调的平行大调F大调,之后通过主部的再现A1回到主调d小调。展开部C(第67~131小节)由导入部分(第67~70小节)和中心部分(第71~131小节)构成,中心部分进行了“a小调—A大调—G大调—G大调—b小调”的连续转调。再现部(第132~191小节)从B调的连接(第132~147小节)开始,之后进入了副部B1(第148~169小节)转调到g小调,经过5个小节的属准备(第170~175小节)之后,再次出现主部A2(第176~191小节)并回归主调d小调。尾声(第192~207小节)最后以V—I的进行结束全曲[1]。

(二)第七首复三部曲式的《d小调随想曲》

《幻想曲集》Op.116中的第七首作品是复三部曲式的《d小调随想曲》,2/4 拍,为激动的快板。第一部分A(第1~20小节)由两个10小节的长乐句a(第1~10小节)、a1(第11~20小节)构成,d小调;B部分(第21~63小节)是一个由b(第21~28小节)、c(第29~36小节)、b(第37~48小节)、d(第49~63小节)四个乐句构成的复乐段,b、c两个乐句组成了B(第21~36小节),此处调性从a小调开始经过b小调到了g小调上,随后由b、d两个乐句组成的B1(第37~63小节)把调性再次带入a小调,最后结束在主调d小调上。再现部A1(第64~94小节)由乐句a(第64~75小节)和a2(第76~94小节)组成,第二乐句a2在a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的扩充,最后结束在主调d小调的同主音D大调上,乐曲的音乐色彩变得更为明朗[2]。

三、《幻想曲集》Op.116的总体特征分析

(一)传统而理智的秩序性结构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结构大多受到古典音乐追求对称、平衡美的影响,其形式内容、乐段、乐句的创作都是通过理性思考创作的。勃拉姆斯自幼便受到古典主义音乐形式的熏陶,因此在他的随想曲创作中更青睐于选择奏鸣曲式与三段式结构体的曲式结构。结构中呈现的传统而理智的秩序,充分展现了他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热爱。三首随想曲在创作技法上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熟创作手法,讲究句法规整,乐段、乐句之间追求平衡和对称,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作曲家因抒发感情而创作的长短不一的乐句,勃拉姆斯在创作中基本保持理智的创作态度,鲜有小节数相差较大的乐句,乐段、乐部之间的小节数基本保持一致。《幻想曲集》Op.116曲式结构表如下所示。

(二)古典主义功能性调性布局与浪漫主义调性扩展并存

勃拉姆斯在三首随想曲的整体框架中依然坚持使用古典主义功能性布局,同时又显现出浪漫主义调性扩展的特点,作曲家在创作中使用频繁的转调、调式对置与调式交替,极大增强了乐曲的音响色彩感。

《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1展开部的调性转换最为频繁(谱例1),在83~103小节中有5次转调,展开部的中心部分以A大调开始,经历3个小节的旋律进行,迅速转到G大调,7小节后变换调号,此时调性迅速转入G大调,4小节后转至关系小调e小调,6小节后进入b小调。

谱例1

在《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7中,勃拉姆斯仅用29~36小节共8个小节完成a小调—b小调—g小调—a小调的转调(谱例2),极具扩张性和创造性的频繁转调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谱例2

勃拉姆斯从巴赫和贝多芬音乐中继承而来的调式交替手法主要体现在同名大小调交替的使用。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小调作品通常在乐曲结束的最后一个小节使用同名大调主和弦,乐曲结尾处呈现出耳目一新的音响色彩。勃拉姆斯在他的钢琴小品中延续了这个传统,在他的17首钢琴小品中,就有7首作品运用了这种和声语汇结尾。在《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7中,再现部同样是贯穿整曲的主调性d小调,乐曲结束前的三个小节,直接演奏同主音大调中的fa,用三个小节演奏D大调的主和弦,结束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谱例3)。

谱例3

(三)厚重的纵向结构和声效果

勃拉姆斯在随想曲中主要运用了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的织体形式,纵向结构的和声效果非常显著,营造了厚重的音响效果。旋律中的复调写法来自巴洛克时期的德国合唱音乐众赞歌,旋律声部在和弦的外声部与内声部之间进行轮换。在旋律的组成上,勃拉姆斯则大胆地使用分解七和弦、密集排列的七和弦、九和弦及半音化旋律上下行,因此在篇幅较小的随想曲中,同样呈现出了交响乐般的宏伟音响。《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1几乎全曲由和弦构成,《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7的密集和弦群出现在最后部分,与第一首随想曲遥相呼应。

