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南宁民居建筑探讨
——以罗文村韦氏祖屋为例

2022-09-15陶雄军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5期
关键词:韦氏门厅现存

杨 欣 陶雄军

罗文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罗文大道边上,地处南宁市的边沿。罗文村的初型和建村始于明朝,称罗文铺,至今约有600 多年。遗存下来的韦氏祖屋是于明朝嘉靖年间仿云南省的建筑特色和知府官署格式所建,是当时韦氏家族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民居有着明显区别。但长期以来南宁市的祖屋建筑极少受到外界关注,文史资料稀缺,论文专著也不多,故南宁市祖屋建筑研究成果有待补充完善。因此,本文对南宁市罗文村韦氏祖屋进行实地勘察,并对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能够为南宁市罗文村韦氏祖屋未来的保护传承提供资料。

1 韦氏祖屋的选址特征和历史文脉

韦氏祖屋俗称“老厅”,位于南宁市大学西路延长线上的罗文村东坡,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罗文村最好的位置,现存建筑群总面积约1 000 m2。其中,现存的三进二井为明代原貌,占地面积约330 m2。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依山面水,地势前低后高,通过抬高地面强调空间的领域感,门厅空间、议事空间都低于祭祀空间。祭祀空间为家族房屋中最高的房屋,形成一种结构严谨、中轴对称、对外防御的聚落布局,内部交通有序,原周围房间分配是根据家庭内部辈分决定的,但现在已经变成由维修祖屋的出资金额决定。区别于一般传统民居建筑,祖屋建筑不只具有居住功能,还兼具祭祀功能。

韦氏祖屋历史悠久,据调查和韦氏祖屋中的碑文记载,罗文村韦氏一脉始祖为韦佛庆公,建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仿云南省的建筑特色和知府官署格式所建。韦氏祖屋于1777 年、1837 年多次重修,今存三进二井仍为明代原貌,其余建筑为清朝增建[1]。

2 明代建筑的造型特色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最常用的构架形式,即最下层为立柱,柱上横架木梁和枋[2]。位于底层的柱与柱头上所置的梁、枋是体量最大的构架,因为它们是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部分,与他们所承载的负荷相对应[3]。整个建筑屋顶类型为硬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4]。

墙体建筑材料主要采用砖与木材,其材料多取自当地,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区别于普通民居多采用夯土,只在转角处使用青砖的营造方式。韦氏祖屋的清水墙处裸露出的大面积青砖,砖缝规范美观,是当时较好的材料。部分青砖约长0.28 m,宽0.05 m,比夯土墙更加坚固,也更加耐腐蚀。

3 明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与功能分析

韦氏祖屋建筑群由正房、照壁、院墙、大门组成,以北房为正房,其他房屋围合成院的风格,与北方的合院式建筑群有相似之处。其两侧房屋为连排式,祖厅水平居中,户与户之间有小巷间隔,大抵是受到壮族建筑群布局方式的影响。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是罗文村中最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平面整体呈长方形,进深约30 m,面阔约11 m,现存明代建筑面积约330 m2,有一个显著的中轴线,主要由门厅空间、议事空间、祭祀空间和天井4 部分组成。其中,门厅空间、议事空间和祭祀空间沿中轴线前后建置,面阔三间,面窄进深大,每进正中为厅堂,两侧大多用坚固木柱和优质木板与轮房分隔,也可见木板与夯土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中间“日字形”天井、“月字形”天井贯穿其中,为祖屋提供了一个场所性的内庭院,更是为邻接的房屋提供了必要的采光和通风,并于两侧建以围墙成为相对封闭的建筑。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中,以祭祀空间建筑面积最大,两侧轮房原为住房,现作为杂物房。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平面图如图1 所示。

图1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平面图

3.1 门厅空间的平面布局与功能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中的门厅空间呈中轴对称三开间布局,位于中轴线上,面阔9.4 m,进深4.8 m,落地柱子共12 根,进深柱间距为1.8 m,约占总面积的14%。门厅空间南北两侧地面下降,南侧即主入口所在的一侧,台基高0.58 m,使整个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坐落在较高台基之上。

门厅空间位于中轴线的第一序位,是人们进入祖屋的主要通道,承载着重要的防御性功能,故其主入口所在的一侧墙体为整座建筑的最厚的部分,厚度约为0.57 m,墙体最外侧材料为青砖,内侧材料为夯土与坚固木柱相结合。门厅空间北侧设有0.8 m 宽的后廊步,除了用于避雨,还用于保护天井的围合墙面不受雨水的直接冲刷。目前,檐下靠外的墙面已露大面积内部青砖,而内侧墙面虽可见雨水冲刷的痕迹,但仍保留了白灰砂浆涂层。

当地人称门厅空间的主厅为“三厅”,三厅开间约为3.6 m,进深约为3.6 m,两侧各有一间轮房。三厅入口处设4 层台阶,一阶、二阶长3.4 m、宽0.3 m、高0.14 m,三阶长3.4 m、宽0.36 m、高0.14 m,四阶长1.6 m、宽0.3 m、高0.16 m。

3.2 议事空间的平面布局与功能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中的议事空间平面布局形式与门厅空间相同,位于中轴线的第二序位,重制的功名匾大多悬挂于此处,面阔为11 m,进深为8.9 m,均较门厅空间大,落地柱子共28 根,进深柱间距为1.8 m,约占总面积的30%。议事空间南侧连接“日字形”天井,北侧连接“月字形”天井,台基较三厅高出0.04 m,体现出建筑高差的次第顺序。议事空间南北两侧设有较宽的前廊步与后廊步,不同于后廊步,前廊步具有遮阳、避雨功能,是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

