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高职百万扩招的机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23吴海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源职业技能精准

吴海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9年和2020年高职院校分别面向新型农民、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实现了扩招116万人和157万人,扩招规模持续增大,扩招覆盖面持续扩大[1]。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是一项惠及教育与就业的重要民生工程,有利于缓解我国结构性就业压力和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开放度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和社会化。

相比于传统应届生源,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和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诸如知识基础、社会经验和学习需求等方面与传统生源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基本原则,创新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扩招生源的差异性精准培养,确保“扩招不降质”,是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国家职业技能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和提升社会化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2,3]。本文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9级扩招生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探索面向扩招生的差异化复合化精准培养模式。

1 学情分析

2019年,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计招收1971名扩招生,其中机械工程学院招收291人。通过对这些生源的入学前学历、技能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诉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归纳统计出扩招生源的主要学情:

1.1 前置学历

扩招生的前置学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普通高中毕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职业高中毕业、技工学校毕业、高职(专科)学历毕业、高中同等学历毕业和其他类型中等学历教育毕业,人数分别为:49人、31人、12人、4人、13人、156人和26人,占比分别达到了16.8%、10.7%、4.1%、1.4%、4.5%、53.6%和8.9%。可见,高中同等学历的学生数量是最多的,扩招生源的学历结构分散度较大。另外,调查表明,扩招生主要以社会生源为主,大多扩招生长期缺乏相关系统性、持续性的教学和培训,由于扩招生久疏课堂,致使其重拾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在高职院校学习的适应性、专业技能的习得也参差不齐,可见扩招生的基础学力普遍较低,技能知识基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1.2 年龄构成

有别于传统应届生源,扩招生的年龄分别较为宽,年龄段在20~30岁、30~40岁、40~50岁和50~60岁之间的人数分别达到了74人、174人、40人和3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25.5%、59.8%、13.7%和1%,其中年龄最小和最大的学生分别为20岁和55岁,两者年龄差距达到了35岁。由此可见,扩招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该年龄段的扩招生大多处于事业上升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意愿较大;另外,从年龄分布构成可见,扩招生的年龄分布较大,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方式势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扩招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学习诉求

调研显示,大多扩招生的生活和社会阅历均较为丰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促使扩招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大多扩招生的入学主要诉求是获取更高层次的技能和知识,以期为个人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主要诉求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个人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找到更加心仪的新工作岗位、发展属于自身的事业、利用学历的提升实现升职加薪等方面。扩招生带着这些诉求,表现出了较强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积极正向,驱使着他们更多关注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期冀着借助百万扩招重获的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升个人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2 人才培养新挑战

2.1 知识技能基础参差不齐

有别于传统应届生源入学统一的前置学习和技能基础,扩招生既有中职毕业生,又有新型农民、农民工、退役军人和下岗职工,生源结构参差不齐,入学前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也因人而异且千差万别,部分扩招生已久疏课堂,虽对深造带着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但是对于即将接受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仍是陌生和敬畏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情况,因材施教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是一项重要而全新的挑战。

2.2 学习时间精力较为分散

扩招生的学习目标均较为明确,大多是以提升自我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入学出发点,通过内化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个人事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扩招生不仅仅是具有学生身份而已,他们很多人在学习之余还需兼顾个人工作、农业事务或家庭事务等众多职责,且居住地较为分散,学习时间较为分散,学习精力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无法保证以全日制的学习状态投入日常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因人而异采取开展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不下降的一项新挑战。

2.3 师资力量的缺口

扩招生数量的增加提高了生师比,受制于体制机制的限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于生源的扩招,致使生师比由原先的18 ∶1,骤然提高到21 ∶1,师资力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口。并且,对于扩招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新诉求,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岗位技术技能能力等方面需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缺口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在高职百万大扩招新形式下,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

3 扩招生精准培养模式实践

3.1 量身裁体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高职百万扩招生源主要来自于社会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相关技能基础,针对扩招生源的学情特征,精准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实现扩招生高质量精准培养的关键环节。机械工程专业扩招生的人才培养标准应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国家顶层设计框架和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始终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方针,坚持标准引领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的个性化和复合化发展为教育教学导向,结合区域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和实际工作岗位特征,开展分层分类教育教学[4]。譬如,根据机械专业扩招生当前所从事和未来期望的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归纳,制定出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设计制造与维修、食品机械设备设计制造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与维修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菜单式专业教学标准与计划,扩招生根据自身需求与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

另外,严格按照“标准不降、形式多样”的扩招生人才培养思路,确保机械工程专业的质量性扩招和标准不降。在总学时制定方面,需保证总学时达到2 500个课时,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40%[5]。在学情基础上,联合企业、行业、教务部门共同制定人才精准培养标准与方案,制定符合扩招生群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开展扩招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为扩招生提供更加便捷方便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的精准培养目标,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高质量培养,为服务区域机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3.2 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扩招生人才培养标准,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架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两大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设置,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涵盖了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分别约有32学分和8学分。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涵盖了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职业实践实习,其中职业基础课程以通识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约4~6门课程,约20学分;职业核心课程主要以关键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要载体,约6~8门课程,约40学分;职业拓展课程是在夯实前期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以扩招生的职业发规划和核心岗位职业技术技能的拓展和提升为主旨,约3~5门课程,约16学分,;职业实践实习课程包括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职业技能课程的课程教学方面,以扩招生学习诉求为导向、学情为依据,优化设置课程教学计划,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扩招生的学情基础,实施差异化的分类教学方式:一是对于职业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扩招生,在补充足够的职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增加职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和实训课时,促进其在知识迁移、技能提升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得到发展;二是对于职业实践经验较为薄弱的扩招生,以夯实职业基础和核心技能为主要教学导向,以企业关键岗位的技术技能为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既强化扩招生的技能实训实践,也加强扩招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通过分类教学方式实现对不同学情基础扩招生的因材施教和精准培养,提升扩招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6]。

