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的文化随同研究

2022-09-20李方闽

戏剧之家 2022年26期
关键词:小戏安庆剧种

李方闽

(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黄梅戏很少有文字记载,现有资料大多依据民间传说和老艺人的回忆,再参照有关地方史志记载而形成。黄梅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时代文化造就了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一、农村阶段

有人说黄梅戏如一位妩媚靓丽的“迷人村姑”,这种形象的描述代表了社会对黄梅戏的感性认同,揭示了其内在真实。未走出农村阶段的黄梅戏,深受地方文化影响,在唱腔、剧目、舞美等方面不断精进,为将来的壮大打下基础。

(一)难民文化带来的黄梅调

湖北黄梅县经常发生水灾,清晚期政府腐败,赋税严苛,导致民不聊生,附近的灾民不得不逃往周边城镇。安徽的安庆与黄梅毗邻,灾民逃荒至此,以沿街卖唱乞讨为生,自此,黄梅采茶调开始在安徽乡镇流传。

(二)扎根乡野,地方性文化促使黄梅戏形成

1.当地说唱音乐促使黄梅小戏形成

采茶调最初的表演形式十分简单,固定曲调搭配即兴编词,其中的衬词衬句很多,如“嗬啥嗬啥咦嗬啥”之类,表演人员用两块板打拍子,有人帮腔。在安徽扎根之后,其逐渐受到当地说唱艺术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形式、剧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不再是过去的民歌小调,逐渐发展成为有人物特点和故事情境的本体形态早期阶段——黄梅调小戏。其特点如下:

(1)演职人员向半职业化班底发展。随着采茶调的传唱,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进来,戏班人员也从最早的黄梅县灾民变为当地农民,他们农闲时聚到一起,到附近村庄演出,这时的演出带有自发性和自娱性。随着演出日渐频繁,表演者的技艺也越来越娴熟,演出不再受时节的影响,在当地婚丧嫁娶或其他节庆助演的时候,戏班人员也会收取一定的报酬,此时,半职业班底逐渐形成。

(2)演出内容向戏曲化方向发展。早期的黄梅调受难民文化影响,内容大多从水灾中提炼出来,向人们展示了天灾人祸背景下,沿岸民众苦不堪言的生活,演唱形式以哀叹哭诉为主,如早期的传统小戏《逃水荒》《报灾》《李益卖女》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演唱风格类似,展现农村妇女内心苦闷惆怅的“自叹”系列作品,如《苦媳妇自叹》《郭素贞自叹》等。随着采茶调的广泛传播,演出日益频繁,有些在婚丧嫁娶或节庆时演出的节目已不再适宜,艺人结合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创作了一批生动幽默的小戏作品,演出内容轻快活泼,充分发挥了采茶调原有的歌舞性和抒情性,表演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哭诉哀怨。此类作品以表现乡村男女相知相恋的歌舞小戏最多,如《蓝桥会》《买胭脂》等。这些新创作的小戏,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朴实、乐观、幽默的审美个性,同时具有浓郁的安徽地方特色,也让黄梅小戏渐渐脱离对采茶调的依附,发展成为地方性戏曲。此时的黄梅小戏虽已初具戏曲形态,但演出形式和剧情都很单薄,三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七人演唱,俗称“三打七唱”,主要演员往往是一对男女或再加上挑戏的中间人,称为“两小”戏或“三小”戏。因演出内容取材于生活,对于行船、推车、纺线等皖江农村常见的动作,演员们表演得惟妙惟肖。

2.串戏的过渡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为“串戏”的表演形式。串戏由多个小戏串联而成,每个小戏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相传当时上演的某一出小戏十分成功,观众想知其由来及后续发展,黄梅戏艺人顺着这种思路创编了一系列的作品,归结到一起,起一个总的剧名。另一种串戏是由多个相同题材的故事串联而成,剧中人物并无关联,例如《闹官棚》由《报灾》《逃水荒》《闹店》等多个独立小戏组成,讲述的内容都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 年)黄梅县发生的一次特大水灾有关。在唱腔、剧本、舞美、服装等方面,黄梅戏借鉴其他戏曲剧种,逐渐发展,但距离在舞台上形成一整套的演出剧目,仍有一定差距,串戏在这一特殊时期应运而生。

3.本戏的确立

本戏形成期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公元1851 年—1864 年)。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大改革,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文化娱乐活动逐渐丰富,为本戏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黄梅戏从最初的山歌小调发展到歌舞小戏,再到串戏,最后形成本戏(指有较完整的故事,出场人物较多,可演三四个小时的大型剧目),离不开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他们创造了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为这个剧种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封建礼教的压迫阻碍黄梅戏发展

本戏形成后的一百多年里,黄梅戏一直活跃于田间地头,较少受儒家思想影响,演出内容多歌颂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等,因此,封建统治阶级视其为“淫歌艳曲”,极力打压,屡次明令禁演,迫害黄梅戏艺人。为了躲避迫害,黄梅戏艺人被迫进入高腔班或徽剧班,有些人改行,有些人只能在正剧之后唱几出黄梅小戏,这也促进了黄梅戏与高腔、徽剧之间的融合,黄梅戏艺人学习高腔、徽剧的唱腔技巧,丰富自身的技能,不少高腔、徽剧演员也由此了解黄梅戏,有些人甚至加入了黄梅戏表演队伍。这种半业余的演出状况一直持续到20 世纪初。

