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陶艺肌理和色彩的创作与表达

2022-09-20岳微微

流行色 2022年8期
关键词:陶艺家泥料肌理

肌理指物体表面的纹理结构和纹理变化,亦指人主观上对纹理结构和纹理变化的感受及体验。不同的肌理效果造成不同的视觉刺激,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些感受跟人的经验密切相关,从不同的肌理效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光滑感、粗糙感、坚硬感、温暖感等等。在陶艺创作中,肌理语言成为作品表达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色彩既指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也比喻某种情调或思想倾向。色彩的面积大小、浓淡、鲜灰,在不同的设计安排下成为作品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重要构成因素,为作品带来一定的吸引力和张力,各种奇妙的审美感受也由此形成。

陶艺作品的肌理和色彩从触觉、视觉上构成作品的语言魅力,是陶艺创作者研究和创作的重要方面。

一、陶艺肌理语言

陶艺材料取之于自然,它可塑、可捏、可揉、可刻、可划……任何我们能够想到或做到的方式作用于它都可能使它产生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在历史的长河中,肌理创作向来以人为肌理为主导,人们常用的手法充满着智慧,如粘接、编织、刻、划、印、撒、堆等等。另外,肌理的创作还可以体现泥本来的某些状态,开裂、断开、流淌、剥落等状态被陶艺家们客观理性地对待并运用到陶艺作品中,既为其观念的表达提供了强有力的形式依据,又带来全新的审美范式。

“艺术源于生活”,早在人类文明启蒙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肌理制作意识。或许是在捏制陶器时,长长的指甲无意识嵌进泥土里,形成指甲纹,人们看到指甲与泥土相碰撞,产生规律的纹理使人产生一定的愉悦感、新鲜感,审美的意识可能就此萌发。在日常的劳作中的许多个无意瞬间,或者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中人们获得了陶瓷的创作灵感,编织的纹理,刻、划、压印的痕迹,从无意识发现到有目的进行创作,陶瓷总是给创作者带来意外和惊喜。

传统陶瓷里凝结着代表各个时代审美情趣的泥面肌理探索在今天依然延续着,工艺精神是传统陶瓷的筋骨。到了当代,陶艺家们有了更强的实验精神,在泥料和釉料及烧窑技术等方面都在做更为大胆、前卫的尝试,在陶艺语言的探索之路上他们充满了冒险精神,创作出了许多独特新颖的陶艺肌理语言。

二、陶艺色彩语言

陶艺的色彩呈现可在胎体中、釉下或釉上,原料中的矿物元素经过不同温度和气氛的煅烧之后可呈现出不同的色泽。陶艺的色彩往往为作品的视觉美和意境美提供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表现力。通过作品色彩我们能够解读出陶艺作品中的理智、热情、阴郁、明朗、深沉、愉悦等等抽象的思想或情感,陶艺中的色彩为陶艺作品的情感和思维构成了重要的基调和氛围。

陶瓷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泥料、釉料的成分、烧成的气氛、温度、方式等都能够对陶瓷的色彩产生重要影响。虽然现在的泥料、釉料等配方可以科学地控制,但窑炉气氛却很难准确地把握,因此,许多陶艺作品的效果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1.陶艺胎体色彩

陶瓷胎体主要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分别使陶瓷泥料具有可塑性、热熔性和瘠性。陶艺原料主要分为瓷泥和陶泥两种类型,瓷泥色白或微黄,细腻温润。陶泥常见呈棕红、灰色等,颗粒感较瓷泥略强,给人以朴实自然之感。泥料中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金属矿物质成为作品的着色剂,在氧化气氛或者还原气氛下烧成后作品最终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绞胎瓷,是将不同颜色的泥料混合在一起制作成有色彩对比的泥胎,其本身从内到外都具有装饰性,揉在一起的不同色泥形成的纹理效果别具一格。经由不同的绞揉方式,不同颜色的纹理也可呈现千变万化的效果,有仿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层山叠嶂、高低起伏,构思奇巧,变化万千。直到今天,也仍有以绞胎为特色进行陶艺创作的陶艺家。如图1,日本陶艺家村田彩的绞胎瓷作品,她对大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深深着迷,她将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转化成创作的灵感与动力,所创作的一系列深海植物,色彩丰富、活泼鲜明。

