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业态下公交首末站建筑设计探索
——以济南舜华南路公交首末站设计项目为例

2022-09-25高正扬

城市公共交通 2022年9期
关键词:候车场站公交

李 峰 高正扬 刘 帅

(1.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济南 250013;2.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 250101)

1 时代背景下人民对出行空间品质要求的变化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济南公交集团积极响应,主动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公交首末站新理念、新模式、新形态;力求打造公交背景下“乘客生活空间舒适宜人、场站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公交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三生”空间和智慧场站。

传统公交首末站、中途站均采用室外候车与登乘模式,乘客等候空间位于室外公交港湾内,站台缺少人性化服务设施,乘客饱受风吹日晒,乘车品质较差;部分老城区未设置公交港湾,公交车直接停靠在道路一侧,乘客上下车存在安全隐患。这种运营模式和服务理念不利于科学布局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随着济南人民对公共交通认知与要求的变化,在逐渐接受公共交通便利性的同时,对公共交通候车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品质的要求。

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新背景,需要重新梳理公交场站与城市的关系,厘清场站与城市的界面,优化场站对城市的服务模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植入公交场站设计、运营中,场站建筑空间逻辑要以人的身体尺度为模数,以人的空间感受为设计语言,以人的行为特征为设计依据。济南舜华南路公交场站设计项目在这种背景下展开。

2 舜华南路公交场站环境分析

济南汉峪片区是济南东部新兴的产业聚集区,舜华南路是片区内主要交通走廊,众多产业基地、商业组团沿舜华南路布局。片区内公交运营线网已基本形成,但缺少公交首末站作为运营支撑,根据上位规划,高新区大汉峪西路与南二路交汇口东南象限地块为公交首末站用地,该地块东侧、南侧为绿城玉兰花园四期,西邻玉兰花园留园,北邻玉兰花园三期(图1)。

图1 公交首末站区位

项目开始之初,东南侧、北侧的住宅楼已进行施工,建筑主体基本完成,项目用地被周围地块环抱,基于“三生”空间的设计理念,如何融合周边山峦生态环境、城市建筑肌理、历史文脉沿革是设计中需要探索的。

舜华南路公交首末站南北向主要道路为舜华南路,东西主要道路为旅游路及大汉峪路。场地周边道路均为支路,现状公交首末站设在舜华南路南端。待周边地块实现规划,该首末站将移至舜华南路公交首末站内。由于该片区缺失轨道交通服务,因此常规公交干线将承担该片区与中心城、CBD 等地区的交通出行。为更好地服务片区,建议将大汉裕路、规划支路一、规划支路五均设置为公交廊道。

针对周边地块现状,对玉兰花园四期、玉兰花园留园、玉兰花园三期进行高峰小时公交出行需求分析,早高峰小时公交出行人数占比25%,舜华南路公交首末站需满足公交出行人数为890 人,需设置3 条公交线路满足出行人数需求,发车频率为每条线12 车次/小时,首末站备用车按每条线5 台考虑,共设置15 个停车位。

3 场站设计创新技术探索

3.1 以乘客舒适性为本兼具公众服务属性的功能分析

舒适宜人是对生活空间的品质要求,在本项目设计中,将以民为本理念融入公交首末站运营理念、服务理念中;在建筑功能上,把乘客的便利性、场站运营的公众服务性作为主导因素,体现公交首末站对乘客的人文关怀、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乘客自街角绿化广场主入口步行进入门厅,门厅处设置了票务室,满足现金购票、办理月票及一卡通乘客需求(图2),向南拾级而上,可以到达空调候车室,空调候车室周边布置了便利店、乘客卫生间、母婴室、乘客综合服务室、充电角等便民空间,可满足乘客在候车时各种使用需求(图3)。