二、城市阶段

(一)社会变革推动黄梅戏的传播

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黄梅戏艺人本身带有很强的革命性,他们十分关注时局,渴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获得自由。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黄梅戏艺人积极介入其中,利用革命思潮,改编了《恨小脚》这样的革命歌曲,在安庆一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革命党人深入农村宣传革命主张时,就利用了黄梅戏的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农民生活依旧贫苦,革命诉求未得到满足。1926 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以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军所到之处,地主豪强势力被摧毁,农民运动如火如荼。1926 年,在老艺人金老三的带领下,黄梅戏艺人第一次走进安庆市表演。

这次进城演出可谓一波三折。初入市区,受到官府和军警的压迫,黄梅戏艺人被逮捕。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黄梅戏艺人最终无罪释放,能够在城中张贴海报、公开演出。最后,由于进入演出淡季,加之1927 年蒋介石在安庆策划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时局动荡,人心不安,在城中苦苦经营了大半年后,黄梅戏艺人被迫回到乡村。虽然结局并不理想,但进城演出对于黄梅戏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让城市居民领略到了黄梅戏的韵味与风采,让黄梅戏艺人看到了走进城市的可能性,为黄梅戏进入下一个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城市文化促进黄梅戏的发展

与水结缘的黄梅戏,第二次进入安庆市,是因为1931 年的洪水,大量灾民涌入安庆市乞讨卖唱。经过一段时间的流动演出,黄梅戏终于进入了正规剧院,挂牌演出。黄梅戏的影响力逐渐提升,而城市文化也对黄梅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戏迷群体的变化引起审美趣味的偏移。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较高,他们对于黄梅戏的艺术期待也更高。为了迎合新的观众,黄梅戏艺人摒弃了一些插科打诨的片段,增强了情节的逻辑性,人物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这样的艺术诉求也成了黄梅戏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2.剧场演出促使表演进步。剧场拉远了观众与艺人的距离,艺人们不得不加强自身的表演功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例如,过去黄梅戏艺人视为畏途的大规模打斗场面,就借鉴了徽剧的传统剧目,这极大地拓展了黄梅戏的表现领域。另外,在服装道具方面,为了让演出效果更好,黄梅戏艺人自掏腰包,购买行头,虽然戏服大都是二手的,但相较过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3.安庆方言对唱腔的影响,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为了更贴合当地居民生活,黄梅戏艺人在剧中加入了部分市井口白,以丰富念白,也融入了一部分安庆流行的民间小调,黄梅戏整体的语音腔调开始向安庆方言靠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黄梅戏在安庆越唱越热,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扔掉了“不登大雅之堂”的帽子,被更多的人接受。大户人家婚丧嫁娶,也会请黄梅戏班上门演出。安庆作为当时的安徽省省会,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黄梅戏在城市树立了自己的标杆,各地的黄梅戏“好佬”纷纷涌入安庆,新剧目、新角色层出不穷,这大大增强了黄梅戏的艺术凝聚力。新加入的城市籍演员,为演出队伍注入了活力,他们头脑灵活、理解力强,更加注重表演技巧,以演技夺人。黄梅戏发展得如火如荼,当时的报纸上已经出现了视其为“皖剧”的说法。

(三)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上海经济发达,吸引了各式各样的演出团体,一部分黄梅戏艺人也来到大上海闯荡。他们的演出最终因全面抗战的爆发而草草收尾。虽然时间短暂,没能在上海站稳脚跟,但这次经历对黄梅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重新审视自身问题。当时的上海融贯中西,各地戏曲剧种都在此争奇斗艳。虽然来之前,黄梅戏艺人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带上了全部家当,但很快他们就穷于应付,只能现学现卖,改编流行剧目,还试着表演幕表戏。缺乏逻辑的剧本、粗糙的表演、简陋的乐队编排等都让黄梅戏在与其他剧种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2.唤醒了黄梅戏的戏曲意识。在上海,黄梅戏艺人接触了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沪剧、越剧等,在学习这些剧种的唱腔、表演、编排、舞台表现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中国戏曲形式的美学真谛,加速了黄梅戏的戏曲化进程。在此之前,黄梅戏的戏曲化意识相当淡薄,在上海演出时,诸多戏曲剧种互相比照、碰撞,唤醒了黄梅戏这一剧种内在的戏曲意识。

三、总结

黄梅戏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子”成长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黄梅戏艺人经历了从被压迫到被尊重的过程,其中的艰辛苦涩可想而知。起步晚、起点低一直是黄梅戏被诟病的原因,但是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及自身的韧性,其一步步从山歌小调发展为戏曲艺术。不安于现状,寻求更大的舞台,让黄梅戏艺人带着一腔热情走进安庆市。为求生存,扬长补短,黄梅戏艺人推陈出新,融会贯通,这也为黄梅戏后来走进上海,走上全国舞台,打下了基础。一路走来,黄梅戏一直在变,农村与城市文化都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小戏安庆剧种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