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行为影响下的自然疗愈景观策划研究

2022-09-17郑雅文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梅山景观

文/郑雅文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硕 士

1 旅游行为中潜在的疗愈意识

1.1 旅游动机

本文参考保继刚①学者基于行为科学对旅游动机的概括[1],将本文旅行动机综合归纳为生理动机、心理动机和经济动机。生理动机体现为休息和运动、保养、治疗和复健需求。当身体发出不适信号时会伴随心理状况的产生,焦虑、恐惧、偏执、敏感、强迫、敌对等情绪频现,长期不变的生活状态致使短暂“逃离”的念头出现;随着知识水平的提升,人们期望通过旅行开拓视野,并更加追求精神收获。经济动机包含工作及非工作动机,前者特征为经济收入依赖旅行产业,有固定旅游路线或定期出行行为;后者更多体现为受到旅行地的“拉力”[2]吸引,进而引发了消费体验需求。

1.2 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是对旅游动机的直接满足,包含互动参与、情感变化、心灵归属三个阶段。互动参与在潜意识里对没有感情成分的客观存在产生了情感变化。与此同时,场所认同感有助于游客产生情感的微妙变化,具备独特性、连续性、自我尊敬、自我效能四大原则[3]:独特性表现在景区具备明显与个人、家乡环境不同的地区识别性;连续性包括自我认知的连续性及可转移的地方特性;自我尊敬关系个人对自我和社会价值的感知;自我效能表现在对适应环境能力的信任。通过与环境互动,人们认同自身属于场所环境,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和情感联结。学者陈聪②在《复愈性环境的独特效果研究》中提出,环境在适合反思程度上的平均得分为:自然环境4.58 分、运动娱乐环境1.75分、城市环境1.23 分[4],说明在内心反思层面,自然环境拥有最高功效价值:在广袤自然的无声包容下,更益于理清思绪、转换角度思考复杂的问题。旅游后感检验旅游体验的成果,并对旅行后的身心状态起到或长或短的影响。

2 自然疗愈景观概念的提出与历史演进

2.1 自然疗愈景观概念

近年来,城市绿地的恢复性与疗愈作用已得到不少学者和相关研究论证,但远离城区的自然环境目前讨论尚少。本文依据《旅游与休闲地理学的方法论》将自然景观体验成分补充归纳如下(表1)。自然野生空间在天然优势下如何解决原始弊端,打造自然疗愈景观,改变大众对传统“疗愈”的误解与排斥,在体验过程中与景观进行良好互动,满足心理舒缓、恢复平衡等需求,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表1 自然野生体验构成成分(表格来源:作者根据《旅游与休闲地理学的方法论》第175 页改绘)

本文结合注意力恢复理论,将自然疗愈景观概念总结为:基于当下普遍的生活节奏和生存状态,以广大都市人群为目标对象,通过依托自然山水的天然优势进行合理空间规划,并结合疗愈手法营造的景观类型,具备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特质,提供给受众获得心灵安宁的环境。

2.2 自然疗愈景观的历史演进

17 世纪,康复花园(Healing Garden)的出现使人们发现植物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效果,此后许多医疗机构及康养场所都有意打造疗愈身心类的景观。20 世纪,生物医疗器械的推陈出新逐渐替代了环境在治疗阶段的分量,出现了短暂的“失落期”[5]。但随着工业发展、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生物医学模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Engel③于1977 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此后逐渐完善形成“生物-心理-环境”模式,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纳入研究范围,疗愈景观由此进入“重整期”[5]。20世纪90 年代初,注意力恢复理论提出:令人愉悦的自然环境拥有既促进注意力恢复又促进反思的复愈性特质。此后,国外疗愈景观逐渐多样化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2000 年,国内学者李树华④首次提出实施并普及园艺疗法的必要性。疗愈景观在国内得到实际应用是在台湾“912 地震”后,郭毓仁⑤教授先后出版《园艺与景观治疗理论及操作手册》和《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为灾后环境建设指明方向。近年来,疗愈景观类别不断扩充(表2),普通大众的“疗愈”需求也被发现与重视。远离城区的自然环境景观满足居民“逃离”都市、“复返”山林的出游动机,但当下旅行地趋同的发展倾向及过度商业化的模式逐渐忽略了人的深层需求,成为当下亟待发展和完善的版块之一。

表2 疗愈景观综合整理分析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旅游行为影响下的自然疗愈景观设计理念及原则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共收获有效问卷201份,经综合分析得出(表3):76%的调研对象认同自然景观具备天然疗愈的功效;81%同意、十分同意前往“疗愈旅行地”;80%认可旅游对人起到身心调节、平衡自我的功效。

