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探讨

2022-09-21|傅

宁波通讯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产教宁波校企

文 |傅 琼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宁波坚持产教协同、校企合作,积极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教育资源集聚化、校企合作项目化、教育经济一体化、交流合作国际化,基本形成了结构完整、体制多样、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体系。2013年,宁波获批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2019年,宁波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城市。目前,宁波共有高职高专院校7所,其中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1所、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2所、省重点(优质)建设高职院校3所,有5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被列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市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195个,在校学生达6.9万人。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来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内涵建设质量,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宁波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特色

宁波市高职院校在“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办学特色化、建设县域化、评价个性化等策略,逐步走出了一条既彰显其优势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

办学特色化——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从产业特点来看,宁波具有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较长、市场占有率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是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宁波工业主要有三大产业群:一是以石化、钢铁、能源、造船为主的临港工业;二是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纺织、服装、文教用品、汽配、家电、塑料、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宁波高职教育紧紧围绕宁波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增进产教融合为目标,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共生共融。比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以现代物流业、研发产业等为代表的专业性生产服务业,以旅游业、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体育等为代表的消费服务业,以及以工业设计、品牌制造、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时尚音乐、休闲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产业。

建设县域化——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高并深化县域服务能力。早在2005年,宁波市政府就作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大部署,促使各高校大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启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区(县、市)和基层延伸的序幕。2014年,宁波出台有关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共建的文件,要求高校和区(县、市)政府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建,在大型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上进行共建共管,并合资共建二级学院或产学研基地。在国家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宁波高职院校纷纷对二级分院和专业做出调整,以区域产业群为基础组建产业学院。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宁海县设立了现代模具学院,在慈溪市设立了智能家电学院,分别对接两地的模具产业和家电产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塑机产业集群中的核心龙头企业海天集团共建海天学院,以校企共建的形式,共同培养机电行业所需的跨界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操作机器。杨 亮 | 摄

评价个性化——基于战略导向,构建个性化指标体系,开展多元主体评价。2016年,宁波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以战略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方式,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把绩效理念深入到办学的各个方面。考虑到高校类型多样且各具特色,宁波实行“一校一策”,委托国内知名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高校办学要求和社会功能,建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科学层级指标体系。同时,宁波市教育局开发高校办学绩效数据库系统平台,借助第三方机构对高校绩效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实行高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这种“帮助寻找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提高办学质量”的评估模式,充分激发了高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发挥了绩效评价对学校的战略引领与协同作用,用战略管理带动日常管理,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实际行动,推动宁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宁波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宁波高职教育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持续提升。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宁波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产教融合的协同工作体系效能不高。一是政府统筹不够,部门对自身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对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更深层次地推进产教融合格局的形成。二是当前校企合作多数还停留在“企业要人和学校送人”的浅层合作,合作形式单一,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停留在表面,难以在经济带和产业带框架之内建立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产教融合的高校组织体系内功不强。一是传统办学模式下的高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掌握,缺少将行业的创意需求转变为促进高校科技研发、学科体系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革新的动力和能力。二是合作中学校缺乏应有的科学研究深度和学术文化高度,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积累不足,未能确立校企双方共同尊重的教育规范和标准,技术服务能力较弱,难以给予合作企业有效的专业服务。

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支撑不足。一是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体制障碍。二是企业深度参与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到职业学校教学和科研领域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利益保障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

深化宁波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议

针对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需要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主体层面入手,重点对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体系运行机制进行完善。

政府系统方面,应坚持战略引领,统筹推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与之相适应的高校资源布局规划,构想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蓝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保障和促进宁波区域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二是优化行政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各级部门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的制度体系建设,消除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规范、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提高产教融合工作的治理能力。三是保障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政府教育职责,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经费增长机制和教育资助体系。创新投入机制,鼓励海内外社会资金以捐资、投资、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教育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入高职教育领域。

教育系统方面,应加强治理,促进融合。一是深度融入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高职院校主体作用,构建有效的组织运行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强化质量生成体系、标准认证体系、评价体系等建设。 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型师资。通过特色学院、产教联盟等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双向兼职互聘提供条件,设置“产业导师”“产业教授”等岗位,吸引行业企业高端人才到院校任教。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提升机制,实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兼职轮岗制度,让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攻关全过程,鼓励院校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增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厘清学术权与行政权、决策权与执行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之间的运行边界,不断增强大学制度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供可靠的运行机制保障。

产业系统方面,应创新机制,全面融入。一是创新企业深度参与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明确并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绩效评价,完善参与企业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教研改革、实训课程建设、科技攻关合作。二是优化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在统筹校企合作规划、协调资源配置、保障经费、督导评估等方面的职能,加强部门协商,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宁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融合发展的共享共建机制。持续加强特色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产教合作联盟建设,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政策环境建设、行业主导产业环境建设、企业主导市场环境建设、大学主导育人环境建设”的联动产教合作联盟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产教宁波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一图读懂宁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