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香凝与陈铭枢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后

2022-09-24蔡瑞燕

团结 2022年4期
关键词:何香凝蒋介石抗日

◎蔡瑞燕

在抗日战争时期, 陈铭枢和何香凝虽角色不同, 但他们随着抗战形势变化, 都投身抗日救亡, 反对妥协投降, 认为抗战到底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坚决反对南京政府当局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坚持发动民众和实行民主政治,坚持团结抗战。尤其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后,他们在行动上或紧密配合或遥相呼应,为淞沪抗战鼓与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陈铭枢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他坚决反对内战,提出“强敌入寇,应该举国一致,并御外侮;而团结全国,首先要求全党团结”的主张,并为团结抗战奔走于宁、粤之间,做了大量工作。何香凝在巴黎听到消息,万里遄归,一方面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 “以尽国民一份责任”,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接连发表“对时局之意见”,呼吁团结抗日,极力推动南京政府当局组织全民抗战、释放“政治犯”共赴国难,因为“我国局面日趋严重,愚以为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我国应全国国民一致努力……”,发出“此而不抗,何以图存”的呐喊。

1932年1月,日军多次派人在上海挑衅闹事,提出要中国军队从闸北撤走等无理要求。1月28日深夜,日军海陆军分三路悍然偷袭驻守上海闸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十九路军原为陈铭枢所率第十师北伐后扩编成的第十一军,调到上海驻守闸北,由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此时的陈铭枢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行政院代院长、交通部长等职。日军来犯,正在南京开会的陈铭枢,连夜赶回上海“与袍泽共同赴难”,全力支持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警备司令戴戟率部奋起抵抗来犯之敌,并鼓励将士们“此时唯有准备最光荣之牺牲,切不可轻做退后之辱”。

当夜,何香凝听到淞沪抗战打响的消息后,立即决定组织妇女救伤、慰劳,援助十九路军抗战。29日下午,何香凝在自己的寓所组织召开由各界妇女、医护人员、慈善团体负责人、工商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后援救护慰劳会议,商定组织妇女和各界人士开展前线慰劳和伤兵救护工作的具体方案。她与陈铭枢夫人朱光珍、蒋光鼐夫人、蔡廷锴夫人等以国难将士慰劳救护会的名义,向社会各界募捐食物用品,用以慰劳前线将士,并设办事处于自己的寓所,在大门口张贴大幅字条: “此处接受热心的援助。”30日上午,何香凝和宋庆龄亲自到十九路军前线指挥部慰劳,听取蒋光鼐、蔡廷锴等将领的战况汇报,勉励前线将士。随后,又到太阳庙翁照垣部慰问。当了解到战士们穿着单衣在寒风中战斗时,何香凝立即发起捐制棉衣运动,5天内就收到了3万多套棉衣。在淞沪抗战期间,何香凝和宋庆龄出面主持,与陈铭枢夫人朱光珍、蒋光鼐夫人、蔡廷锴夫人等领导建立了四所“国民伤兵医院”,分设在上海共时学校、政法大学和苏州,接收救治受伤将士千余名。何香凝到医院慰问伤兵,对手伤、重伤士兵“亲自以面包、牛奶等喂之”,伤兵感激涕泣,誓以报国。何香凝等还组织了上海妇女前线救护队、难民救济队,开办救护训练班和“国难战士慰劳救护会”,在新闸路海关监督总署成立了办事处,通过各种形式支援着前线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将士。

许多军人为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所感染,希望也能到前线杀敌。宋希濂部一批黄埔青年军官带着由孙元良领衔的300多人签名的请愿书,到陈铭枢官邸慷慨激昂请求参战。后来他们所属的八十七和八十八师在张治中将军的率领下,于2月9日、10日开到上海,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情同手足,增强了战斗力。为此,何香凝曾致函孙元良并转前敌将士,激励他们抵抗侵略,当“血性军人”,还为他们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的行动而专门题赠八十八师抗日纪念旗,曰:“国破山河在,光荣血永存!”

