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何时传到中国

2022-09-21张竞

全国新书目 2022年7期
关键词:芥子随园袁枚

本书以中国的历史演进为主轴,以中国菜肴为主角,带读者探索中华饮食背后的渊源,透过一道道菜肴品读一个朝代的经济、科技、农业发展程度与文化成就,用通俗的笔调展现了时代变换、王朝更替、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之下的中华文化的重组与演变。

辣椒原本不是中国产的,是明朝末年由海外传来的。在大航海时代,辣椒从原产地墨西哥、亚马孙等地区向世界传播,各地区的人们也开始种植辣椒(周达生,1989)。关于这一点现在已没有异议了。事实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出版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没有关于辣椒的记载。因此,辣椒在中餐中的使用不过300多年的历史。以至于以辛辣作为卖点的川菜过去是不用辣椒的。当然,在辣椒从国外传来之前,四川人和湖南人就喜欢吃辛辣的食物。

芥子很早以前就是调味料,元代的贾铭在《饮食须知》中从养生的观点介绍过芥子的效用。辣椒进入中国后,中国人食用芥子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这样的记载:“制辣汁之芥子,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无物不佳。”(译文:制作辣汁的芥子越陈越好,都说越老的芥子越辣。以这样的调味品烹调出来的菜肴都是很美味的。)说明到了清代,芥子仍旧是调味料。正因为原本有这样的嗜好,所以辣椒能够很快地被中国人所接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辣椒是何时被用于烹饪并推广开来的。调查发现,辣椒不是一进入中国就在烹饪中使用的。很刺激的辣菜出现并进入饮食文化中心,是此后很久才发生的事情。

18世纪辣椒在饮食中仍毫无踪迹

先来看看清初的饮食典籍吧。

明朝末年出生的朱彝尊的《食宪鸿秘》中出现了“辣汤丝”,是用猪肉、蘑菇、竹笋切细制作的汤。但一查制作方法,并没有用到辣椒,只是在汤的表面撒了点芥子而已。还有一款菜肴叫作“辣煮鸡”,煮法如下:“熟鸡拆细丝,同海参、海蜇煮。临起,以芥辣冲入。和头随用。麻油冷拌亦佳。”(译文:煮透的鸡扯成丝,同海参、海蜇一起再煮。盛碗之前放入芥子。各种浇头都可拌入。凉了以后拌上麻油,口味也很不错。)“辣煮鸡”是现在的“棒棒鸡”的原型,虽然味道辛辣,却并没有用辣椒。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清代以后用芥子的菜在量上并没有增加。《食宪鸿秘》只记载了一样菜。当然,这本书并没有网罗清代中国所有的菜,但从记述下来的菜的种类来看,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因此可知,在17世纪的中国,辣椒尚未出现在饮食文化的中心位置。

那么,18世纪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变化呢?1798年82岁的袁枚去世,他可以说是18世纪的见证人。但堪称饮食百科全书的《随园食单》中却没有一处提到辣椒。袁枚特别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调味品和香料,并详细说明作用与使用方法。种类涉及酱、食用油、料酒、醋、葱、花椒、生姜、肉桂、砂糖、盐、大蒜等十多种,但没有辣椒。还有,煮羊头、羊肚羮之类的菜时使用了胡椒,而辣椒在任何一个菜里都没有出现,也没有看到辣椒作为蔬菜食材的记录。

袁枚出生于杭州附近,曾任江浦、江宁(现在的南京)等地的知事。据他本人在《随园记》里所述,38岁从陕西引退后,他便居住在坐落于江宁小仓山麓的随园。这是他大约4年前购入的别墅,隐退后经过精心经营,成了享誉四方的名园。袁枚在那里度过了大半生,他的生活半径一直局限在江苏、浙江一带,或许因此他并不了解川菜。

19世纪:辣椒的亮相

19世纪,辣椒终于在饮食典籍中出现了。1861年初版的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以“辣茄”的名称介绍了辣椒。从书中“种类不一,先青后赤”的记述看,可能是一种相当辛辣的辣椒。不过,这种辣椒并未归入“蔬食类”,而是与花椒、胡椒、肉桂等放在一起,归在“调和类”(调料作料一类)中。很明显,当初辣椒并不是作为新鲜的蔬菜来食用的。但用作调味料出现在什么样的菜中、如何使用,却没有任何说明。这本书中也没有一道菜用到辣椒。需要注意的是书中说到“辣茄”时有“人多嗜之,往往致疾”一语。作者王士雄出生于浙江海宁,也在杭州、上海生活过。这可能表明19世纪中叶,辣椒在某种程度上已在长江下游地区的百姓中传播开来了。但读书人对这种新来的食物似乎仍有强烈的偏见。

关于辣椒的名称,那时有多种说法。《随息居饮食谱》中举出了“樧”“越椒”“辣子”“辣虎”“辣枚子”等辣椒的八个别名,并称“各处土名不一”;而方言不同,其名称各不相同的情况,正说明对辣椒的嗜好已分布得相当广泛了。顺便提一句,《本草纲目》中“樧”“越椒”“辣子”是“食茱萸”的别名。同一名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资料中有可能指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点要特别注意。

猜你喜欢

芥子随园袁枚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随园食单三字经》
多出来的空间
一百顶高帽子
画的滋味
袁枚之后的随园
淡绿色的月亮
袁枚也曾被难倒
出入芥子园—精进社第四回展
才子袁枚缘何富得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