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其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2022-09-15

现代英语 2022年13期
关键词:旅程译文斗争

卢 艳

(广州华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一、引言

政府工作报告是每年中国两会的焦点之一,该报告不仅是对国家过去一年工作的重要总结,也是对下一年工作的部署与展望。在2022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笔者发现该报告中蕴含大量的概念隐喻,而在新华网最终整理并公布的该报告英文版中,这些隐喻的翻译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性决定了其中涉及的隐喻的英译也有其重要研究价值。查阅以往的文献,笔者发现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有一些研究,如有学者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词汇的英译,汪东萍[1]统计了连续五年政府报告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策略,并探讨了对这些特色词汇英译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保留意象。还有学者研究报告英译本的语言特征及语言效果,如胡开宝、田绪军[2]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近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的语言特征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但是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语料类型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数量甚少。文章立足概念隐喻理论,所选语料为202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统计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并探析其英译的策略。

二、概念隐喻理论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期。但那时的学者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使所提到的事物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直到1980年,两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这一理论,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3]。“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3]。而且,“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3]。总之,隐喻的各个概念其实已经深藏在我们人类的语言系统中,人类在语言中使用各种隐喻性表达只是一种表象。比如,正是因为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Time is money.”这样的隐喻概念,我们的语言中才出现了如“You are wasting my time.”及“Time is precious.”这样的隐喻现象。

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分类及统计

文章所选语料来自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本均为大会最后审议通过并由新华网公布的文本,所选语料最具权威性。该报告中文版一共16059字,英文对照版本为14007字。

对报告中隐喻的识别过程,我们采用了Pragglejaz Group提出的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隐喻识别程序。该程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①阅读整个语篇,了解大意;②确定语篇中的词汇单位;③确定语篇中各词汇单位在该语境中的意义,再查找该词汇单位在其他语境中是否具有比在该语境中更基本的意义;④如果该词汇单位在其他语境中具有更基本意义,则在该语境中是隐喻性用法,如不具有则不是隐喻性用法[4]。

语料的研究分析步骤为:通读中文报告全文,找出候选隐喻;分析候选隐喻是否在其他语境中具有更基本用法以此来确定其隐喻性;找出隐喻用法中的隐喻关键词,并用AntConc 3.5.8对语料进一步分析并统计隐喻及关键词。经过统计整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隐喻关键词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类型及隐喻关键词

从上表可以看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类型较为丰富,上表只列出了主要的几种隐喻类型,还有一些隐喻由于数量较少,未在表格中列出。下面将就报告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几种隐喻作简要阐述。

(一)建筑隐喻

从广义上说,建筑包括了普通建筑及环境。与建筑有关的术语很多,在报告中出现得较多的建筑隐喻关键词有:建设、基层、基础、构建、建立、工程、短板、平台、渠道、支柱、夯实、建成、根基、挖掘等。国家的发展与房屋建筑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如果国家想要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而房屋的建造也是如此。以下是从报告中摘出的一些建筑隐喻的例句:

例1 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继续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例2 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例3 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上述三个例句中都出现了隐喻关键词,如“基础”“建设”“工程”“渠道”。例1中的“基础”和“建设”都是建筑用语,在此句中用来指市场体系的基本制度及其建立,激活了建筑隐喻。例2在强调“举办活动和进行建设”时用了“工程”一词,该词也是建筑用语之一,此处也激活了建筑隐喻。例3谈到就业问题时使用了“渠道”一词,该词本意是指水渠、沟渠,是水流的通道。但在此句中用于指就业的方式方法,也激活了建筑隐喻。

(二)斗争隐喻

斗争一般是指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与斗争类似,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达到既定目标,就必须带领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做好一切准备,直面各种挑战和困难。国家带领人民在“谋发展”这场“斗争”中需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奋勇向前、突出重围。因此斗争隐喻也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较为频繁的一种隐喻类型。以下是报告中一些有关斗争隐喻的例句:

例4 ……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例5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例6 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例4中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取得的重要成就,句中使用了“胜利”“打赢”“攻坚战”和“目标”等词,这四个词原本分别用于描述斗争的结果、类型以及目的,而在此处用于描述会议的顺利召开、脱贫获得成功、国家的第一个百年奋斗任务的实现,这就成功激活了斗争隐喻。在例5中提到国家核心技术及其他领域取得的进步时用到“攻关”和“突破”。这两个词原本也是用在斗争中,表示“攻打关口”和“集中兵力打开缺口”之意,在此句中用来指核心技术取得进展及其他许多领域打开了缺口,此处也激活了斗争隐喻。例6中谈到实施区域发展时用到了“战略”一词,该词原意为“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此处用于描述区域发展的计划和方法;接着在谈及新型城镇化的继续向前发展上用到了“推进”一词,其原意为“在斗争中强力前进”,因此,报告中的这句同样激活了斗争隐喻。

(三)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在报告中出现的次数也较多。旅程通常指旅途,是指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路程。国家发展的过程与旅程也极具相似之处,国家不断向前的发展过程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旅程也是如此。以下是报告中关于这一隐喻的例句:

例7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例8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例9 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上述三个例句中均出现了旅程隐喻关键词,激活了旅程隐喻。例(7)中强调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并推动产业向中高端的方向发展时用了“迈进”一词,该词正是用在旅程中表示向前走,把对产业的推动表述为推动产业向前走,激活了旅程隐喻。例(8)中提出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时用到了“步伐”一词,该词也是旅程隐喻的关键词之一,在此句中“步伐”指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例(9)中也出现了旅程隐喻的两个关键词,即“走”和“道路”。此句中“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要坚持和平发展”之意。