但是,由于日军不断增兵,十九路军牺牲很大,陈铭枢不断请求蒋介石、何应钦派援兵。蒋、何二人坚持战事不宜扩大,不准派兵增援,一味希望国联及英、美调停,要求“和平解决”淞沪之战。十九路军得不到支援,牺牲甚大,局势危急。何香凝曾和陈铭枢、蒋光鼐等人一起,专程从上海到南京,为孤军抗战的十九路军向政府求援。蒋介石设宴招待他们,只不停地往何香凝的盘子里夹菜,连声说“请!请!请!”对于派援兵之事,却只字不提。何香凝很生气,当场表示要与蒋介石绝交。

5月5日,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签订《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把上海划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何香凝气得大病了一场。5月28日,苏州举行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公祭十九路军阵亡将士,各界人士和群众约5万人参加,场面激愤。何香凝在会上悲愤致辞,在凭吊烈士遗像时放声大哭泪如雨下,全场为之悲怆。之后,何香凝积极投入善后工作,尤其关心阵亡将士后代的抚育问题,筹划成立“卫国阵亡将士遗族抚育会”、开办小学等等,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陈铭枢和蒋光鼐、蔡廷锴等也在努力推动对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十九路将士的纪念工作。1933年,由华侨捐资,择地广州市黄花岗,建成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陈铭枢和蒋光鼐、蔡廷锴等领立碑石纪念。陈铭枢在“淞沪血战”周年纪念日分别撰写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十九路军淞沪殉国并历年死难将士公墓纪念碑碑文,赞扬十九路军以守土之责为国家领土之完整奋起抗战的英勇事迹: “血战月余,数摧强敌。贼胆沮落,三易其帅。全国民气为之一振,国际视听为之一新。盖以不抵抗主义者误国求和,我军援绝力尽,不能不忍痛回师。然此一战也卒挫日本占领淞沪之阴谋,且涤历年畏葸之耻辱,奋民族革命之精神,使帝国主义者知中国之非无人,而举国亦知惟抵抗始能求存焉。”

淞沪抗战后,蒋介石撤销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并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阴谋使十九路军与红军两败俱伤,陈铭枢对此很是不满。

自蒋介石破坏抗战开始,陈铭枢就萌生了与他决裂的决心,这时更旗帜鲜明地反对蒋介石对内独裁、对外不抵抗的政策。他意识到“非反蒋不能抗日,非抗日民族不能图存的道理”,于1932年6月愤而向南京当局辞去了交通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委等职务。1933年11月,他联络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李章达等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脱离国民党,积极争取与共产党合作,号召全国军民坚决抗日。

“福建事变”失败后,陈铭枢前往香港,在香港继续从事抗日民主运动,寻求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道路,提出“民族生机,只有不计死亡,持久抗战”。1935年,他在香港参与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抗战后期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支持下,在重庆参与筹划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一直为抗战救国而努力。

淞沪抗战之后,何香凝并没有放弃抗战救国的努力,一直为团结抗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她多次敦促蒋介石坚持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为中华民族存亡而团结抗战,甚至赋诗并把自己的裙子送给他,讽刺他不抵抗侵略者枉为男儿。她说: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她的爱国热情令人感佩。面对山河破碎,何香凝继续寄望于人民,激励黄埔学生要不忘“为民族生存杀敌”的责任, “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痛击”!她自己则继续组织、参与开展书画展览会,为抗日将士筹款筹物,多方为救护工作募款,领导妇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淞沪停战后,她还在上海组织国难救护队伍,远赴东北为坚持抗日的东北义勇军开展救伤服务。

何香凝、陈铭枢的反蒋抗日主张和行动受到了各方关注和支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他们的坚决斗争非常重视。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在致蒋光鼐、蔡廷锴的信函里提到陈铭枢,表示盼他“迅速回国,从事统一战线之伟业”。毛泽东说: “为达全国(包括南京在内)进行真正之抗日战争起见,特向先生及十九路军全体同志提议,订立根据于新的纲领之抗日救国协定,拟具草案八条借供研讨,并祈转达陈真如先生及十九路军各同志。……总之,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根据互相确信之政治纲领,为联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彻底完成之望。热忱爱国如先生,知不以斯言为无当也。真如先生何时归国,深以为念,弟等甚盼其迅速回国,从事统一战线之伟业。”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致函何香凝说: “香凝先生……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何香凝非常高兴“中央政府决定抵抗了”,发电报给廖承志嘱他继承父志“奋斗御敌”,自己则第一时间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妇女界和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投入全民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中。1937年9月,陈铭枢抱着“拥护政府抗战到底”的目的回国,对蒋介石寄予了厚望。虽然不久这种厚望就变成了失望,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一边反蒋,一边积极联络各种力量,继续从事团结抗日的工作。

猜你喜欢

何香凝蒋介石抗日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