七和弦作为勃拉姆斯随想曲中的基本成分,增加了情绪的紧张感,在音乐开始时就给人以强烈又恢弘的音乐印象。《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7的旋律基本由分解减七和弦组成(谱例4),主题部分使用双手交替反向进行的分解七和弦织体,加之每一拍都在变换的和声,使得乐曲充满了紧张与不安感。而9~10小节的旋律部分(谱例5)由双手交替反方向的分解七和弦变为了同向同音的分解七和弦旋律进行,并且在高声部的旋律音以二度的音程距离向上模进,加剧了乐曲的紧张感。

谱例5

勃拉姆斯在半音化旋律的使用上体现了挣脱大小调框架的意图,具有破茧的力量。第一首与第二首随想曲中,半音化旋律手法的应用自然地连接了不同乐句与乐段,增加主题旋律材料的色彩性,呈现了乐曲焦躁不安、激愤、高涨的情绪。

《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1中,呈示部与再现部的连接部分以半音旋律上行的八度和弦进行,由两个旋律材料相同、变化再现的乐句组成,第一句乐句主旋律由左手声部演奏,由C—D—D—D—E—F—F—G共8个音组成的旋律线条以八度音程推动音乐情绪发展,第二句乐句将相同的旋律材料在左右手声部进行对调,以七和弦将音乐情绪推向最高潮。第二个连接部的半音线条仍是上行的,旋律线条由F—G—G—G—A—B—B—C共8个音构成,铺垫情绪,预示着回归主题(谱例6)。

谱例6

(四)多变的动力性节奏

勃拉姆斯的节奏创作继承了巴赫、贝多芬、舒曼等人的创作手法,拥有高度节奏意识,不同节奏型并存在乐曲中,作品在严谨的节奏控制下进行,极具动力性。

勃拉姆斯在他创作的钢琴小品中运用了大量三对二的错位节奏。三拍子和二拍子节奏交错进行改变了乐曲原有的固定节拍,这样的节奏安排给听众带来推拉感的听觉体验。跨小节的创作技法在巴洛克时期的复调作品中就被音乐家们广泛使用,这种创作技法改变了小节内固定重拍的位置,增强了音乐的不安与紧迫感。《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1中主题旋律也使用了跨小节节奏(谱例7),这样的节奏安排模糊了重拍的位置,高低声部律动交错,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富于动力性、变化丰富、有层次感的长乐句。作曲家将重音放在了第三拍,改变了其节拍规律,模糊了乐句的起始,并且在本是弱拍位置的第三拍上特意加上sf强调其重音演奏。左右手声部交错开始的持续大切分,两条旋律同时进行,重音错落有致,增加了音响效果的多样性、多重性与张力性。

谱例7

勃拉姆斯的持续切分同样能够模糊重拍位置,与跨小节律动相比,持续切分在不稳定的模式中模糊原有的固定节拍与重拍位置[2],增加了旋律进行时的不稳定感与紧迫感,随着渐快渐强的音乐处理,把情绪推向最高峰。三首随想曲中均有使用节拍移位的节奏创作技法,特别是在《d小调随想曲》(Capriccio d~moll)Op.116 No.1中,两个连接部的右手部分均使用持续切分节奏,时值均等的切分音连续出现8次构成一个6小节的乐句(谱例8),半音化上行旋律造成的频繁转调,大幅度增加了乐句的紧张与不安感。

谱例8

四、结语

勃拉姆斯袭承了巴赫的深度、海顿的平和、莫扎特的优雅、贝多芬的力量,兼具众家之长。他以这些激情涌动但又深思熟虑的作品,证明了属于世纪浪漫时代的古典风格所具有的生命力。《幻想曲集》Op.116作为勃拉姆斯创作晚期的作品,成熟度极高,立足于传统的创作模式和创作手法之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凝聚了他一生的创作经验,对后世的作曲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

猜你喜欢

幻想曲勃拉姆斯大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桑科草原幻想曲
G大调随想曲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快乐幻想曲
长发幻想曲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玩意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