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一体化建设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2022-09-20孙亮亮曹晓玲

制冷与空调 2022年4期
关键词:本科生国际化学会

孙亮亮 曹晓玲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成都 610031)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型,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优势教育资源,从而促进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正因为如此,推动国际化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需要向世界高水平本科培养模式学习,借助国际化资源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据学者前期研究发现,国际学会及其主办的国际会议[1]、国际期刊[2]以及国际课程[3,4]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人才培养。本项目旨建立基于“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国际期刊”的一体化国际化教学平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一体化国际教学平台的实践

“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一体化国际教学平台是基于科教融合思想,将“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一体化科研应用于教育教学,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分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国际化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研究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在国际化培养环节中的可行性方案。

图1 一体化国际化教学平台Fig.1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teaching platform

1.1 国际化需求

基于学科发展、青年教师发展和本硕博培养等方面确定不同的国际化需求,见表1。

表1 国际化需求Table 1 Internationalization requirements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发挥在学科创新和学科提升方面的能效,需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学科前沿领域交叉创新,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国际化教学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数量、邀请外国专家学者讲课或开设国际课程等。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优势学科国际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一所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除不断扩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规模,还要加大本校师资国际化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经验、制定中长期结合的科研规划,搭建适合青年教师发展国际合作平台。

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出国联合培养模式,强化校内国际化教育水平,通过邀请一些与本校学科相关的国际知名教授通过线上线下授课或者答疑解惑的方式满足当前疫情常态下研究生不便出境参加学术交流,满足研究生学习国际学术前沿的需求。另外,还需要邀请专家为研究生介绍国外深造以及外企工作的事情。

1.2 国际化教学平台的实施方案

针对表1 中的国际化需求,为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见表2。

在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两个需要改进的问题。国外专家的分享多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只有为数不多的专家开设了前沿课。与专题报告相比,前沿课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更宽、体系更完整、讲授时间相应更长,更有利于硕博生对知识整体理解与吸收。但同时国外专家的精力付出也更多。选择讲授前沿课的专家应优先选择讲授相关主题方向课程的专家,既可以满足课程需求也可以减少专家的准备工作量。此外,本科生在国家化教学平台中的参与度比较低。没有针对本科生的情况设置专门的课程,本科生参与的前沿课是为硕博生设置的。考虑本科生和硕博生知识储量的差异,本科生不适合直接参与硕博生的前沿课。准备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外专家专门为本科生授课,比如新生研讨课中加入国外本专业发展的介绍、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国外的专业知识讲解。

2 思考与建议

(1)国际学会及其主办的国际会议可以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评价一个学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首要指标是组织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体现着一个学会对国际学术资源的调配能力。通过组织或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来进行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对话,学术成果首先在学术同行之间扩散,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2)国际期刊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术国际化。学术期刊刊载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反映出其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科,由不同学科组织专业方向。同时,学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社会检验其科学性,从而对其进行调整。那么学科创新能力、影响范围、质量评价等就需要学术期刊为其提供平台。学术期刊还要使学术创新成果与世界接轨。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不仅是学术国际化的一大表征,也是以办刊促进学术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课程群。国际化课程群由长期课程、短期课程以及学术讲座构成,三者相互补充,要强化交叉与通识教育,特别是学习国际上一些著名高校提供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先进方案。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科领域优秀的海外专家利用远程远频、在线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长、中、短期在线授课、在线讲座,以灵活的教学模式拓展学术交流渠道。

(4)完善学生派出机制,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学生境外学习期间,可体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国外合作高校配备外籍导师的基础上,学院再配备一位优秀的本土导师负责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解决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以便尽快适应国外环境和学习模式。

3 结论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学会-国际会议-国际期刊”的一体化国际化教学平台构成,然后分析了学科发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对国际化的需求以及一体化国际化教学平台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前期的实践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为国际化平台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本科生国际化学会
聚焦港口国际化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学会分享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学会分享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