图2 公交首末站一层、二层平面图

图3 公交首末站候车厅

东侧与南侧绿城玉兰花园的乘客可从二层东南角平台处进入场站,实现双首层进站,从住宅区到公交首末站零距离换乘,通过坡道步行至一层空调候车区,坡道采用12%坡度,方便老年人步行乘车。在候车区采用了无高差一步登乘方案,提高了乘车的便利性,也提高了轮椅乘客的乘车体验。

场站内还设置了“公交+”城市综合民生服务港、智慧民生服务区(图4)、户外劳动者驿站、丰巢快递、城市书房等民生服务设施,周边住宅区的乘客可在候车之余办理能源、燃气、自来水等相关业务,拓展了场站服务内涵,提升了场站服务品质,引导场站向城市综合服务港发展,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图4 智慧民生服务区

3.2 因地制宜融合环境的建筑景观分析

山清水秀是对生态空间的品质要求,项目用地南侧、西侧均为泰山余脉,山峦起伏形成了难得的自然景观,通过场地与建筑结合,将山峦延续,实现壮美山色到繁华城市的自然过渡。基于上述策略,建筑北侧、西侧与城市道路进行呼应,形成“C”字型,向城市街角打开;作为城市景观的延续,在主入口布置景观平台,消解掉场站内巨大高差的同时,营造出如画卷般逐步蔓延的景观层次。由此,将城市道路与场站景观轴补充完整,形成纵深、有序的景观过渡空间。

为最大限度实现山峦的延续,建筑在中部设置了“山峰状”采光天窗、屋顶花园,使得周围住宅楼俯瞰整个场站时,仍一如山峦之起伏波荡;屋顶的采光天窗将自然光线引至建筑中,结合室内装修造型,形成斑驳光影,与山间草木遥相呼应;屋顶花园蜿蜒曲折,柔化了建筑与景观的交界面,引入了传统园林中“回廊”的行进式空间,将整个屋顶花园分成若干组团,实现了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感受(图5)。通过这样的设计,景观与建筑的界限更为模糊,在山峦、公交首末站、住宅区之间营造出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地景建筑。

图5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场站西侧、南侧均有规划市政泄洪沟,设计方案将原有的不利因素有机转化,形成场站设计的新动能,景观结合泄洪沟进行设计,设置步行景观廊道,虚实结合,化不利为有利,积极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中量水而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顶层规划理念,进而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建筑立面设计中,提取了公交标识系统中的蓝色、绿色作为设计元素,将蓝绿两色抽象为彩色飘带,贯穿整个建筑,与山中青草翠绿、河水湛蓝遥相呼应,也将公交热情好客的服务姿态完美展现(图6)。

图6 外立面设计

3.3 集约高效、人文关怀的后勤办公空间设计

集约高效是对生产空间的品质要求,公交首末站办公空间布局紧凑,在合理布置调度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必备工作空间外,对工作人员的生活需求也进行了人文设计。

员工流线与乘客流线相对独立,员工可通过两部楼梯由首层到达二层办公区。首层室外设置了员工停车位,满足员工的停车需求;在二层设置了司机休息室,满足早班司机驻场休息发早班车的需求;设置了职工食堂及餐厅,满足司机及运营人员餐饮需求;设置了员工活动室,满足职工锻炼身体及休闲放松需求;设置了男女更衣室、男女淋浴室,满足司机及维修人员的卫生要求。

3.4 智慧系统引领

公交首末站设计之初,就定义了智慧场站的设计思路。智慧消防系统采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在其全生命周期内闭环管控,规避消防给水系统所有可能风险,可实现“全时段、可视化”监管消防安全状态,智慧消防系统是智慧公交建设至关重要一环,通过“技防”手段,解决“人防”不足,提高消防系统整体安全可靠性;为满足济南冬天雾霾天气下的乘车空间环境要求,站内采用多联机且具有过滤净化功能的新风系统,给乘客及员工提供舒适的候车及工作生活环境;站内还布置了FAS 报警、门禁、网络电话、广播、BGM、视频监控、智能屏显示、视频会议、调度运营、人脸识别支付、智慧车辆等智能系统,满足智能楼宇的各种需求,实现场站的高效办公与运营管理。

