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轴线: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

2022-09-22庞博

廉政瞭望 2022年16期
关键词:都城中轴线紫禁城

│文 庞博

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北京独有的神韵。没有这神韵,北京与其他大城市也许没什么分别,而支撑起北京文化风貌的恰是中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楼,全长7.8公里。梁思成先生曾赞美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在国家形成之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观念就已经存在。城市的中轴线体现到城市规划中,目前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到了周代,《周礼·考工记》则明确规定了都城的结构、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但实际上,直到唐代以后,我国都城才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中轴线。北宋都城开封则将此理想的都城营造规划落为现实。

北京的中轴线起源于金中都城市中轴线,距今860多年。金朝海陵王弑君篡位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将其改名为中都大兴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形成了一条南起金中都城丰宜门,北止通玄门的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宣阳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等。这种建筑规模和形式是金朝向宋朝仿效的结果,亦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文化的结果。元朝军队攻入金中都后,将金朝的宫殿付之一炬,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因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也黑迭尔奉元世祖之命,开始在金中都城的东北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号称元大都。这次都城的营建恪守《周礼·考工记》的规定,真正地将“左祖右社”的观念落实到了建设中。在城东齐化门(今朝阳门)修建了太庙,在城西平则门(今阜成门)修建了社稷坛,凸显了中原文化“忠”和“孝”的观念。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降格为了北平府,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于此。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继位为帝,将明朝的都城北迁,并仿造南京都城营造这座“北京城”。新的都城较元大都的位置整体向东南移动,在原皇城的中心太液池东侧建造了新的宫城——紫禁城,又将太庙和社稷坛分置紫禁城南面东、西两侧,“左祖右社”的文化观念更加突出。礼部、工部、兵部等中央官署机构被设置在代表最高权力中心的紫禁城正前方,并采用了“东边主生,西边主死”的对称分布格局,进一步凸显皇权的核心地位。

明嘉靖年间,为加强军事防御,朝廷决定兴建北京外城。外城首先从南城外修起,但因财力不足,无力修建北城,只得向北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角衔接。至此,北京城由原先的四方形变成凸字形结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从最初的4.8公里延长至7.8公里,明清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得以确立。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用并完善了明代的北京中轴线,不仅对紫禁城北面的景山加以改建,在山上建亭子五座,使景山成为紫禁城的镇山,还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增建了宣仁庙、凝和庙等以祭祀风、雨、雷、电诸神,使北京城的布局更加庄重和森严。

自南向北,北京的中轴线上坐落着大量建筑。它们代表着政治、宗教、民俗等不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北京的中轴线是这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

当之无愧的文化线

北京的中轴线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联结起来,规格严整、气魄雄浑,不仅主导着空间布局,亦是记录着北京城历史文明的重要证明,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文化线。

中轴线的南段从永定门延伸至正阳门。永定门是外城七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是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物,寓意“永远安定”。由此向北行进,天坛与先农坛东、西对峙,高墙环绕,是明清帝王祭祀上天、先农与亲耕的礼制建筑。因此,从明朝开始就修建有一条专门供皇帝行走的御路,御路上的桥梁,即为“天桥”,桥下面的河流被称为“龙须沟”。天桥因此又成了龙的鼻子,中轴线也被誉称为“龙脉”。

今天提到天桥,人们可能想到杂耍、戏曲等演艺文化。但是,北京老天桥的市井民俗文化是在清末和民国期间才兴盛的,还在两侧形成了东、西市场。《顺天时报丛谈》记录到,天桥地区“戏棚甚多,在东则率多布摊及旧货摊、估衣棚,北连草市,东至金鱼池。善于谋生之经济家,每多取材于此”。天桥的北边即是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自明清开始便是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区,汇集了传统老字号、会馆、集市等等。清代的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天桥南北,地最宏阔,贾人趁虚之货,每日云集”。因此,帝王出巡时,为了保持肃穆,一般会在此搭建帐幕以隔绝百姓。

中轴线的北段由钟楼、鼓楼到地安门区域组成。地安门与天安门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外大街是与中段紫禁城“前朝”相呼应的“后市”部分,自元代起就是著名的商业街区,明清时期依然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是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钟楼和鼓楼是中轴线北段的标志性建筑物,统领着城门的开启与关闭,乃至全城的作息时间。钟楼上保存着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每次撞钟极有特点,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撞击两遍,为108声。

如果说中轴线的南段、北段随着时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民间文化传统,那么中轴线的中间段——正阳门、棋盘街、紫禁城、景山则凸显了这座城市的政治形象,基本上每座重要建筑都与天宫相对应。

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取“紫微正中”之义,表现着皇权至尊;围绕着紫禁城而建的太庙、社稷坛则是皇权的延伸。紫禁城采用“前朝后宫”的的建筑格局,核心是前朝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召集群臣、颁布政令、举办最高礼制活动的区域。紫禁城南面的午门也有着重要的政治涵义,如每当有重大的军事活动时,帝王们会在午门前举行命将出征和回师献俘的隆重仪式。午门南侧的端门则象征九重天上的南天门。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代表着皇权受命于天,其前的金水河则来源于天上的银河。天安门前为天街,两侧各有长安街,寓意“长治久安”,每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国事活动时,均在天安门城楼颁布诏书。

时代在更迭,伴随着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退位,中轴线上发生的最大变化当数权力的核心——紫禁城变成了故宫。为了方便人们出行,长安街被打通,千步廊被废除,正阳门瓮城也被拆除。

北京中轴线历经千年风雨,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政治之轴和文化之轴,它串联起了北京的今与昔、民间与宫廷。中轴线就像是脊梁一样维持着北京的秩序与气度,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支撑起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文化体系。

猜你喜欢

都城中轴线紫禁城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中轴线旁“小江南”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