图1 日本陶艺家村田彩绞胎瓷作品

2.陶艺釉色

陶艺的釉是指附着在器物表面的一层玻璃质物质,分为有光泽、无光泽、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等类型。釉在陶瓷作品中自古以来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质地、色彩给观赏者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中国开创了青瓷的先河,东汉到南北朝主要以青瓷的生产为主。唐代的越窑青瓷开始,中国人对青瓷的烧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之后宋代的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以及龙泉窑、景德镇、耀州窑的作品均属于青瓷体系。青瓷以温润如玉的质地、含蓄内敛的气质,被人们视若珍宝。

各大窑口烧造的陶瓷各具特色。其中,钧窑以窑变颜色釉著称。窑变的画面不同于绘画,它经由窑内气氛变化和金属元素游离的随机性共同完成,这既是科学的艺术又是自然天成的釉的艺术。釉面出现的斑点、纹路自成画面,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等纹理由釉自然幻化而成,釉面肌理妙趣天成。汝窑作品温润厚实,有着玉的质地、千峰翠色如碧玉湖水,造型简约而有力量,人们爱它如君子般的气质。建窑的结晶釉在色泽深沉的底釉中产生的结晶效果犹如兔毫、玳瑁斑、鹧鸪斑效果,窑变釉的釉纹妙趣天成。

著名的唐三彩是含铅的低温釉,铅的熔点低但颜色较艳丽,加上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可烧出多种不同的颜色,因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其绚丽的色泽、较强流动性洋溢着唐人富足的生活气息。到了明代,釉色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出现了红釉、蓝釉、绿釉、黄釉等釉色。

而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了釉的发色原理,许多色彩被研制出来用于陶瓷制作和创作,为今天的陶艺作品开辟了更自由的表现空间。

3.陶艺彩绘

中国人在陶瓷上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人们就发现了不同色泽的泥土搭配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感,带给人们一定的审美享受。

瓷器发明之后,青瓷较长时间占据了陶瓷的主导,白瓷的兴起为彩绘瓷开辟了道路。在唐代的长沙窑作品中常见一些彩绘器物。而磁州窑的彩绘装饰较为特别,在白地的陶罐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黑色泥土,将黑色的泥土刻画成一定的纹饰,露出白色的胎体,最后再施一层透明釉,鲜明的黑色花纹在白底的印衬下显得更加夺目,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

到了元明清时期青花、釉里红和各类彩绘瓷成为时代主流。青花瓷曾享誉中外,一度受到外国人的极力追捧,青花几乎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之后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等彩绘瓷都凸显了中国人在瓷器上的绘画造诣,工艺技巧和绘画水平让后世惊叹不已。

陶瓷工作者们以智慧开创了陶瓷色彩的大门,彩绘矿物颜料的研制为陶瓷绘画打开了新的大门。新的文化、艺术观念的融合催生了陶瓷彩绘艺术的新面貌。

三、陶艺肌理与色彩的创作与表达

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科技的进步、工艺技法的不断探索、各种辅助工具的研制都为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陶艺作品的多样性带来了更多可能。作品从泥土原料的选择到烧成方式的选择,中间有着万千的可能性,还能让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内心对美的感受通过具体的实物表达出来,而陶艺刚好可以满足这一点,使想象中的作品直观地呈现出来。

一切艺术的表现都离不开形式的表达,而形式的表达往往是直观的,可以以视觉的震撼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感受,直抵观者的心。陶艺作品的形式感对内容的表达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肌理和色彩作为陶艺表现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肌理的表现不仅给人带来对作品材质表面纹理的感受,色彩则更为直接地传递出抽象的情感意识,肌理和色彩从触觉和视觉带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陶艺肌理的创作与表达

陶瓷肌理的创作灵感既可源于自然,也可以源于人造物,可源于具象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或观念的表达。在陶艺创作中,陶瓷材料是一种表达的媒介,一方面材料本身有其作为物质存在的客观的特性,陶艺的创作采用不同的方式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带给观者以不同的视觉刺激和联想;另一方面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更具主观性的作品。