3.3 精准开发教学资源

扩招生的教材选用应更多的体现职业性和专业性,联合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探索灵活多元化、实用性强的教材资源[7]。

一是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立体化教材,丰富教材的呈现形式,机械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教材选用教育部规划高质量的职业技能教材,而对于实践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应基于关键职业岗位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的需要。

二是积极开发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面向扩招生学情基础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案例、基于实际场景的教学项目和基于关键岗位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块,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与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技能需求的实时更新和融合。

三是联合企业和行指委多元化教材开发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发包括从零基础起点的系列简易上手的教材,并以新型活页式、简易手册式等灵活形式呈现出来,强化企业实践岗位核心职业技能为工作导向和问题导向进行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使教材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3.4 创新教学与管理模式

根据扩招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化和多样化日常课程教学与管理,教学过程应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和循序渐进,更加注重理实一体化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其中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在校内提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工学交替式教学,企业实践课程则充分利用在职扩招生的企业实践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双育人的主体作用,为扩招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机械扩招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无缝衔接提供技能技术保障[8]。

有别于传统应届毕业生的授课方式,针对机械专业扩招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分段式和集中式两种类型和“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其中分段式课程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更多采用情景教学、片段式教学、慕课、微课等生动教学方式,由于学生较为分散,因此课程教学可以分段在学生比较集中的企业、社区等地方实施,实现送教进企和送教上门;集中学习方式主要是针对公共课程、选修课、实训课等课程开展,利用节假日、周末等非工作日时间集中开展课程的教育教学,并辅以线上教学资源,利用优慕课APP、超星学习通APP等互联网教学手段和方式[9],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资源,确保扩招生人才精准培养标准不降低。

3.5 突出职业技能证书引领

按照《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机械工程扩招生应在人才培养全程中融入到“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在课程教学和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标准和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无缝对接,将职业核心课程的任务模块与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通,积极探索书证融通,通过扩招生对X证书的培训和考取,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等级的提升,提升扩招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拓展扩招生就业创业的新渠道和新思路。

当前,机械工程扩招生可考取的X证书包括了特殊焊接技术、CAD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控车削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控铣削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材制造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具数字化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种类。通过积极鼓励扩招生在校内、在职工作岗位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和考取相关X证书,通过X证书的获取等价完成课程相应模块的学习和考核评价,促进X证书与课程教学的相互融通。

3.6 产教融合双主体精准育人

由于大多数扩招生属于在职的社会生源,积极探索扩招生的“工学结合,半工半学”、“农学结合、半农半学”等育人新模式。对于在企业就业的扩招生,鼓励校企双方组建双师育人团队,共同参与扩招生的技术技能培训和教育,优化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协同企业盘活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技能能手等师资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企业课程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岗位任务和生产实际,将课程教学模块知识融入到企业实践岗位中,将企业关键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课程教学评价与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有机融合,更加侧重从实训、实习和岗位实践等多方面多层次评价教学成效,综合评价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实践成效、岗位贡献和协作创新等能力。

对于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扩招生,统计分析所从事的农业工作类型与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包括农业机械设备与维修、农产品包装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简易课程,并利用非农时进行集中授课;对于下岗职工,通过校企共建渠道为其推荐对口就业岗位,并联合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制定其培养和培训规划。加强扩招生所在的企业和单位的协同育人,实现对扩招生的分类教学和双主体共育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扩招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习得感。

3.7 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一是多渠道引进各类专兼职教师。根据扩招后的生师比和专业建设需求,加大退休教师的返聘力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双师型人才、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等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校企双师队伍的企业实践经验,开展“双主体育人”和“双导师育人”新模式,筑巢引凤,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的人才政策、人员编制与资源,提升人才引进配套保障、薪资和福利,加大人才引进经费的投入,切实提升人才引进的力度和强度[10]。

二是多元化提升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首先,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更多地到扩招生所在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项目研发合作,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中锻炼,拓宽教师参与产教研合作渠道和路径,丰富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以适应扩招生源的结构性变化;其次,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担任产业教授,发挥产业教授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促进产业-教学-研发的深度融合;最后,利用省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教师到扩招生所在企业进行科技和技能服务,深化与扩招生所在企业的教育教学和科技合作,将产教融合推向更深层次。

三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育人能力。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融入到现代化教学全程中,提升对扩招生精准培养的力度、准度和精度;其次,加强专业负责人培养力度,切实提升专业负责人的业务能力,使其在扩招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承担起重任,将专业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论

新时代的百万大扩招对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职院校应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和宗旨,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为出发点,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扩招生的高质量精准培养,着眼于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对扩招生的分层分类教育,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不降低,深化教师、教法和教材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精准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不断深化书证融通,持续创新面向扩招生的教育教学新范式,强化扩招生人才培养全程的精细服务、精准管理和精准施教,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发展的内涵,打造具有竞争力、品牌化的扩招生人才高质量精准培养的新高地。

猜你喜欢

生源职业技能精准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