表3 问卷分析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良好的观赏体验感是游客在互动过程中最关注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影响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从景观互动到文化互动,是上升至情感变化的重要基础。同时,必须保证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设施完备,不因原始景致影响生活品质(图1)。通过归纳高频词(图2),“放松/轻松”“快乐/愉悦/开心”“舒适/舒缓压力”和“精神提升/感悟”位列前三,反映出游客十分重视在自然环境中的心理感受。人对自然有天然的好感,愿意前往疗愈旅行地,证明研究存在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自然疗愈景观三理念及六原则。

图1 体验过程关注程度综合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旅行收获”高频词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自然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3.1.1 人与自然共生

“自然”的定义十分广泛,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泛指绿植,也指代野生动物、山、水、石头、天空、云朵、太阳等[6]。“接触自然”包括积极或消极的、室内或户外,通过任何形式参与自然活动。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⑥等人在“盖娅假说”基础上提出了共生理论。自然旅行地的共生既需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也需要常驻民与游客之间的人群共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图3)。

图3 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必须减少加工痕迹和人为破坏,明确人工景观存在目的是辅助观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要求在引入现代材料、技术、生活方式等物质与非物质成分时兼顾历史地域特色,杜绝人为操作与历史文脉间的突兀或断层现象。常驻民与游客的共生需要本地居民在运营过程中坚守底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短视性环境改造等行为。

3.1.2 五感沉浸式体验

人对景观的感知是五感的综合体验,感受距离由远及近分别为:视、听、嗅、触、味。

色彩的表达既可以通过种植特色植栽、乔灌木、植被、花草等,借用季节变化呈现因时而异的视觉效果,特点为耗时长,动态变化,表现成果多由自然干涉;也可以是人工置入不同色彩元素,呈现固定、静态、便拆卸、机动变化的效果;亦可以是“自然调节+人工控制”的结合运用。环境中人的感知85%来自视觉感官,10%来自听觉感官[7]。自然环境中的水景、植物和动物等声响均在无形中刺激着我们的听觉感官,让心理在好奇、求索等过程中不断变幻。此外,在大脑中保留的气味通过与记忆关联,能勾起游人对美好生活片段的思念,提高注意力与创造力。不同植物具备不同的触感,例如:叶片如羊毛般柔嫩的触感宜人,能让人暂时转移繁琐的情绪。味觉体验主要体现为参与活动,例如:通过参与制作食物而享受到所得成果的满足,增长新见闻、认识新朋友、与当地人沟通、体验独特地域文化,得到精神的充实与提升。

3.1.3 自然恢复与积极心理诱导

自然疗愈景观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然恢复与积极心理的发挥。自然恢复包括生理及心理恢复,积极心理诱导则涵盖精神满足与正向情绪发挥,不仅在于纾解当下都市人群面临的身心问题,也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暂无身心压力的游客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观念,培养积极正向的情绪,合理预防心理问题,并期望游客通过接触自然人文景观发掘内心力量和优秀潜能,较长时间影响个体情绪,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主产生积极的态度。

3.2 自然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3.2.1 安全性与通用性

自然景区由于地形地势、环境气候复杂,导致安全隐患远高于城市绿地空间,因此在建设中需通过有效举措营造安全环境;大自然植物种类多样,也需尽量避免毒性植株品类出现。设计中的通用性要求满足最大程度的可达性,营造清晰明确的流线路径并设置智能合理的信息导识系统;此外,还需提高景观的包容性,激发空间场所行为活动的多样可能,提高场地使用的复合特性。

3.2.2 舒适性与丰富性

自然景观鬼斧神工,可仍需人工规划来解决不适于人居和观览的原始弊端,提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禁止人造垃圾遗留,切实做到游览体验、功能使用、服务设施、居住状态舒适。丰富性体现于环境空间的多样性、连贯性,并拥有足够的结构与内容使它能够占据人们头脑一段时间,具备实物延展和精神延展性特征。实物延展性体现为环境空间的资源丰富、和谐有序,利用不自觉的无意注意替代耗神费力的有意注意,从而愉悦身心,促进探索体验;精神延展性表现于游客的思维想象模式,从当下体验中建立与内心世界观的联系与思考。

3.2.3 魅力性与兼容性

Kaplan 夫妇⑦将恢复性景观的魅力性分为硬吸引与软吸引;在极少通过思考过程的情况下快速锁定人群的注意力是高水平的硬吸引,例如特色活动、劳作体验等;在保持思想与注意力集中的同时感受到适度吸引并促进个人反思的体验被称为软吸引,例如与园区森林湖泊、景观绿植的互动体验能让人产生愉悦并消除反思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有益于理清思路并获得相对感悟。环境能够支撑个体爱好与目的,同时个体又能适应环境本身的状态。自然具备较强的包容特质,游客带着不同目的亲近自然,不仅因为行为主体认为自然环境易与个人兴趣爱好产生共鸣,也因为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主动满足了个人需求。满足兼容特性的空间更容易满足个人身心需求并与倾向目标相匹配,有利于反思自我和生活、重新调整和规划个人状态。