陶瓷因其较好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力,经艺术家的手可以呈现纸张的视觉效果、木头的纹理、石头的质感、金属的质感、织物的温暖感等特殊的感受。以泥条为主创作陶瓷作品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种古老的方式也给今天的陶瓷制作、生产带来启示。泥条可以缠绕、编织,有线条的曲线美,又有空间的穿插关系,形成具有结构感的、空间感的错落与穿插,还能赋予作品织物的温暖感。如图2,陶艺家津光浩的作品,主要以柔和渐变的彩色泥土编织成器物造型,器物表面不再施釉,呈现哑光的质感,作品给人以温暖和恬静之感。如图3,保拉·帕罗内托陶艺作品则让陶瓷作品具有了与纸非常相似的视觉效果,不追求器物的完美和对称,以放松自然的“不完美”构造轻松且十分具有艺术观赏性的形态,不同色彩的呈现使其适合不同色调的家居空间陈设。

图2 津光浩陶艺作品

图3 保拉·帕罗内托陶艺作品

采用模印的方式制作肌理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能达到精美的程度。利用自然物或者提前做好的模印工具可作出或自由或规则的肌理效果。泥片成型的方法在宜兴的紫砂壶创作中较常见,这是较传统的制作陶瓷器皿的方法。现代陶艺家们的创作也会结合泥片成型,或将粘连的地方处理得光滑不留痕迹,也或许可以保留泥片的结构感,留下粘接痕迹,为作品带来独特的效果。

在作品主题表现方面,以自然元素为主题的创作是对自然规律、特点的提炼、总结,许多陶艺作品既展示大自然的美同时也形成有韵味的肌理效果。如仓松纪子的陶艺作品,她认为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各种生命体相互维系彼此支撑,她用陶艺作品来想象和表现来自海洋的和谐与平静。其作品呈现出的流动性和禅意令人观之忘俗,思绪沉静。

除了自然肌理的表现外,创作者有时候也可以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寻找肌理语言,这类肌理便属于人造肌理。挖掘和制作陶瓷的肌理,最终以视觉的方式呈现,通过感性的视觉体悟表达直白的理性思考。

泥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在不同的状态下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陶艺家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去选择任意契合自己作品的泥土状态去创作,将泥土的这些语言与作品形态进行结合。这期间,创作者自身的感受和选择对作品最终的完成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泥的语言也是曲折的。在不可控的因素里,创作者就像在跟泥土做朋友,有矛盾的时候,有想表达却觉得艰难的时候。陶瓷具有较强的脆弱性,未烧的泥坯轻轻地触碰就可能使其变形甚至破碎。但经由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也能给人心灵深处的触碰,敏感、脆弱的特质反而也是促成作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作品多次开裂、坍塌也可能会消磨创作者的耐心,但这些问题都是泥土的特点,陶艺家们可“顺势而为”使其变成作品的创作语言,形成独特的作品风貌。

2.陶艺色彩的创作与表达

陶瓷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人们在创作的同时一边发现泥土的颜色和肌理,一边也在尝试研制出新的色彩和泥料,为陶艺的创新和审美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在审美多样化的今天能够带给我们新的感受、新的触动。

在色彩的表现方面,有的陶艺家采用泥料本身的色泽展示作品特色,其作品往往具有一种质朴、素雅的美感,结合肌理给人或细腻、或粗糙的质感。有的陶艺家喜欢陶艺泥土的本色,或追求瓷的洁白无瑕,使作品表达更纯粹。或追求与传统陶瓷截然不同的观念,以泥土原色的质朴与天然之感作为作品的表现形式。有的陶艺家注重泥料的色彩探索,添加着色剂使作品有着更个性、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以色彩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张力。

一方面色彩服务于作品主题,比如以自然主题为主的作品色彩大多源于自然。如澳大利亚陶艺家简·杜兰德的作品中呈现的色彩,棕红色、白色或绿色的植物叶子,绿色、红色的鸟,以自然中的形象为主要元素,变化的色彩既源于自然,又丰富了作品。另一方面色彩也可以完全由创作者主观选择而定。如艺术家朱莉·恩戈用3D打印制作的陶艺作品呈现了充满未来主义的色彩,3D打印形成的层次感与渐变的色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古人积淀的智慧之路上,现代陶艺家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带着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泥料和釉料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尝试,为陶瓷的色彩和肌理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新的体验、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洞察。而今天的陶艺创作者抒情与思考也更多地从个体体验出发,走向更深层的内心,触动和感染观者,或提供一个更新颖的视角,观赏者透过这些视角、透过作者的表达方式和逻辑语言去感受陶艺的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陶艺家泥料肌理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泥料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