当地人称议事空间的主厅为“二厅”,二厅开间4 m,在内柱两侧设有1 m 加柱作为轮房承重柱,形成了距二厅内柱有1 m 的步道,增加了二厅的空间,两侧轮房面阔2.5 m,进深5.4 m,轮房门朝向二厅。

在调研与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议事空间不仅是主要的议事场所兼活动场所,还具有分割公共性空间与私密性空间的作用。原二厅左右两侧分别用一根长木板连接在前金柱、中柱、后金柱与后檐柱的下端,既能起到固定建筑结构的作用,又可配合轮房的布置,形成步道灰空间,使得议事空间的空间功能性更加多样化,且在两根后金柱之间设有6 扇可打开的木格扇门。人们需根据男女分别走轮房与内柱之间被分割出的1 m 步道进入,使得后面的祭祀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二厅左右两侧前金柱、中柱、后金柱与后檐柱之间连接部分的长木板被锯断,如今只能在柱子下方窥见其存在痕迹。六扇木格扇门也已被拆卸,放置在祭祀空间的左侧轮房中。

3.3 祭祀空间的平面布局与功能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祭祀空间为整个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相较于议事空间的环境氛围更加幽暗深邃,也为三开间布局,面阔为11 m,进深约为11 m,落地柱子共28 根,进深柱间距为1.6 m,约占总面积的40%。沿着中轴线,自门厅空间开始,地坪标高与建筑的高度逐级而升,使得在空间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了祖先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迎合了人们“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与门厅空间和议事空间不同,祭祀空间轮房靠近前廊步的一侧墙壁上侧为木板,下侧为夯土墙,且夯土墙外侧涂层已经脱落,墙体可见倾斜之势[5]。

当地人称祭祀空间主厅为“头厅”,头厅开间约4 m,头厅总进深约11 m,两根后金柱之间设有隔墙,将头厅分割为承担公共功能的前厅与较为私密的后厅,头厅两侧各有一间轮房。头厅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进行各种节日庆典、祭祀等重要社交活动的场所,其正中的后墙上部设置神龛,摆放了神案,神案上摆放着香架,它们与上部的神龛构成了整个祖屋中最神圣的部分。因头厅功能的特殊性,在其内部用火的频率较高,为了防止火患,头厅地面铺装主要采用较大的石块,与前廊步曾翻修过的混凝土铺地有明显不同。

3.4 天井的平面布局与功能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每两进之间便设有一个横向延伸的矩形天井,沿中轴线依次贯穿门厅空间、议事空间和祭祀空间,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天井空间需要考虑建筑的排水功能,其大小受到南北两侧房屋建筑形制的影响。天井是建筑院落内部的露天空间,可以为建筑内部提供自然光线与通风,故其南北两侧房屋均向天井方向开窗。天井为下沉空间,内设排水渠道,说明前人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房屋的排水功能,且“日字形”天井与“月字形”天井的排水沟渠相连,按照北斗七星建置,能够使雨水及时从天井的端口排走[6]。

“日字形”天井衔接于门厅空间与议事空间之间,是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大的天井。东西两侧设有围墙,开间约为11 m,进深约为3.15 m,下沉约为0.18 m,其天井仿“日字形”铺设,天井中间的月台长3.2 m,宽2.7 m。

“月字形”天井衔接于议事与祭祀空间之间,与一进天井的“日”字相呼应,其进深较“日字形”天井窄,为1.8 m,开间与一进天井一样大,为11 m,其被两条台面通道分隔为3 个小天井,供人行走的通道宽0.4 m,下设排水渠道相连。

4 明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4.1 门窗装饰

一进大门,既是韦氏祖屋的入口,又是保护建筑内部空间的防护体。在关门时建筑是相对封闭的,大门两侧的镂空有7 cm×7 cm 的方菱形图案,用于放置门闩。一进大门位于四层台阶之上,外观朴素,高约1.87 m,留有1 m 的宽度供人通过,两侧设有高为0.2 m 的门枕石连接第四层石阶,用于固定门轴和门扇,木门槛高约0.25 m。一进大门门楣上方悬有一块写有“祖厅”二字的门匾,其下方现皆粘贴5 张红色门笺装点门户,每张门笺皆由3 部分组成,分别由膛子、边框、穗子3 部分组成,在门笺的中心部位即“膛子”部分皆选用了“福”字。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多为正方形直棂窗,窗户装饰较简单,只在窗洞中安装竖直的棂条,没有任何其他复杂的花纹棂格,是早期窗子最主要的形式,尺寸为0.6 m×0.6 m。

4.2 柱础装饰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内部柱子皆为“一柱双料”样式,即在落地木柱下端垫一块整石料,用于防止立柱下沉。门厅空间地势最低,建筑规模最小,柱础样式也最简单。这种样式从明代开始多见于家境殷实的富户家,在民间广受欢迎。

议事空间与祭祀空间皆为敞廊式建筑,含有4 根檐柱,置于山墙内,其柱础如倒扣的盆子呈盘状隆起,不施以雕饰,为素覆盆式柱础。议事空间与祭祀空间柱子现皆粘贴红色长联,以寄托韦氏族人对先祖的敬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

5 结语

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作为建筑文脉、民俗审美等的文化载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在调研韦氏祖屋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现存建筑依旧存在保护不当的问题,且随着韦氏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韦氏祖屋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本研究旨在挖掘韦氏祖屋现存明代建筑的建筑特征,为进行保护和修缮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韦氏门厅现存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博物馆门厅和序厅的区别鉴定策略分析
现存西夏文佛经函号整理研究
书柱(大家拍世界)
会所门厅效果图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现存几种地下矿山设备的动力解决方案及其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