四、隐喻翻译策略

2001年,纽马克在其著作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七大策略。但是这些策略仍是基于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提出的。Lakoff&Johnson[3]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可看作一种“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是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基于相似性的映射。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后,发现了以下适合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对不同的跨域映射情况,报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英译。

(一)概念映射对等:保留隐喻意象

中英两种语言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也存在相同点。因此,在隐喻翻译中存在源域和目标域对应或相似的情况,此时隐喻的概念映射是对等的,可以采用保留隐喻意象的翻译策略,使原文和译文能基本对等,这让译文更贴近源语,使目的语读者更能接近源语,从而不易曲解源语语意。在汉英隐喻翻译中,如果我们能够把原文喻源域的意象与译文喻源域的意象基本对应,就可以认定这个隐喻的翻译完全恰当[5]。以下是报告译本中摘出的保留隐喻意象的一些例句。

例10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译文:...We declared victory in the critical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s envisaged;and we achieved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on schedule...

在例10中,“打赢”“攻坚战”和“目标”这三个隐喻关键词激活了斗争隐喻,而“建成”一词激活了建筑隐喻,这些隐喻关键词在译本中都采用了概念映射对等的译法,分别译为“declared victory”“critical battle”“goal”和“building”,保留了源语中的隐喻意象,使目的语更贴近源语表达。

例11 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译文: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were well implemented,and new urbanization was steadily advanced.

例11中的“战略”和“推进”也激活了斗争隐喻,在译本中被译为“strategies”和“advanced”,这两个词在译文中也激活了斗争隐喻,因此,这也属于概念映射对等的翻译策略。

例12 我国经济尚处在……(问题)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

译文:While the economy continued to recover from major shocks...

在例12中,“冲击”激活的是斗争隐喻,“恢复”激活的是疾病隐喻,两种隐喻的关键词都采用了概念映射对等的译法,“recover”和“shocks”在目的语中激活的同为疾病和斗争两种隐喻。

(二)概念映射转换:转换隐喻意象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在两种语言中必然存在概念映射无法或者难以对等的情况,翻译时可以转换隐喻意象,在目的语中将源语的意象用与之意义表达相近的目的语意象代替,从而达到转换的目的,使目的语中的隐喻符合目标读者的认知,更易于理解。

例13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

译文: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volving dynamics at home and abroad indicates that this year our country will encounter many more risks and challenges,and we must keep pushing to overcome them.

例13中谈及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该句中的“爬坡过坎”属于旅程隐喻的关键词,此处激活的是旅程隐喻。而译文中并未沿用源语中的旅程隐喻,而是译为“keep pushing to overcome them”,译文中的“push”和“overcome”激活的是竞赛隐喻。此处采用了转换隐喻意象的策略。

例14 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新的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译文:There is no doubt but that China's economy will withstand any new downward pressure and continue growing steadily long into the future.

此例句中谈及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时用了“行稳致远”一词,指中国的经济将稳步前行,走得长远,此处激活的是旅程隐喻。在译文中该词被译为“growing steadily long into the future”,译文中“growing”激活的是生命体隐喻,因此,译文也进行了概念映射的转换。

例15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译文:In area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public wellbeing,numerous issues need to be addressed.

在例15中,“短板”一词用在建筑领域,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在译文中译为“issues”,该词并不能激活建筑隐喻,而是学习隐喻的关键词,因此,此处也是采用了概念映射转换的策略。

(三)概念映射缺失:删除隐喻意象

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是较明显的,因此在隐喻的翻译中会出现“同一概念无法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对等的认知体验”[6]的情况。甚至出现源语中的隐喻意象在目的语中缺失的情况,找不到同样甚至相似的隐喻意象与源语匹配,此时概念映射属于缺失的状态,在翻译时可采取删掉该隐喻意象的策略,而采用解释性的语言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该隐喻的真正意义。

例16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译文:We will prevent and defuse major risks.We will continue to guard against and addres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intaining overall stability,ensuringcoordination,implementing category-based policies,and defusing risks through targeted efforts.

在该例句中,“大局”“统筹”“防范”都是斗争隐喻的关键词,激活了斗争隐喻,但是在译文中,未使用对应的斗争隐喻关键词,对斗争隐喻意象进行了删除处理。

例17 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

译文:We consolidated our gains in keeping the skies blue,waters clear,and land pollution-free.

例17中的“保卫战”也激活了斗争隐喻,但是在译文中并未出现相应的表示斗争隐喻的词,此处也是属于概念映射的缺失。但此译法仍表达了源语中想表达的环境保护取得良好成效之意。

例18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

译文:Ecological conservation was enhanced.Thanks to further steps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llution.

在此例中,“建设”一词是建筑隐喻的关键词,“攻坚战”则激活了斗争隐喻。而在译文中选择了删除此两种隐喻的隐喻意象的策略,却仍能表达出在生态和环保问题上取得的进展。

五、结语

结合语料库分析方法,研究发现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报告英译本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隐喻的英译根据不同的概念映射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具体采用何种策略,还需要译者在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及其在隐喻表达方面差异后选择保留、转换或者删除隐喻意象。

猜你喜欢

旅程译文斗争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孤独温暖旅程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