3.5 绿色建筑品质

公交首末站按二星绿色建筑进行设计,积极响应“四节一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达到建筑节能、建筑节地、建筑节水、建筑节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实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建筑。场站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达到二星标准。场站内的15 个公交车停车位均布置了充电桩,满足新能源公交车的运营需求。

建筑节能: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低20%;根据建筑房间功能及朝向划分空调区域,分区域控制空调系统,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

建筑节地: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可布置于地下的设备用房均集约布置于地下空间;地面停车场为草砖铺砌地面,屋顶布置绿化,增加绿化面积。

建筑节水:采用远传水表计量各类用水量,可准确掌握项目用水现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管理措施和规划;建筑中生活热水全部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建筑中所有用水洁具均达到1 级用水效率等级,具有良好的节水性能。

建筑节材: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时积极研究和开展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利用。

4 建设模式与场站标准化探索

新场站采用了EPC 设计施工总承包建设模式,有利于整个项目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的衔接问题,减少采购与施工的中间环节,顺利解决施工方案中实用性、技术性、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工作范围和责任界限清晰,建设期间的责任和风险可以最大程度地转移到总承包商;合同总价和工期固定,业主的投资和工程建设期相对明确,利于费用和进度控制;将业主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重点关注影响项目的重大因素上,确保项目管理的大方向。

在建筑户牖之中,人们对于空间的消费在时间层面上是同质的,公交首末站不同于办公或是商业建筑,其服务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局部商业氛围、文化体验等功能。这些要素对于建筑元素的串联尚存在一些不足,在设计小体量建筑的空间形态处理上,从周围环境汲取了山峦的形象,抽象成为建筑制高点的灯塔造型(图7)。综合考量未来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的设计元素,结合公交系统特点,将公交归程寓意为家,将去程寓意为希望,将灯塔造型抽象成首末站的主要设计元素。相对于大众认知中的建筑造型及空间感受,通过流动的时间去诠释建筑标识的体现。

图7 公交首末站灯塔造型

在灯塔造型中,可解决设备通风机房、高位水箱间等设备间布置,还可以形成进入屋顶花园的楼梯间,在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上形成了高度契合的统一。在灯塔外立面上,用发光字体书写济南公交集团的“G”字标识和“济南公交”字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灯塔造型。

“灯塔造型”+“济南公交”的标识系统形成济南公交首末站标准化的配置元素,将公交服务乘客的理念在城市空间进行展现,形成动态的延展流线,重新定义了公交的乘车体验空间,在此种新的设计语境下,原有首末站品质较低的形象、体验与乘客希冀的高品质候车环境之间的矛盾被大大削弱。

基于场站标准化的探索,形成统一的标识系统,包括场站、建筑、车辆、导向等,提升公众视野中济南公交集团形象;形成智能化、集约化、模块化的场站设计,满足未来发展的各项需求;形成以高品质理念所引导的公交首末站,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对乘客、员工、车辆运营组织的人文关怀。

5 总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大背景下,项目从规划层面出发,强化以民为本、生态融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尝试激发场站新活力;在建筑层面依托智慧场站、绿色场站、民生场站的设计标准,适当嵌入公共使用空间,利用层高差提升空间丰富度,在空间营造上实现新突破;调整了运营组织模式,将站外候车模式调整为站内候车,乘客由风吹日晒的候车空间移至空调候车厅。

设计团队通过本次项目实践,探索出一种公交场站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了“三生”空间、智慧场站的设计目标,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候车场站公交
天迈科技助力深圳东部公交场站标准化建设 打造场站新标杆
“新基建”背景下公交场站建设思路转变的思考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无限追踪
铁路客运站候车区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
隔着坐
浅谈天然气场站设备及安全管理路径
等公交
考虑武器配置的多场站多无人作战飞机协同路径规划方法
候车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