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经典,从此时此刻开始

2022-09-25蒋芳仪

时代邮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读书

● 蒋芳仪

我们的世界已进入读屏时代。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更习惯在手机上阅读碎片化的文字信息,或者是快餐文学、网络文学。那些标题惊悚、内容猎奇的文章,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被人们传播。

习惯了“短平快”的阅读,人们越发对那些厚重深刻的经典作品望而生畏。“读经典太累人了”“根本读不懂”“读了也记不住,还不是浪费时间”成了人们不读经典的理由。

那么,时至今日,阅读经典还有意义吗?

我们说,当然有意义。

经典是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经典也能让我们走出偏狭,放眼看世界;阅读经典还是修炼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仍有大批读者在坚持着经典阅读,从经典阅读中发现乐趣和价值。

时代越浮躁,重提阅读经典越可贵。

当我们读经典时,我们读些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阅读经典的方式有很多种,童童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式:诵读。从3岁开始,爷爷杨泰就教她读《三字经》,她学着爷爷的样子,摇头晃脑、奶声奶气地朗诵着,时间久了,1000多字的长文竟能一口气背诵下来。童童会背《三字经》之后,杨泰又教她读《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以及一些浅易的唐诗。

杨泰知道,几岁大的孩子并不能理解这些作品的意思,但诵读本身会让她养成专注读书的习惯。另外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孩子喜欢看绘本,且多是国外引进的绘本,他并不反对,那也是好东西,但他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不要丢下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如今,读初中的童童语文功底明显比同龄人好很多,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也十分浓厚。

杨泰今年80岁了,退休前他是一位小学校长,退休后依然保持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因为视力下降,他现在更喜欢听书。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达6.4亿。杨泰认为,自己对这个数据是有贡献的。他最喜欢听的书是《红岩》《保卫延安》《红旗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这些书他读过多遍,但现在再听,依然会心潮澎湃。年轻时,是这些书让他树立起为祖国奋斗的信仰,帮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活得充实又从容。

高中生小宇也听书,他选择在吃饭时听,日积月累,中国四大名著就这样听完了。此外,他还广泛阅读了很多外国名著,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中学是读书的“黄金阶段”,数据显示,我国14—17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人均阅读量是最大的,2021年达到了13.07本。

中年人陈正为自己选择的读书方式是精读。他从小喜欢中国历史,《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经典都读过。为了保证读书时间,他放弃开车,每天坐地铁上下班。他以前喜欢读纸书,现在也读起了电子书。最近,他在某阅读APP上看《东晋门阀政治》,意外发现了很多同好书友。这些书友在读书时会给精华句子画线,会做笔记、注释,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给了陈正很大帮助,他省去了许多查阅背景资料的时间,可以更顺畅地阅读下去,还交到了几个朋友。

古代文学老师桑林则读得更为专业,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她不能只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书。在她看来,每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要属儒家经典,以“十三经”为代表。她每天要花几个小时进行阅读和研究,因为这是她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如今,世界已进入读屏时代,大家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海量的信息,就能刷到各种精彩的短视频。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阅读经典,是否不合时宜?

回答是:阅读经典永远都不会“不合时宜”。相反,正因为人们面临的选择、诱惑太多,我们更要重提经典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回到经典阅读上来,因为值得。

经典是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当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在经典中吸收经验、提振精神。如果没有经典的积累,如果我们不去阅读经典,那么文明就会出现断层。

秦朝时,有个博览群书的儒学博士叫伏生,秦始皇焚书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尚书》等书籍藏于旧宅墙壁之中,而后流亡他乡。后来,汉朝建立,他回到家乡寻找藏书,却发现很多书已损毁了,仅存28篇。现存《尚书》28篇,相传由他传授而存。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前人对于经典是多么重视,今天的我们能够想读就读,能够轻易触碰几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是一代代前人创造、守护、传承的结果。

经典能让我们走出偏狭,放眼看世界。我们不仅应该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还应该阅读其他民族的经典。世界是多种文明共存共发展的世界,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彼此应该熟知各自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追求,阅读彼此的经典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李克强总理曾赞誉清朝人严复,因为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严复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像严复这样的前人,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他们的成就,但我们至少可以阅读。通过更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以他人为镜鉴,不断反思和成长。

阅读经典也是一场自我修炼之旅。经典是丰富的复杂的,总是能与我们发生共鸣,让我们在不断反思中锤炼精神,坚定信念。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他插队落户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时,还不到16岁。那时,他千方百计地找莎士比亚的作品来读,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的信念。

对于中国人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应该被尊重的事情,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读书人的责任和担当。

今天的我们应如何推进经典阅读

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热爱阅读经典,相反,有些人还会开玩笑地说:“经典就是那种人人都知道,但却没人去读的作品。”事实也证明,我国的全民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也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据有关数据,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0本,而且这些书未必都是经典。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认为:“阅读是使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推进加速的特别重要的手段。一个民族如果缺乏阅读的兴趣,肯定要落后于世界文明进程,因此应该提倡阅读,尊重阅读。”为推动“精神共同富裕”,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通过法律的介入和引导,改善阅读条件和环境,保障民众的阅读需求,意义重大。

然而,仅仅提高“阅读率”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提高“阅读力”,在全社会推进经典阅读。从教育抓起,引导年轻人多读文化经典,是提高“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认为:“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他建议改变现有的语文教育模式:“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应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

当然,阅读经典首先还是我们个人的事。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放下手机。其实,手机并不是原罪,通过手机和其他媒介形式,我们能够更方便地读到经典。我们要抵抗的,是过多选择对我们的干扰,过多娱乐对我们的诱惑,阅读经典的第一步,是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摒弃过剩信息和娱乐的诱惑,静下心来。

阅读经典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规划地去读。经典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基础阅读,多接触中外文化经典,吸取人类智慧的精华;核心阅读,围绕自己的职业或专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研究性阅读。能够较好处理这两个层面的关系,我们对经典阅读就有了把握。

当然,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我们更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立人”比“成功”更重要。阅读经典不可急功近利,相反,我们要带着一种“非功利心”去阅读。法学教授罗翔说得很好:“只有非功利性的阅读才能不断地丰富你的内心,让你抵制外界的浮华,外界的虚荣。”

当然,以经典为镜鉴,也要注意批判性思考和接受,并将阅读融入现实生活。我们对经典的阅读,不是为了崇拜和迷信,而是为了创造新经典准备条件,为当下人们的需求而服务。

最后,去读吧,再多的想和说,都不如行动。

阅读经典,从此时此刻开始。

猜你喜欢

读书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明月还照读书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