4 梅山文化园自然疗愈景观策划

4.1 项目背景

梅山文化发源于荆楚,后逐渐融合汉、苗、瑶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趋同化现象加剧,古梅山文化正逐步被现代文明所取代。悠久的地域文明传承数年应为后世了解,与现代文明兼容并蓄。梅山文化园位于湖南省益阳,选址于海拔高718m,整体呈“W”形的峡谷地势之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平均降雨量约在1200 ~1700mm 之间;年平均最高气温约为21.81℃,最低温约为13.69℃,山地气候特征明显。

4.2 景观类型

本文按序列逻辑将园区划分为9 大主题区(图4),依据疗愈景观特性,又分别归纳为冥想型、抒发型、探索型和归属型景观。

图4 梅山文化园疗愈景观主题空间分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1 抒发型景观

包含休闲服务区、民俗风情区、康体疗养区。民俗风情区包含园区内大部分修复及建设的景点,从生活娱乐、劳作智慧、地域信仰等层面深刻感知梅园风情;康体疗养区置入养生花园、秋千乐园、暗香盈袖等景观,利用原始自然优势,配置户外健身疗养器材,打造复合型多功能空间。

4.2.2 冥想型景观

包括观景冥想区、森林康养区。听风苑、日月亭与武生门连成一线,是园区内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帮助调节身体机能,消解疲劳,增强免疫力。自然的包容足以让人放下身心烦扰,启迪情志;通过见证自然的节气变化、风声草动、鸟语花香,亦能抒发感怀、安静思考。森林康养区依托梅山连绵起伏的山脉、森林资源,穿行其间的栈道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绝佳空间。

4.2.3 探索型景观

包括狩猎体验区、安化黑茶及有机农业体验区。拟从原生态角度出发,结合山势、地形特点,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配置狩猎设施,提供给游客释放解压、娱乐猎奇的机会。安化黑茶及有机农业体验区将浏览、采摘、制作、品尝等一系列工艺融合,在体验制茶的流程中对茶文化有更多了解,并通过互动增强地域认同感。

4.2.4 归属型景观

包括梅山文化展陈区、艺韵交流区。内部书堂小径为旧址修复点(图5),本文将其划分为野生花园、低矮植被、书院旧址与森林区,集中种植多年生、草类及草本植物,通过不同高度植物的灵活自由搭配与人群产生互动,诱发观赏、触碰、嗅闻等五感行为。人们可通过培育花草、种植养护等园艺活动转移自身的有意注意,在参与、见证植物生长与衰败的过程中感受到平凡劳作的快乐与自我价值的肯定,提高个人审美,增强满足感、自信心及地域归属感,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艺韵交流区以梅艺村为主,内部常年布展优秀绘画作品,大部分来源于园区创作;当走过的风景经由作者主观处理,以绘画形式传达出艺术的精神价值,即便是对艺术一无所知的人,在此情此景中也一定会为之动容。

图5 书堂小径提质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观光流线

本文将景点归纳为疗愈观光游、民俗体验游和文化溯源游三条主题路线(图6)。疗愈观光流线从景阳亭-日月亭一线至紫云阁,通过与自然深度接触达到康体健身、解压、提升正向情绪的作用。民俗体验游自万家大院-烽火台-四步景观亭-农家小院经吊脚楼群至梅山狩猎场,此线贯穿园区内核心人文景观,通过对地域建筑形制、制作工艺、生活习性以及民俗信仰的亲身了解,满足游客猎奇、体验少数文明、增长见识的心理。文化溯源游以梅山地区民俗、农耕、信仰、手工艺、艺术文化为依托,以陈列解说、交互体验等形式达到丰富游客精神世界、传承发扬梅山文化、交流学习等深层目的。该主题流线经过梅山书院-武术馆-梅艺村-博物馆抵达黑茶体验园。

图6 梅山文化园选择性观光流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我国疗愈景观最早在台湾地区得到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研究区域及场所仍较为局限,需拓宽更多研究应用领域,发挥疗愈景观的最大价值。景观的发展脚步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速度,敏锐察觉个人、家庭、社会随之产生的系列变化。本文对自然疗愈景观概念进行了综合界定并提出设计理念及原则,通过将游客的行为心理需求与自然空间属性相结合,将疗愈视角转向远离都市的自然环境之中。梅山文化园自开园来广受赞誉,众多游客受到疗愈环境与艺术的熏陶,不自觉延长了预定游览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体验与内心启发,对未来自然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注释:

①保继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著有《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等。

②陈聪: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

③Engel: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④李树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景观、保健园林设计(植物与风景园林对人身心健康影响)。

⑤郭毓仁: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取得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博士,园艺治疗权威专家。

⑥Lynn Margulis:美国生物学家,内共生学说的主要建构者。

⑦Kaplan,R,&Kaplan,S:注意力恢复理论提出者。

猜你喜欢

梅山景观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景观别墅
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梅山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